塑料成瘾成了公害

2014年04月09日 21:41  《能源》  收藏本文     

  宋铁军

  【新知】

  作为化石能源的副产品,塑料成为人类必需,也成了公害。塑料可以被自然回收吗?可以不再依赖石油吗?

  2007年,加拿大小伙儿伊安·康纳切和同伴开始了一次奇特的探访。两人两台摄像机,两年造访五大洲12个国家,行程16万公里。他们拍摄了300小时以上的视频,一万张照片,在九家工厂、六个垃圾掩埋场做了49次采访。他们探访的对象,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材料——塑料,探访的成果,是两年后上映的纪录片《塑料成瘾》(Addicted To Plastic)。

  塑料是化石能源的副产品,100年来,它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更形成了一种一次性的丢弃文化。塑料处理,成为最大的资源再利用难题。这部纪录片警示我们,不能任由这项伟大的发明变成生态灾难。

   与生俱来的“丢弃文化”

  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无处不在的塑料产品,只有极少数被回收利用,绝大部分被丢弃,散落在世界每一个角落。海洋也成了最终归宿,用一位科学家的话说,塑料已成为了海洋的栓塞,海洋现在已经变成了“塑料汤”。

  在过去的30年里,太平洋中心地带形成了大片塑料集中区域,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是由气候系统造成的,大气在这里像是山峰一样提高气压,大气的重量压迫海洋表面,在海洋中心的位置压出一个抛物线,出现了类似冲水马桶的效应,旋转的水流把所有的杂物集中到漩涡中心。

  在这里,塑料与浮游生物的比率是十比一,塑料远远多于自然界的食物,对鱼类和海洋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而在陆地上,塑料废料也充斥各个角落,1979年,美国的塑料产量已经超过了钢铁的产量,但是,只有5%得到回收,其他的则被送进垃圾掩埋场,与食物残渣和报纸等堆在一起,堆上几个世纪。

  塑料回收还有一个难题:它们很轻,而且不能被压缩,所以会占用垃圾回收箱和运输车的不少空间;其次,塑料垃圾的分拣部门与塑料产品制造商不能很好地合作,回收效果很差。

  塑料有100多年的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明的塑料瓶,我们现在还都在使用。它的出现,是为用来填补人们对自然资源库存需求的空缺,替代象牙、橡胶、丝绸等物质。

  作为一种物质材料,塑料廉价而耐用,因此,与生俱来伴随着“丢弃文化”。尤其是二战后,军品塑料业转为民用,大量色彩鲜艳而又廉价的一次性塑料用品涌进家庭。

  1955年,《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可丢弃的生活方式》,文章说,我们只需要使用一次就丢弃,妈妈不再需要清洗盘子,可以从家务中解脱出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和丈夫。

  此后,塑料制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涵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无论哪种产品,都有一个特性:廉价,廉价到弃之毫不可惜。丢弃,几乎是塑料的唯一归宿,直到人类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奇葩“回收”

  近几十年来,塑料回收、降解、再利用,一直是环保行动的重要一环。

  在丹麦,很难见到塑料废弃物被乱扔的情况。塑料瓶都送到了回收站,分拣后又被送回原厂重新使用。可口可乐公司说,他们清洗这些瓶子然后重新装瓶,最多可以重复使用20次。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亨利·沙利文的铁泰克公司回收所有的塑料废品,把它们融化后,做成唯一一种产品:铁路用的枕木。他销售给全世界的铁路公司。北美大约1500条铁路都安装了塑料枕木。他的工作看似很简单,因为世界上所有铁路用的枕木都是大小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铸模就行了。

  而加州的一家公司则把塑料变成了著名的品牌夹克。巴塔哥尼亚高档运动服装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塑料回收制造的夹克。它的进料使用了2%的回收塑料瓶,其余98%是其他废旧塑料。这只是第一步,塑料夹克还可以回收。将回收的所有旧的衣物制作成新的衣服,循环往复。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顾客归还他们温暖舒适的夹克。

  即使有这些富有创意的回收公司,但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只有很少一部分(也就是大约5%)的塑料产品被回收。西方国家的回收部门在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海外同行竞争时面临困难,因此有相当多的塑料垃圾被卖到了中国和印度。而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和再利用力度更大。

  非洲的肯尼亚早就规定了塑料的厚度,限制使用超薄塑料(中国也就是近几年才实行吧)。当地人把塑料袋称为“国花”,可见泛滥程度。但是也有很多设计公司尝试变废为宝,他们把塑料袋编织成装饰包。设计公司不仅回收塑料袋儿,还包括塑料水管和塑料拖鞋。从海滩上捡来的拖鞋被村民加工成小件,如碗、门帘和首饰。

  印度有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山,但塑料回收率达到60%。被回收的一大部分塑料垃圾,被称为电子垃圾:打印机、电脑显示器及其他电子配件,所有东西都会被回收再利用。随便到一家回收站,想要任何一个电脑部件,都能找到。印度还规定,塑料袋必须要有手提把手儿,否则禁止使用。

   种植的塑料:不再依赖石油

  由于塑料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因此其价格也受全球石油价格的直接影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期望实现塑料的根本变革:生物化、可自然分解,从而彻底解决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难题。

  德国汉堡大学的化学科学家瓦尔特·卡明斯基博士尝试在从废弃塑料中提取能量,将其转变成沥青,加工后可以作为石油化工的原材料。爱尔兰的生物学家则培养一种细菌,它们喜欢食用美味儿的塑料。细菌不断分裂,并且数量成倍增长,等他们吃饱了,把物质从细菌细胞中提取出来,就变成天然的塑料。

  生物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没有用生物工程来制造新的细菌,我们用的是自然界的生物,并没有试图利用基因来改造。利用这种技术制造的塑料是完全无毒无害的,并且百分之百可降解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环境下能被彻底分解掉。”

  由于每年成千上万吨的废弃塑料被扔进了填埋场,致使美国环境局把聚苯乙烯列为主要污染源。工业化塑料受到限制,生物塑料概念又被提起。其实,生物塑料的历史几乎与石油加工成的塑料一样悠久。1941年,福特公司甚至生产出了由大豆塑料制造出来的汽车。

  生物塑料是由玉米等为原料的,可以被制成实物包装,供沃尔玛等公司使用,也可以用来制造杯子、清洁垫、袜子、衬衫、地毯以及床上用品。它们和普通塑料产品一样,但是可以被焚烧,也可以送到垃圾填埋场降解。

  伊安·康纳切在拍摄时发现,已经有一些大公司生产和使用生物塑料,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索尼公司利用PLV塑料制作他们著名的便携录音机。用橘子皮里提取出的油,制作成有弹性的聚苯乙烯塑料,作为PSP游戏机的包装材料。公司负责人说:“石油是有限资源,在未来会被用光。因此,索尼作为一个公司希望成为行业的带头人,率先使用植物生产的塑料。”

  另一家日本公司NEC制造出了生物可降解的手机,使用的是玉米和红麻制造的塑料。即使燃烧它,也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把它埋在土壤里会在自然界被分解。

  这些公司在赚钱的同时没有污染环境,并且不再依赖石油。但问题是,它们能够替代石化塑料产品吗?还有,能够有足够的土地种植吗?

  受访的一位业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数据:一万平方米的土地大约可以生产出两三吨的生物塑料。欧洲13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可以生产6000万吨生物塑料。这已经超出了整个欧洲消耗的数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郭永祥收受巨额贿赂道德败坏被双开
  • 体育切尔西87分钟绝杀翻盘 皇马0-2惊险晋级
  • 娱乐刘强东:没否认恋情 章泽天:非完美奶茶
  • 财经广东电网无视禁令21亿元建豪华办公楼
  • 科技火狐CEO辞职:彩虹共和国的罪与罚
  • 博客中南海上游被污染 抓拍中美谈判误入女厕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4中国734所大学各学科排行榜
  • 黄家茶社:牛市氛围在不断强化
  • 叶弘:市场缺增量资金 蓝筹股没戏
  • 股市风云:良性轮动整理后上攻会加速
  • 李飞:缩量十字星暴露两大因素
  • 老倪先生:寻找下一阶段主流热点
  • 鲁政委:银行防御坏账的护城河较宽
  • 陶冬:人民币贬值只是阶段性
  • 黄元山:高频交易变种掀争议
  • 赵伟:网上自贸区提法很滑稽
  • 沈建光:中国可以避免明斯基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