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8亿元的转型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 16:22  《小康·财智》
吉利8亿元的转型代价
《小康·财智》2009年第2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吉利8亿元的转型代价

  现在回过头来看,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依然能感受到2007年5月之后那一段时间里,萦绕在他周围来自内外部的巨大阻力。

  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而当时的背景是,2007年上半年前后,伴随着资源类产品价格、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国内汽车行业同样是红火一片,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价格大战、追逐销量排行。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跃进”:合资合作,海外办厂,开拓国际市场等蔚然成风,整个行业普遍欢呼市场“春天”到来。

  在表面喧嚣的背后,李书福已经预感到形势逼人: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飞涨,市场环境越来越严酷,汽车业普遍在打价格战,降价风一阵紧似一阵,汽车市场已进入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状态。吉利一开始以低价占领市场,但到2007年,压力已经很大。

  当时,高度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向之后,李书福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将很快到来,接着将进入深度调整。

  刚刚提出战略转型的时候,李书福首先遇到了来自企业内部的阻力,有观点认为这是搞“质量跃进”,完全不符合吉利的实际情况。最后,经过管理层成员投票,才最终获得通过;在企业外部,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实施转型后没有前途。于是,有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有的则暂停提车。

  转型开始后的几个月,吉利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质疑声风起云涌。但是,李书福却下了狠心,坚决要把转型做到底。

  在老产品尚存在不少市场空间的情况下,吉利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用高附加值的“新三样”产品(远景、金刚、自由舰)替代低附加值的“老三样”产品(豪情、美日、优利欧)。

  将老产品全部停产,吉利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所有报废的模具、夹具和生产线当时的投入不小。为了这次转型,吉利付出的是近8亿元的代价。

  采访中,《小康·财智》记者了解到,浙江临海基地是吉利汽车的发祥地,在这次战略转型中停产一年多,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淘汰重建,全体员工在停产期间参加培训,到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生产熊猫车。

  但当初的压力与壮士解腕,终究换来了回报。李书福告诉《小康·财智》记者,现在这些新上的车型,全都是吉利新开发的技术,这些技术无论是底盘系统、发动机系统还是电磁控制系统,都是很领先的。“在牛市调头虽然要承受销量下降的打击,但总比在熊市调头有可能全盘皆输要好得多。”吉利用产品换时间、用时间换市场的决定在2008年得到了回报。

  今天的吉利为何能逆势上扬?李书福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回答说:“我们面临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其他企业一样,只是准备得比较早,提前‘冬泳’了。”

  吉利汽车战略转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战略布局方面,将从以前的立足国内、抢占低端市场调整为全球扩张、向中、高端市场延伸。

  吉利现在有几十个产品在规划,有相当一批项目在研发,这么多的产品必须要一定的产能和基地去承载。目前吉利正着手进行墨西哥工厂建设,俄罗斯、乌克兰CKD工厂建设,进行东欧工厂的合资或合作。

  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吉利将从专业制造、加工橄榄型架构向研发链、供应链、管理链、营销链的哑铃型结构转型,管理手段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

  吉利原来的五大体系是研发体系、采购体系制造体系、销售体系和服务体系。现在把采购、制造以及物流都作为供应链,把销售、服务以及宣传都作为营销链,再加上研发链,相互为链,有上有下,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客户,链之间也是互为客户,流程延伸到市场上真正的客户,这是整个组织架构的转变。

  同时,吉利汽车提出“以用户为中心,以订单为主线,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实现高质量下的高增值和高增长”的转型目标。

  “以用户为中心”:即采购以制造为用户、制造以销售为用户、销售以经销商为用户、经销商以消费者为用户;领导以员工为用户;集团总部以子公司为用户;集团全体以市场为用户等。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萧条,今年国内、国际汽车工业将接受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集团却高调宣布,2009年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李书福认为,这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汽车市场以及吉利核心能力综合考量后做出的战略决策。吉利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力。

  按照计划,今年吉利将推出高质量的吉利首款B级车FE—1/2、SL、TX4、GC等4款全新车型,同时自由舰、金刚、远景和吉利熊猫的自动挡车型也将上市。

  “提升自主品牌的含金量,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书福认为,吉利的品牌建设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练内功阶段,要通过吉利产品技术、品质和服务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带动品牌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未来,吉利一定能够成为汽车界的黄金品牌。”

  为此,吉利把2009年列为“品牌打造年”、“渠道创新年”和“服务提升年”。“吉利已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车市春天攒足了力量。” 李书福向《小康·财智》介绍说,2008年12月31日,中国光大银行为吉利提供了10亿元授信额度,其中2.5亿元将用作吉利中期流动资金,7.5亿元则是对吉利经销商的融资支持。

  1997年,当吉利从生产冰箱部件投身汽车市场时,面对的却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自主创新之路极其艰难。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这是流传在汽车行业的一句行话。1998年,吉利开始生产轿车,所选用的是日本丰田发动机,丰田公司不但给出优惠的价格,而且还承诺今后吉利需求量增大后可以给更低的价格。但当2001年吉利汽车正式面市,需求大增时,丰田发动机不但没有降价,反而提高了价格,半年后进而终止了供货,使吉利蒙受巨大的损失。

  痛定思痛,针对国内轿车市场的实际,李书福决定从最简单的技术着手,自主培养人才;先占领低端市场,再进入中级市场;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积累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吉利选择的是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之路。

  基于这一认识,吉利从1998起先后创办起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和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吉利汽车研究院,自己培养各类人才。

  相关资料表明,从1997 年至今,吉利创办的院校已为吉利汽车工业输送了5000多名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吉利研究院20%的研发人员和各基地生产线上60%的技工,都是自行培养。

  吉利还大量引进各类人才,仅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就引进了2名国内院士、3名外国院士兼职。目前,吉利的研发队伍已扩大到1300人。

  2003年,吉利自主研发的MR479Q系列发动机成功替代了丰田8A发动机,升功率达到57.2kW,业内行家认为,这一自主创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的水平达到“世界先进,中国领先”水平。

  在中国所有汽车企业,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自动变速箱都是国外生产的。吉利却决意生产民族品牌。经过努力,这一难题终于攻克,此成果填补了国内汽车领域的空白,获2006年度中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唯一的一等奖。

  吉利还自主研发了EPS,开创了国内汽车电子智能助力转向系统的先河;在电子等平衡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

  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吉利集团至今已获得专利721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2008年是吉利专利成果大丰收的年份,共获得专利272项,科技论文303篇,科研成果24项。”

  “2008年,我们在研发上的投入是8亿元。”杨健说,“2009年计划投入18亿元,2010年是19亿元。研发经费已达到销售额的8%。”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