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徐和谊铁腕换将重铸北汽(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 11:01 南方周末

  

徐和谊铁腕换将重铸北汽(2)

只有徐和谊才能摆平北汽集团复杂的利益关系 徐钟/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北京现代建成首年便销售5万辆,当年收回投资成本,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汽车企业,为中国汽车史上创造出一个新名词:现代速度。

  因北京现代出色的业绩,2006年10月,徐和谊升任为北汽控股董事长。“门当户对。”徐和谊在总结北京现代为何成功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合资企业就像找对象,门当户对才过得长远。”

  但这家成立第二年就进入行业前5名、给中国汽车产业曾带来一股慑人“寒流”的合资企业,自己却在合资5年后遭遇倒春寒——2007年,北京现代的销量下滑了11.76%,全年销量排名从前五名跌至第十位。

  虽然在公开场合,徐和谊把失利的原因归为“没有新车型”,但业内人都清楚,成长过于顺利的北京现代最根本的矛盾并未解决,它只不过被高速增长的“繁荣”暂时掩盖,一旦增速放缓,矛盾就像退潮后的礁石一样裸露出来。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合资双方的话语权之争。在2007年北京现代最困难的时候,徐和谊对合资厂的中方领导层说,掉几个百分点不怕,如果彻底丧失了话语权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合资以来,韩国现代因为两款车型——“索纳塔”、“伊兰特”——在中国大卖而变得“过于自信”,媒体说,“韩方从不听从中国人的建议”。

  而且韩国现代似乎又将“一意孤行”进行到底。广为中国人诟病的是,置中国零部件厂商于不顾,把它在韩国的配套厂商全部搬到北京顺义,让合资厂的大部分利益流入韩国人的腰包。

  北京出租车司机们不断抱怨着“伊兰特”的零配件昂贵、用车成本高企。网友们也在一些网页上散布着“韩国车质量太差”的帖子,这些情绪将北京现代进一步拖入市场的谷底。双方矛盾日渐升级。

  市场的低迷终于让傲慢的韩国人低下头来。2008年1月,在北京现代新高管亮相会上,这些高管们表示,在零部件采购方面,北京现代将从“战略采购”过渡到以竞争采购为主,从而扩大本土化比率。北京现代本年度的销售计划也提升到38万辆,比2007年实际销售多出15万辆。

  “现在双方可以相互倾听意见、共议大事了,”徐和谊说,“关系要比前几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铁血老总”

  在北汽工作不到6年时间,徐和谊又多个称谓:“铁血老总”。一位采访过他的媒体人这样评价徐和谊:“他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周围的人怕他,韩国人也怕他。”

  没有这样性格的人很难驾御北汽。因为“没有哪个企业能像北汽集团这样复杂。更没有哪个集团的董事长顶着徐和谊这样的压力。”《汽车人》杂志在2007年6月曾这样评述北汽和徐和谊接手北汽的处境。

  1990年代以前的20年,曾是北京汽车工业发展最快时期,直到1990年,北汽集团的生产规模还是全国的第三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北汽集团由众多“尾大不掉”的汽车企业组成,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过渡过程中,北汽陷入体制内不断的冲突之中,北汽集团各个产业板块藩篱纵横,内部人员关系错综复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