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口可乐的新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6日 13:43  《大生》杂志

  可口可乐的新选择

  由于政策原因,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之初,选择了合资建设装瓶厂的发展方式。1979年至今,可口可乐分别与嘉里、太古、中粮合资建立装瓶厂,如今已拥有30多个装瓶厂。但是,这些装瓶厂大部分属于可口可乐的合作伙伴或者属于可口可乐与合作伙伴共有。为了发展业务,可口可乐对于合资方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合资方的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态度终于令可口可乐无法容忍了。

  从2002年收购与太古集团合资的东莞装瓶厂的全部股份,到2006年嘉里全面退出合资项目,可口可乐才彻底迈出一统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事实上,嘉里集团退出可口可乐的消息,当时在业内就有传闻。作为可口可乐三大独立合作伙伴之一,与可口可乐合作的14年里,嘉里集团的表现一直平平。

  而可口可乐也有自己的考虑。它想借此机会将可口可乐全球装瓶集团引入中国,接手嘉里饮料业务。由此,可口可乐在嘉里饮料的股权迅速上升至89.5%。按照双方约定,可口可乐将在2008年年底之前以相同的每股价格再加上相关利息购入余下10.5%的股权。届时,可口可乐全球装瓶集团将彻底取代嘉里饮料。当时就有消息称,可口可乐将借此机会,增加在中国装瓶业务相关的股权,扩大在华投资。

  嘉里退出已经不是合资公司买断股份的个案。目前,以独资方式发展正成为众多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首先,受制于政策,当年很多外国巨头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选择了成立合资公司。但是随着政策放宽,意图独占市场的外资公司常会以资本优势将合作伙伴踢出局。企业界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合资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合资双方间的争端就越多”。当年的合资不过是进入中国这块大市场的权宜之计,当没有这种政策限制的时候,合资便不是最佳选择。根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2006年中国新成立的外资企业中只有27%选择了合资经营方式。而在2001年的时候,这一比例超过50%。

  其次,可口可乐独资运作也可以加大拓展力度。以嘉里为例,嘉里所在东北、西南以及山东的市场区域较为分散,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种战略布局的分散导致在西南市场可口可乐完全败给百事可乐。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1995年百事可乐与重庆天府可乐签约合作之后,便提出了“地方政府3年内不得让其他饮料品牌在渝设厂”的要求,使得可口可乐只能在1997年年底进入重庆市场销售,而且直到2005年才设立了一个装瓶厂。这使百事可乐在这一地区的市场份额最高时曾达到80%。

  中粮的命运

  有业内人士分析,嘉里退出后,可口可乐极有可能掀起收购合资公司的新浪潮,而中粮已成为下1个收购的目标。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收购中粮的装瓶厂也是统一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据《大生》记者了解,收购中粮的饮料业务对于可口可乐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行为。

  第一,剥离中粮之后,可口可乐可以占据内地12个省及4个重要城市的饮料市场。在这些业已成熟的市场上,可以顺利地借助碳酸业务的平台推广优势明显的果汁市场。

  第二,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可口可乐海外的第四大市场。要想在全球范围和老冤家百事竞争,中国市场的表现至关重要。

  在这种形势下,中粮和可口可乐已处在“合久必分”的十字路口。可口可乐收购中粮名下所有瓶装厂的股份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嘉里已去,中粮在即,太古还会远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