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锻造新材料之王(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0日 13:02  《国企》杂志

  经营之道“和而不同”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任建新访谈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多种文化的交织,既凝聚着朴素而强烈的报国情结,也闪耀着现代企业家的新锐光辉

  文|本刊记者 尢放

  任建新推崇“和而不同”经营之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多种文化的交织,既凝聚着朴素而强烈的报国情结,也闪耀着现代企业家的新锐光辉。他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却在国际并购中叱咤风云;他一面用中国传统哲学“武装”领导力,一面引入全球化工最佳实践打造国际竞争力;他坚守老化工的基业,同时点亮新材料的前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化工集团的使命和希望。

  传承与创新

  记者:在过去4年,中国化工集团以良好业绩证明“老化工、新材料”战略的胜利和适应性。老与新,意味着一种坚守与创新,您是如何权衡的?

  任建新:的确,战略的成功首先在于战略的适应性。顺势者事半功倍,逆势者度日艰难。兵法云:“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反映了战略管理的精髓。因势,是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为;利导,则要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机制和管理,形成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当初,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思考中国化工集团的战略定位,最终确定要走“老化工、新材料”的道路。这6个字,在外人看来很简单,实际上涉及很多复杂的背景和现实因素,包括对宏观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对企业发展前途的把握,甚至包括我对老化工部的报恩情结。

  我国是一个化工大国,但并非化工强国,尤其是在新材料这样的重要领域,实力还非常弱。老化工部撤销后,化工企业一直处在小、散、弱的不利局面。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发挥他们的整体优势?这就有了中国化工集团的应运而生,它凝聚着中国几代老化工人的心血和希望。

  同时,从产业基础和条件来考虑,“老化工”和“新材料”是不可分割的。“老化工”奠定了我们资产规模的底盘,占集团70%的比例,同时为新材料提供原料基础,形成一体化优势。“新材料”是我们要适应新型市场的需求,走差异化路线,既不和上游争资源也不和下游争市场,发展自己的局部优势,在国际化进程中形成独特竞争力,争取后来者居上。

  记者:刚才您提到对老化工部的报恩情结,此话怎么说?

  任建新:我们这一代人,内心总有一种兴业报国的情结。27年前,我带领蓝星从1万元钱起家,靠一项清洗专利技术,一步步将企业做大。1995年,在老化工部支持下,蓝星总部搬到了北京,蓝星清洗(000598)顺利上市。这一切,让我内心充满感激,我问自己,我们该何以报答?

  我们是在西北起步的企业。我跟化工部的领导说:“我们从兰州拉一车皮最好的羊肉,送给化工部!”他们听完后,笑着告诉我,其实报答的最好方式,是帮助化工部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当时,老化工部下属有三大包袱企业,江西星火化工厂、南通合成材料厂、晨光化工研究院。其中,像江西星火有机硅装置,试车历经13年、试车28次,仍未成功,已资不抵债而被迫停产。

  得知这些情况后,我一下子明白,该做些什么。就这样,我们相继并购了上述3家企业,依靠技术改造恢复生产,通过引进和开发并举扩大生产规模,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一体化经营,并最终摆脱困难,扭亏为赢。

  由此,蓝星也抓住了国内化学工业重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10年时间,我们重组化工部下属企业107家,盘活资产150多亿元。2000年4月,以整合后的星火有机硅厂、无锡石化厂、南通合成材料厂的优良资产为主体,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股票上市,所募集资金4.9亿元用于有机硅、PBT、双酚A及环氧树脂的扩建改造,为建设国内最大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奠定了基础。

  记者:从清洗业到新材料产业,您起初毕竟是“门外汉”,为什么能出奇制胜地将中国化工集团推到新材料全球主导者的位置?

  任建新:其实,化学清洗与化工新材料是化学工业的不同分支行业,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蓝星为许多化工企业提供过清洗服务,清洗了成千上万套各种门类的装置、设备,对设备的工艺流程有一种天生的悟性。因此,蓝星在工业清洗市场形成的企业能力可以延伸到化工新材料领域,譬如,技术引进与开发能力、市场营销与客户关系能力、合资合作能力等。

  在这样的能力基础上,我们进行不断创新,包括战略、机制、技术各个层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创新上,我们将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化工集团专利申请数达到2336件,授权专利数1258件,在中央企业中排名第四位。

  传统与西化

  记者:听说您爱看《毛泽东选集》,足足读了11遍,这本书对您的思想影响到底有多深?

  任建新: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中国版的哲学,是经营的哲学,也是做人的哲学。我的很多管理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我是先插队后上学,与当今的许多企业家不一样,影响我思维的主要是《毛泽东选集》,我也喜欢向集团的干部推荐“毛选”,这是通俗化的中国哲学智慧,其中社会阶层分析、事物本质的把握、处理方式,矛盾论和方法论等等都非常有用。

  读“毛选”很明显的一个收获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战略清楚,战略决定战术和战役的成败。“毛选”实际上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集大成者,这些不断积累的思维和实践经验让我在日后克服了众多国内并购难题,成功化解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危机。

  记者:您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却很早就有国际化经营的理念。最耳熟能详的一件事就是,15年来,您在世界各国开办了500多家兰州牛肉拉面馆,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那么,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传统与西化?

  任建新:从化工大国到化工强国,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人员太多。但我们裁人,从不会解聘了事,而是想办法安置下岗员工。我是在兰州生长的,对兰州的牛肉面有很深的感情,我就积极探索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有效结合,按照现代快餐连锁经营模式,对兰州牛肉面适当地做了些工业化的改造,为员工开辟新的工作岗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我们的国际化经营不在于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关键要在获得海外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和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与国内企业的协同效应,实现双赢或多赢。目前,我们与国际上其他大型化工企业之间,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合作,在合作基础上创新。

  我们提出,国际并购的原则是“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海外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力;“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降低海外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我们优秀的海外企业出售,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投与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记者:日前,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公司与蓝星正式确立合资关系,黑石出资6亿美元入股蓝星公司20%的股份。以这种方式引进外资,在央企中尚属首例。此举将对中国化工集团产生哪些重要意义?

  任建新: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是跨国公司的惯例。中国化工集团的此次合资行动,意义重大。

  第一,黑石公司资金的注入,有利于蓝星公司改善资本结构,有利于引进外资促进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使之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对于蓝星公司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有利于蓝星改善治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注入资金意义更为重大。产权结构多元化是国企改革的方向,通过引入黑石公司的资金组建的新公司,将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治理结构,并完成按照国际规则进行治理和运营,有利于科学和规范管理。

  第三,有利于融入全球化经济,新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黑石公司经营平台,吸引国际一流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有利于促进海外上市,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和而不同

  记者:目前,中国化工集团旗下有100多家国内国外企业,您靠什么来打造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任建新:企业文化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处于充分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来说,有好的产品能够生存3年,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能够生存5年,有好的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可以生存10年,而要实现企业永续经营、打造百年企业必须要有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我推崇“和而不同”的经营之道。何谓“和而不同”,就是要把中国传统的“和”的文化与我们的经营之道结合起来。“和”,对内而言是求同存异的融合,是取长补短的学习,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家和万事兴。对外而言是和气生财取之有道,是关注健康与环境的天人合一,是构建和谐企业,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勇于担负社会责任。“不同”,就是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化工新材料的差异化道路。

  记者: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一举并购3家海外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经典案例。您因而被外界称为“并购之王”,这其中有什么秘籍吗?

  任建新:主要是靠文化融合,学习、尊重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并购不能有占领军的心态,而要站在被并购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安排工作,让他们感到是受尊重的,是相互平等的,从而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确保并购后的人员稳定、业务稳定。

  文化融合不限于在并购之后,而是贯穿于并购交易的全过程。交易前的文化融合是战略准备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双方核心人物的交流、沟通和相互认同上。每次收购海外企业签约前后,我都要给海外企业高管和员工写信和发表录像讲话,介绍我们公司的理念、创业历程、发展远景和收购意图,并且及时公布高管人员及员工留用计划,使海外员工增加对新股东的理解与认同。

  同时,我们还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邀请工会代表来中国考察、开通海外员工信箱、寄送英文版企业报纸等多种形式,向海外员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们公司的亲和力。实践证明,海外企业员工对我们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了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