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青岛民企上市路线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17:57 招商周刊

  邱学东告诉记者,在设立股市初期,新股发行方式上沿用的是指标控制的办法,也就是指标分配加政府行为的模式。每个城市分得的上市指标是一定的,比如一个指标就是一亿元的额度。当时,为了扶持大型国有企业,青岛市都是把指标集中使用,1993年给了青啤,之后几年给了海尔、海信等。而当时,南方许多城市都是把指标分解使用,一个指标给四五家企业。这是青岛市上市企业家数不多,并且都集中在大型国有、集体企业,缺乏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青岛上市公司家数虽少,但户均融资额超过10亿元,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户均融资额度4-5亿元两倍多的重要原因。

  同时,邱学东认为,观念认识不到位也是青岛民企无缘上市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对上市认识不到位不仅是企业,也包括个别政府部门。企业有的怕费力、怕花钱、怕监管不敢上市,也有的因资金充足不愿上市。个别政府部门开始时并未把推进企业上市当作招商引资,只重视引进投资。

  “实际上,企业上市最大的受益者是政府。”邱学东认为。“上市是不以牺牲环境权益为代价的招商引资方式。上市后,企业资金充裕了会发展得更快,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交纳更多的税收。并且,分散了区域经济风险。”

  “企业上市融的资金才是真金白银的流入,并且不会出现'资本逃逸'。”邱学东强调。

  上市的细节性难题

  “我们非常清楚上市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不但可以融到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还接受各级证券机构以及全国股东的‘公开监管’,有利于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2002年我们就不断谋求国内外上市,但因为土地、股权等多方面原因,至今我们也没有成功。”青岛某民营化工企业董事长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青岛不少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扩张期,急需在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这些企业每年都能产生上千万或几千万元的利润,但这点利润用于扩张无疑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有借助资本市场扩张财力,迅速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

  同时, 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企业间接融资难度加大,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链风险加强。融资环境的改变,也使许多企业希望通过上市获取净资本、解决融资问题。

  但在上市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不少细节性难题。

  “有的是重组方案问题,有的是土地房产产权的问题,有的是税收问题,还有的是权证问题。”邱学东介绍,在土地方面,有的企业在用土地属国拨地,需要办理出让手续;有的企业已经得到了用地规划,但一直未能缴土地出让金或出让价格出现大幅度提高等,上市成本加大。在税收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因改制上市产生大量利润,须补缴企业所得税,同样增加了上市成本。而权证方面,一些拟上市公司由于在原青岛证券交易中心挂牌交易过,股权社会化,难以达到上市标准。

  对于这些问题,邱学东表示,目前,青岛市政府正想方设法予以解决。“2008年,青岛市将下大力气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建立拟上市企业名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密切关注创业板市场的进展情况,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争取在创业板开设时青岛企业能搭上‘头班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