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贾岩
2008年8月,北京奥运的火爆气氛以及盛夏的炎热带来了今年饮料销售的旺季。以“两乐”为首的饮料巨头们都在厉兵秣马准备即将到来的“奥运促销战”。
在饮料行业的奥运大战打响之前,在业内流传开了这样的信息——“可口可乐有可能收购中粮可口可乐的全部股份”。由于《大生》记者的信息是从百事可乐公司内部获得的,人们也许会问:这消息确切吗?是确有其事还是百事的竞争手段呢?《大生》记者通过采访得知,中粮运营成本过高以及中粮与可口可乐的利益冲突是该说法的根本原因。
据《大生》记者了解,自2006年可口可乐和嘉里分手后,中国大陆可口可乐的装瓶厂就已疑云重重。
矛盾由来已久
中粮可口可乐公共事务与传讯部经理余毅在接受《大生》记者采访时表示:“可口可乐与中粮可口可乐分手的传闻并不真实,外界的猜测主要是由于近期股权置换造成的。”可口可乐方面对此事也表示否认。但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有过工作经历的孔翔军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大生》记者:“可口可乐的合资模式管理难度很大,管理成本过高以及各个合资方之间的矛盾对产品的推广和盈利都造成很大压力。”
2007年,可口可乐对旗下的非碳酸饮料市场进行了整合,与中粮集团、太古饮料集团联手组成联营公司,主抓非碳酸饮料,实现所谓的“以生产、处理、分销及销售带有可口可乐公司商标的非碳酸饮料”。据业内人士透露,可口可乐与中粮、太古、嘉里的矛盾由来已久。
据《大生》记者了解,在非碳酸业务尚未整合之前,可口可乐在中国销售的非碳酸饮料并没有统一的商标,施行的是各品牌独立运作。
2004年以来,可口可乐在非碳酸市场上已经有过一系列动作,推出自己品牌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产品,尝试推出茶味工坊和雀巢冰爽茶等茶饮料产品。但是各地“诸侯”在发展非碳酸业务上各自为战,也极大地分散了可口可乐的资源优势。部分产品的亏损和失败也使可口可乐品牌饱受非议。
2004年,中粮可口可乐的天津厂被嘉里的东北区和山东区夹在中间。中粮为了实现桶装水业务的拓展,由天津厂在东北和山东设立营业所,拓展山东和东北市场。一时间嘉里和中粮在东北市场发生激烈的价格战。在市场扩展中,各个合资公司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周边交界的市场上,三大合资方之间都上演过“兄弟阋于墙”的丑剧。
品牌不统一也是可口可乐在拓展非碳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口可乐的碳酸产品在全国市场上使用是统一的商标和设计。但是在各家合资公司出面运作非碳酸的过程中,各个合资方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未使用统一的品牌。2004年进军瓶装水市场时,各个合资装瓶厂的产品在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上都有所不同。所使用的品牌也有差别。例如,北京装瓶厂的产品叫“冰露”,而天津和上海装瓶厂的产品叫做“水森活”。品牌混用也使消费者的印象混乱,
很多消费者都分不清哪个是可口可乐的产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