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绩效管理(1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15:12 《管理@人》

  当我们深陷细节的泥潭不能自拔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抽身出来,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和思考那些把我们折腾得焦头烂额的问题。本文正是希望抛开指标设计、沟通技巧等细节不谈,试图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来对困扰HR的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思考,从而破除这样一些“伪问题”。

  企业当中各种对立面和矛盾的存在,使得决策结果永远是“满意解”而非“最优解”。如果取企业的一个“切面”,你所能看到的并非如平滑如镜的湖面,而只能像到处冒泡的火山口。被问题包围和煎熬,是管理者的宿命。

  在这个理念飘飘的年代,让我们回归现实。我的朋友古董先生说得非常好:“做企业是实在的谋生和生活,既不可能找到实现理想的一个实验场,也没有什么浪漫或伟大成就的事情发生,痛快、浪漫、成就这种东西,都是事后回忆时才慢慢感受到的。”

  业绩评估的困境与策略

  业绩评估的策略性思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评估目的、评估基础和企业可以达到的评估能力的全面分析,来确定一种策略性的业绩评估模式(见图)

  评估目的

  评估的目的通常有两种,“员工个人业绩提升与激励”和“组织业绩提 升”。前者着眼于通过激励个体员工,提高其业绩,进而促进组织业绩,但这种递进关系通常是不必然的;后者则直接将视点放在了组织业绩提升上。前者重视的是评估结论所形成的对业绩优劣的定性判断;而后者则更关注评估结果对管理改善的提示作用(当然实际上它仍然可以用来判断业绩优劣)。

  在不同的评估目的下,我们通常选择不同类型的业绩指标。以“员工个人业绩提升与激励”为主要目的的评估通常选取与个人或小团队的工作投入,产出以及个人资质有关的业绩指标,而且对指标的量化程度,统计方式的严谨程度等都不能有太严格的要求。以“组织业绩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评估通常选取与战略、流程,以及跨职能团队有关的业绩指标,并且对指标的质量、统计方式等问题有着较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的本土企业业绩评估主要出于第一种目的。虽然这一目的缺乏对真正的企业业绩的充分关注和深入思考,但对于多数本土企业而言,它仍然能够引导企业刷新管理理念,建立初步业绩管理能力。而第二种目的则对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主流的业绩管理理论都趋向于讨论针对第二种目的方法论,所以要严格地将诸如平衡计分卡BSC、作业成本法ABC、整合业绩管理IPM等相对较新的方法引入仅仅出于第一种目的下的业绩评估,通常不会成功。

  评估基础和评估能力

  评估基础主要是指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等是否具备基本的合理性,并且是否被澄清。良好的评估基础将使企业实施以组织业绩提升为目的的业绩评估模式成为可能,并且使企业能够在追求关键业绩指标的科学性和业绩薪酬挂钩的有效性时拥有更多的施展空间。而多数本土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这也导致本土企业当前在业绩管理上能够选择的变通方式非常有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