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峰
如果把传统的补贴看做是单纯的输血,那么“以奖代补”则更多增加的是造血的功能。
雾霾重压之下,环境治理的真正意义在于见得成效,原有的环境治理多是计划经济惯性下的规划和预算模式,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因此,治理模式创新已成当务之急。
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中央财政设立100亿元专项资金,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治理。这100亿元是继去年十月50亿之后,又一笔“以奖代补”的资金安排。
“以奖代补” 即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用事后奖励的方式代替事前补贴为主的治理形式。这一模式将环境治理的补贴资金从前端移到了后端,更加强调治理的成效。尽管100亿元在规模上与上万亿的治理总量相比不算太大,但这种模式的创新却能从很大程度上撬动各方的积极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把传统的补贴看作是单纯的输血,那么“以奖代补”则更多增加的是造血的功能。
按照传统的补贴方式,先对项目前期立项规划,然后对可行性报告等进行审核,再根据审核情况发放相应补贴,但这种补贴形式很难达到治理的预期效果。其弊端在于,补贴资金过早发放,治理的很多环节难以监管到位,最终导致骗补或资金挪用事件层出不穷。
“以奖代补”是以奖励的方式发放资金,并按照地区污染物预期减排量、污染治理实际投入、PM2.5浓度下降比例三个因素考核,只有达到标准,才可能得到奖励,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治污积极性。
以河北省为例,该省的钢铁、水泥等高污染产业居全国之首,相应的煤炭消耗量也超3亿吨之巨,而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上述产业均处于行业周期的低谷期,自身生存已相当艰难,更没有大量资金投向环保领域,“以奖代补”的模式,从根本上杜绝补贴资金乱用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撬动了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环保部去年曾表示,预计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总体投资将达1.7万亿元左右。100亿资金与污染治理的总体需求相比显然只是杯水车薪,但这些资金能够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这一机制也被看作为环境治理向市场化迈进了一步。
当然,这一步离真正的市场机制还有很远,真正的市场机制应该是促使企业自发治理大气污染,且参与者能够有利可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表述写入报告,也凸显了环境治理上引入市场化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大气污染的治理最终归结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10-20年,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会逐步上升,但煤炭实际消耗量继续大幅增长也是不争事实,在短期内难以“削煤减碳”的背景下,用市场化手段改变原有的环境治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奖代补”走出了重要一步,但环境治理还需呼唤更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