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市值最大的电信运营公司的心结(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 17:46  《英才》

  全球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的提升

  钱大群 做中国最好的员工

  文|本刊记者 王颖 出处|英才杂志1月刊

  从周伟焜手中接过权杖的两年来,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不仅有条不紊地推进着IBM中国在全球定位的提升,同时也增强着IBM在中国的影响力。没有了PC部门后的IBM,依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品牌,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地方。

  “钱大群面临的挑战比我当年要大得多。”执掌了IBM大中华区12年的周伟焜曾如此评价。十几年来,IBM在中国已经取得辉煌的成绩,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如何在快速变革的中国经济中发现新的趋势?如何顺应发展潮流,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些都是钱大群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随需应变”到“全球整合企业”,过去的五年多,IBM进行着新一轮全球布局。IBM不再在各地复制一个“迷你IBM”,而是以全球化的角度进行战略、管理和运作,把技术研发、采购、生产等放在最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地区。

  在此背景下,全球服务交付中心、全球采购中心纷纷在华设立。2008年7月,IBM的新兴市场中心在上海成立,成为IBM在美国以外的又一个总部。对钱大群来说,他又多了一个渠道,以争取更多的资源。

  2008年,IBM在中国推出了三大战略规划。其中,先锋计划的目标是帮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整合企业”的样板工程,即帮助具有全球化潜力的中国企业进行转型;林海计划是以规模方式帮助中国培养面向服务经济的高价值人才;双五计划是指关注未来5年的5项创新,围绕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用创新的技术和应用造福大众。

  “IBM做中国最好的公司,做中国最好的员工。”全球CEO彭明盛2006年访华时提出了这个要求,钱大群正引领IBM中国朝这个方向努力。

  全球最大的化工老大减速

  关志华 我们在一条船上

  文|本刊记者 王颖  出处|英才杂志1月刊

  2008年9、10月,巴斯夫全球刚刚进行了两项并购,在全资收购汽巴公司后,又收购了比利时瑞克塞尔公司部分聚氨酯业务。在140多年的历史上,逆市兼并、收购是巴斯夫应对危机的一个方法,因为这时的收购成本最低。

  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的延伸,汽车、建筑等行业的需求大幅下降,加上原材料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巴斯夫于2008年11月出台了一揽子的开源节流计划,为2009年不太乐观的全球市场做好准备。

  幸运的是,中国市场增长依然不成问题,只是增长速度放缓。但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长关志华表示,包括他在内的高级员工都将身体力行,节约当先——以前出差坐商务舱的现在一律换成经济舱。通过类似的方式,巴斯夫向员工传达着一个信号:大家坐在一条船上。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客户身上,这是关志华在大中华区推行的理念。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随时跟踪市场的需求,在第一时间把有用的信息传递回公司,以便及时地进行决策。

  在危机中同样存在着一些机遇。为了节省成本,客户更有动力去使用新的技术、运用新的概念。“节能屋”、汽车节能创新方案,这些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方案正在被巴斯夫拿到中国市场。在关志华的字典中,放缓并不等于停滞。

  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破茧

  闵毅达 背水一战

  文|本刊记者 王颖  出处|英才杂志1月刊

  “直销不是宗教。”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的一句话拉开了戴尔的大变革。

  变革之前的戴尔公司,可谓是多事之秋:PC老大的头衔被惠普夺走,全球遭遇财务丑闻……中国区也处于人事震荡之中,原中国区总裁符标榜离职后,闵毅达和刘峻岭成为中国区联合总裁,一年后刘峻岭离职。

  当闵毅达独自掌权中国区业务时,他的前景并不被普遍看好。然而,一年多之后,这位印度裔的总裁用事实说明了一切。

  闵毅达及时调整了公司的组织结构:从外部引入多名高级管理者,扩充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同时,闵毅达还改变以往只凭数字说话的公司文化,力求在公司内部培养以人为本、和谐愉快的氛围,降低人员流动率。

  戴尔200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美洲、欧洲等地区的营收都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亚太及日本地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9%,收入同比增长了11%。其中,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4%,收入同比增长18%。

  2007年,戴尔在全球打破引以为傲的直销模式,实行混合销售模式。配合全球的大战略,戴尔中国的消费类产品进入国美、苏宁、大中、宏图三胞等3C卖场,以及全国各地的众多经销商的零售店面中;戴尔的商用类产品也由经销商直达四五六级市场的最终用户。

  闵毅达交出的成绩单得到首肯,他得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戴尔全球的高层会议。这些会议可以为戴尔中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并能够帮助闵毅达提高自身的全球化视野。

  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的法则

  郭广昌 在别人恐惧时勇敢一点儿

  文|陈培婵  出处|英才杂志1月刊

  如果是在2007年,上海复地主席郭广昌一个月内13次增持公司股票似乎很容易接受,然而,事情发生在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多少企业家对“增持”之事唯恐避之不及——的确让人费解。

  增持之后,郭广昌的持股比例由2008年初的5.44%增至29.66%。而期间,公司股价从近4港元位置跌落至1港元以下;其个人财富也由2007年的360亿缩水至110亿。好在,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郭广昌所看重的并不只是财富。

  一床竹席、几斤米、一罐霉干菜,曾伴随郭广昌高中的每一个星期。因此,艰难时刻,他更善于像反省自我一样将对经济的思考拉回到基本面,“投资是在跟自己的人性做斗争,这个人性就是贪婪,在大家这么恐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勇敢一点儿?”

  2004年,中央为了抑制投资过热,要求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随后行业贷款受到严格控制。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德隆由于资本泡沫崩盘。于是,复星集团被看作是下一个德隆。

  郭广昌用“规则”和“透明”——请来安永会计师事务为其做财务报告——顺利经过了“体检”。面对诱惑,复星都坚决贯彻两条:一是从来不炒股,二是任何事都要求有价值创造。没有现金流流出来,也就没有回报,没有价值创造,复星就不会去做。

  郭广昌认为,一个企业家面对冬天的思考,最主要的是提升价值链,加强创新的能力。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