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文京:最真实的人生(5)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5日 13:26 华夏时报

  访问者:明晰产权的事是当时就很认真地思考过吗?

  王文京:对。因为我自己学财经,对这些问题看得相对清楚一点。我知道产权制度对公司的影响是核心的,所以我们选了一个形式最低但是产权关系最清晰的个体工商户。我们在1991年转为私营企业,这一点没有犯结构性错误。

  两个年轻人创业之初的故事在他们拥有巨额财富之后被媒体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和大多数的中关村创业者一样,王、苏两人白天带着名片骑着自行车外出“拉活儿”,晚上回屋编程“做产品”,之后苏回家,单身的王文京则干脆睡在办公室里,用友的历史便这样开始。

  王文京则说:“当时用友能不能做起来,我尽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有基本的信心和十足的决心,同时做公司是一种寄托,公司只是一个载体而已,辞职最主要的是我要换一种发展方式。”

  多年后他说起往事,对此还是津津乐道:“除了财富和声望之外,用友带给我的是跟全国50多万客户的那种关系。我们做管理软件,从最早的第一个客户开始,然后几个客户,十几个客户,最终积累几千、几万、几十万客户,若干年会有超过百万用户。我们跟客户的这种关系蛮有意思,很多客户对用友的信赖蛮让我感动。”

  王文京和苏启强为用友确定了一个方针,那就是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拥有自己的产权。他们花了大约两年的时间才开发出了让他们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产品,一个是王文京开发的90版用友账务软件,另一个是苏启强负责开发的UFO财务报表软件。

  UFO财务报表软件被认为是用友的崛起软件,王文京说:“苏启强在机关就开始研究报表软件。他智商很高,很聪明,开发出的UFO软件在当时无论从应用还是从技术来讲,都是最好的。UFO的成功致使我们在财务报表软件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时我们勒紧裤腰带在这个软件上投了50万。”

  王文京正在经历他人生中最曲折的一段,他一边编程序,一边学习如何做老板。对于这个年轻的小书生来说,与其说这是一种挑战,不如说是一种考验。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现实——如何从一名工程师转型为企业家。

  他曾说:“到了1990年,公司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个人,开头我既想管公司事务,又想做开发,效率很低。我在北图租了一间房子封闭开发,开头还可以,后来他们知道我在那儿,又去找我,我只好又搬到了八大处,封闭了一两个月才把产品做了出来。”

  遗憾的是,当他最终变成了一位企业家的时候,1993年苏启强离开了用友单飞去了。他将自己的股份卖给了王文京,然后创办了“连邦软件”。王文京付给了苏启强一大笔钱,但是他一点都不后悔。

  从1983年开始,他们一起做了整整十年的搭档和兄弟。当造物之手将他们关联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他们交会,然后分离,直到今日依旧是兄弟。

  用友在1990年3月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月后用友财务软件通过了财政部评审。“能不能通过财政部评审,我们自己都没有把握,因为,我们当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民营企业。财政部在这方面的政策水平非常高,要不然也不会有用友的今天。”

  24岁那年他们曾雄心勃勃地计划10年之内将营业额做到3000万人民币。那时候他们觉得未来很漫长,3000万很遥远。可是10年之后,1998年,34岁的王文京发现,用友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8亿。

  (下期预告:王文京Ⅱ:内心的召唤)

[上一页] [1] [2] [3] [4] [5]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