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划,2018年,中国或只保留50家奶粉生产企业,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考虑到目前中国同类的企业多达127家,折算下来,5年内的淘汰率高达六成。业界预计,龙头乳企将成为最大赢家
8月18日,媒体报道称,包括蒙牛旗下的特仑苏和伊利的金典等高端液态奶,最迟在8月底将提价,涨幅在3%至13%不等。为此,伊利相关媒介负责人昨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暂未接到公司调价的通知。而蒙牛集团媒体关系总监纪小东回应《国际金融报》记者称:“目前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提价的计划,个别产品可能会视市场的情况进行价格微调。”至于调价是何种原因,其未给予明确答复。
作为北京液态奶的主力厂商,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淑芹则表示,三元目前没有涨价计划。不过,一位广州某品牌液态奶经销商向《国际金融报》透露,广州当地的多家超市和经销商已经收到包括蒙牛等乳业巨头价格调整的风声,主要集中在高端液态奶产品。此外,消息称,旺仔牛奶经销商的出货价涨幅在10%左右,预计近期将看到终端市场的价格变动。
上周末,《国际金融报》记者走访上海联华超市、家乐福等发现,液态奶价格总体四平八稳。虽然涨价“风声”紧,部分超市却有降价促销活动。
生鲜乳均价涨9.8%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7月,原奶价格已从2013年初的3.4元/公斤,涨至3.55元/公斤。据农业部定点监测的数据显示,8月首周 (采集日为8月7日)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的生鲜乳平均价格3.59元/公斤,比上一周上涨0.3%,比去年同期则上涨9.8%。上述主产省(区)占全国生鲜乳产量的近八成份额。多位分析师指出,推动乳制品企业涨价的一大原因还是国内的生鲜乳(即“原奶”)供应紧张。
“诸如特仑苏使用的是国内的生鲜奶源,和国际上高涨的奶粉价格,以及恒天然原料奶事件关系不大。由于从新西兰进口的部分原料奶突然中断,国内的奶源供应确实偏紧,‘抢奶’现象频现。”广东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期广州市场的液态奶的确会涨价,包括常温奶和低温奶等,奶粉系列不在其中。
“生鲜乳价格上涨,受其影响的则是用鲜奶的乳制品,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企业还是会自我消化奶价成本,尤其当下奶粉行业急剧动荡,企业的任何举措都会顾忌市场反应。”上述经销商表示。
奶源争夺战很激烈
记者注意到,乳企巨头对奶源的争夺越发激烈。今年5月,蒙牛以32亿港元收购中国最大的奶源商现代牧业,后者主要为“特仑苏”供应原奶,旺季供应量甚至达到90%以上。业内专家指出,对于乳企来说,恒天然“污染门”事件后,国家在乳企审查上,会更强调奶源安全的把关,各大乳企也将展开新一轮奶源战。
内蒙古是国内最早的奶源基地,目前被蒙牛、伊利两家乳业巨头占据。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和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其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总量、奶牛群体改良数量和乳制品加工产能均居全国第一;生鲜乳收购站集中机械挤奶比重更是占到90%。业界认为,黑龙江作为国内奶源重镇,在此后的奶源争夺战中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关媒体统计发现,国内上市乳企中除了三元股份、西部牧业,其余乳企均在黑龙江奶源布局中有基地。值得注意的是,8月13日,贝因美宣布将投入自有资金1.3亿元,对全资子公司黑龙江贝因美乳业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实施“优质奶源保障二期项目”,项目投产后可为黑龙江贝因美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提供奶源供应。
六成乳企5年内淘汰
由于奶源资源越来越集中,国内部分乳企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日前,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业内关注的乳业兼并重组细则已经落地。根据规划,2018年,中国或只保留50家奶粉生产企业,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考虑到目前中国同类的企业多达127家,折算下来,5年内的淘汰率高达六成,业界预计,龙头乳企将成为最大赢家。
记者了解到,上述细则中规定,到2015年,保留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80家,到2018年,将进一步下降至50家。相关人士称,国家将鼓励有优势的中小乳企兼并重组或者组成产业联盟,但是对实施的兼并乳企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而这将主要体现在对其财务的要求上。
在上述背景下,蒙牛乳业[微博]已经以超过110亿港元收购广东本地龙头企业雅士利。业界认为,如果相关方案要求,实施兼并重组的乳企连续3年盈利,估计能达到此项标准的只有屈指可数的龙头乳企。这也意味着,国产奶粉加速进入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各分天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