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kalo:我们必须忘却的地方

2014年03月10日 22:43  《能源》 

  宋铁军

  用近百年的时间,在500米深的岩层下挖掘隧道储存核废料,保质期为10万年。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它已经开工兴建了。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民众的正常生活自然受到影响,许多电影也都终止或延期上映,然而,在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内,却有一部纪录片提前上映,而且观者如潮。

  这部影片就是芬兰纪实电影《走向永恒》(Into Eternity),是以放射性废弃物的最终处理为题材。在日本民众因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惊魂未定时上映这部电影,自然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共鸣。“这部电影是正适合在这个时候看的片子。”

  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是以极端的方式暴露了核能带来的灾难,但是,与极端的偶发事故相比,核能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是人类面临的更棘手的长期问题。《走向永恒》以一个最奇特的视角,提醒人们,处理核废料的成本有多么高昂,科学家们为保后代平安做着怎样不懈的努力。

   掩藏之所的“俄罗斯套娃”

  在距离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几百英里远的一个小岛上,工人们挖掘隧道,地底下是有18亿年历史的坚固岩层。这条隧道将有500米深,3英里长。工程可能要持续几十年,甚至要到本世纪末。隧道命名为“Onkalo”,芬兰语意为“掩藏之所”。

  建设这样一个耗时费力的世纪工程,为的是一项永垂千古的事业,芬兰人将在隧道里密封储存核能废弃物,储存时间是:10万年。这几乎等于我们这代人所想到的永远。

  丹麦人迈克尔·麦德森拍摄的纪录片《走向永恒》,就是对这一工程的纪录。他将“Onkalo”称为“我们必须忘却的地方”。

  人类利用核能源的时间大约70年,却产生了30多万吨致命的放射性的废料。这是核能对人类最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说核泄漏造成的是即时的极端恐慌,那么核废料则是难以卸掉的危险重负。不久前,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停运及核废料管理市场的总价值将是4160亿美元——这个数字肯定还会增加。

  如何处理核废料?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曾经有一个大胆而且看似可行的办法:用火箭将核废料运往外太空,并让它们在那里消失。但这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保险,谁又能保证火箭在运送过程中不会爆炸,废料不会泄漏呢?

  唯一可行的似乎还是地下储存。密封、深埋、持久。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芬兰的Onkalo就是最典型的地下储存工程。

  在全球40多个使用核能的国家中,芬兰是最早考虑核废料最终储存地的。过去,芬兰核电厂的废料都是运往俄罗斯进行再处理的。1994年,芬兰议会规定禁止放射性废料进出口,这就意味放弃在国外进行核废料的再处理,而必须在本国填埋。

  地下填埋核废料,除了密封技术外,更关键的前提是找到稳定、可靠的地质层,填埋地要能抗击地震,最好是能避免。

  Onkalo最终选择在欧洲最古老的地质构造之一芬诺斯堪迪亚岩床上。地质学家说,它们已经历了将近18亿年的变迁。这是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其中几次变形期都没有对它们造成巨大变化。稳定的,不受温度影响的花岗岩自然屏障,至少在未来10万年相当可靠。

  2004年,Onkalo开始动工兴建,人类在坚硬的花岗石深处,进行着前所未有、旷日持久的尝试:工程将持续几十年,甚至100年。

  而储存这些最危险废料的程序也是极其复杂:首先开凿500米深的隧道,建造一个蓄水池,核废料被储存在一个花岗岩铸铁蜂巢中,再放入铜罐,投入水中。隧道用混凝土水泥封死。一层层屏障,恰如俄罗斯套娃。科学家们期望以此一劳永逸,保10万年平安。

   未来人,勿近Onkalo

  《走向永恒》是一部充满诗意、唯美的纪录片,影片的场景非常简单,只有两部分,一是黑暗的隧道,另一个是科学家面对镜头的访谈。两个场景交织,叙述着这个严肃甚至令人恐惧的话题。

  影片的几个单元更用诡异的方式区分,黑暗的隧道中,丹麦导演迈克尔·麦迪逊划亮一根根火柴,在每根火柴熄灭前,向观众提出一个哲学问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得到怎样的报应?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如何警醒后代不要触碰埋在这里的危险物?

  影片用了一半时间描述隧道工程建设,而另一半时间则是在讨论一个几乎杞人忧天的问题:在这10万年间,我们如何保证后代人不会好奇地发掘它,像我们发掘金字塔一样?

  和隧道工程同样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标识系统。他们将建造一个石碑,石碑正面用联合国的各种官方语言刻上警告:“危险,不要靠近,也不要打扰这个地方”,背面是更详细的文字说明。在其他地方,则刻上骷髅、核辐射等意味着危险的警示符号。

  主持工程的科学家说:“我们必须想象,未来人会有高科技,但也同样不是在石器时代。他们可能掌握了挖掘的技术,但却没有掌握检测核废料的技术。”

  在科学家看来,储存核废料的石棺,可不是金字塔和法老,它们永远也不能被发现。芬兰辐射监管和核安全局首席顾问ESKO RUOKOLA说:“当墓室建造完成后,人们把火熄灭,并试图忘掉它,因为他知道,只有遗忘才能免于灾祸。但是随后他开始担心,他的孩子可能会发现墓室。于是他吩咐孩子们,并让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永远记住,将墓室遗忘。所以,千万不要走近Onkalo,这里很危险。未来人,祝你好运!”

  这种标识系统真的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这分明就是做了最悲观的预设——人类文明将中断,打开Onkalo的,将是另一代重新进化的人类,否则,有现代传媒和文献的一代代传播,人类怎么可能不会知道,我们的先辈为储存危险品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都已经令人匪夷所思,这种标识系统则令人不寒而栗。工程的艰难、科学家对未来的担忧,无疑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核废料为后代的隐患,肯定超乎我们的想象。

  还没有资料披露工程的总造价,当100年后完工关闭时,Onkalo也仅仅能装下一小部分核废料。按照如今世界每天产生核废料的速度,人类必须再建造很多座Onkalo。纵然Onkalo可保10万年平安,但我们支付得起这么高昂的费用吗?

  面对摄影家镜头,科学家们表述了如下立场:一些主要的原则要纳入立法。第一,不要让子孙后代担负太多的负担。第二,要保护子孙后代。这意味着子孙后代的安全水平,应不低于我们目前的标准。第三,应该把核废料存储的信息明确传递给后代。

  科学家讲的“不要让子孙后代担负太多的负担”,显然是指核电站的建设规模,人类不能一味追求核能带来的便利,而一定要衡量核废料的处理能力,使废料处理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否则,这种危险的负担必然要由子孙负担。

  而财富中文网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印证了科学家们的担心。

  这篇题为《核废料处理成世界性天价难题》的文章指出,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建设核电站,但它们都忽视了一个可能遗患无穷的重大问题:过时核电站的关停和核废料的处理。文章以英国为例,没有哪个社区准备修建核废料存储场所。英国20座核电站因为经济性欠佳或存在安全问题而关闭后,这个问题正变得更加迫切,但是英国近期仍然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与Onkalo科学家的委婉相比,该文作者Paul Brown则直截了当地说:“表面看来,某个国家准备上马核电站项目的时候,核废料处理问题似乎还很遥远。但是这个问题最终会到来,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而该文最尖锐的观点,则是引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委员会原成员皮特·威尔金森的话:“说到底,核废料处理可能并不是技术上是否可行或道德上是否可接受。新建核电站的威胁在于,它会让我们和子孙后代面临无穷无尽的灾难性核废料处理问题。”

  的确,在观看本片时,笔者不怀疑科学家的创造力,也深信这是一个可保子孙万代平安的工程,只有一个疑惑:究竟有多少个Onkalo才能储存现有的核废料?我们有足够的钱来建设这么多Onkalo?还有,核废料的处理能力赶得上核电站的建设速度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林书豪26分火箭16分逆转 湖人爆冷胜雷霆
  • 娱乐《星星》续集曝光都敏俊克服性无能生娃
  • 财经人社部副部长:政府可以对养老给出承诺
  • 科技腾讯入股京东:部分电商资产并入
  • 博客马航持假护照乘客劫机可能性多大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寄脏衣服回家洗成邮政新业务
  • 张化桥:中国根本就没有外汇政策
  • 钮文新:谁在摧毁股市?各类宝有嫌疑
  • 金岩石:A股目前是黎明前的黑暗
  • 水皮:余额宝大战 谁是吸血鬼?
  • 沙黾农:国资委概念将激活破净股
  • 方泉:国企改制能否再催生07大牛市
  • 易宪容:人民币贬值对楼市影响与冲击
  • 淡泊明志:上网套餐到底该不该清零?
  • 张化桥:应该劝退大批公务员
  • 周明剑:人民币将会适当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