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海国资主业攻略(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14:33 上海国资

  轻工控股的浮沉

  《上海国资》记者 武孝武

  轻工控股从拥有众多明星企业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旗下的众多企业分属不同行业,无法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

  实际上,上海国资突出主业早有端倪,轻工控股集团的重组即是一例。

  轻工控股成立于1995年12月,由原上海轻工业局和原上海第二轻工业局合一改制而来,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公司注册资本为38亿元人民币,被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总额达115亿元人民币。下属32个公司(集团)、直属企业,由各子公司投资及由控股公司投资委托子公司管理的企业有572家,研究所、学校、培训中心8所,其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达179家。

  轻工控股拥有一大批名优产品和著名商标,在国家认定的196个“中国驰名商标”中,上海有30个,上海轻工占了15个。还有 41个商标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有60个产品被评为2001年度“上海市名牌推荐产品”。包括9家上市公司:上工股份、第一铅笔海立股份、ST永久、白猫股份、大盈股份、上海家化凤凰股份上海梅林

  其中上工股份生产的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第一铅笔生产的中华牌铅笔,都曾经代表着上海工业的辉煌,风行全国。海立集团、上海家化集团也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成功的典范。

  不过,轻工控股的辉煌背后是严重的资金缺乏。由于轻工控股所属企业大多数处于竞争性行业,技术门槛较低,民资、外资企业对其市场冲击较大,加之历史负担沉重,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

  为了帮助下属企业解决问题,轻工控股竭尽所能。仅从2000年到2002年的3年时间里,轻工集团累计完成属地化企业195家,占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总数的58%,1327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已经完成了产权多元化改造,40%净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制完成。职工人数也从最初的40余万下降到了10余万。通过1999年到2003年的改革,轻工控股的经营效益明显好转,从原来的全行业亏损变为年盈利10亿元,销售收入也从1999年的300亿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30亿元。有数据显示,轻工控股的现金流中有92%被用于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问题,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2003年以后,随着上海国资改革重组风生水起,轻工控股即将被重组的消息也不时出现。200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联手,抓大放小”国资国企改革战略决策,轻工控股共有22家子公司放小属地管理。而备受瞩目的上海家化、海立集团和白猫集团等企业则属于“抓大”的对象,仍在轻工控股旗下。同年11月,光明食品集团组建成立,轻工控股持股93.14%,而这一国内食品业的超级航母的基础梅林正广和和冠生园集团、光明食品都是原属轻工控股的企业。

  2006年上半年,轻工控股所持有的光明食品集团股权转入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家化的国有股权转入大盛,海立集团与白猫股份的国有股权转入上海电气集团。2007年7月,白猫集团的国有股权再次划转,由上海电气集团转入徐汇区国资委。轻工控股也转由光明食品集团托管。

  回顾轻工控股的沉浮史,不难发现,轻工控股从拥有众多明星企业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不在别处,正是由于旗下的众多企业分属不同行业,无法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主业。

  以轻工控股的主要企业论,上海家化属于化妆品行业,海立集团属于机电行业,梅林正广和属于食品行业,这完全是不同的行业,相互之间没有多少关联性,在市场上也没有多少相互间的支援,更谈不上聚合在一起形成竞争力。反观轻工控股解体后各家企业的归属,上海家化的股权转入大盛,而大盛本身只是投资型企业;海立集团转入上海电气旗下,可谓得其所宜;而将饮料、食品行业的企业聚合成为光明集团,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上柴股份在2007年9月底由上海电气转入上汽集团,也明显带有上海国资按照产业链对企业进行梳理的意味。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重组整合,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主业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上海国资国企做强做大主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一页] [1] [2] [3]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