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专利:福兮祸兮(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 14:54 《中国商界》杂志

  最终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项冶金行业所谓的“重大发明”,只能选择在远离大型冶金企业的河南温县、焦作、郑州等地实施转化,并得到当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评价”。由此,郑红专、赵林珍夫妇成为多级政府部门表彰的“优秀企业家”,得到了来自县、市、省及国家部委和金融机构的技术扶持资金近7亿元,质量备受争议的拓普专利轧机也成为河南省“质量信得过名牌产品”,郑州拓普公司也迅速发展为“集团”,不久前又在郑州开发区启动“年产200万吨冷轧带钢”项目,计划筹资22亿元,并正在运作“海外上市”镲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项“会在世界范围内将所有规格的轧机更新换代”的专利技术并没有得到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汪建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没听说过郑州拓普公司会搞冷轧机,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呼吁冷、热连轧设备国产化,这么多年来,从没有一款郑州拓普轧机被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视线。”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编制的冶金工业技术发展规划中,冷轧设备部分详细描述了中、小企业适用设备类型及特征,对拓普轧机同样只字未提。

  为迎合政府鼓励技术创新的倡导、满足媒体热衷“时代典型”的需要,拓普公司的宣传内容随时贴上新的标签、随意填上新的数据。截止到2006年12月底,郑红专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发明专利不过17项,但他们却对媒体宣称“XGK轧机系列目前已获发明专利90余项,有25项专利正在世界上62个国家和地区申报”;企业投入的技术研发费用,相继出现5.1亿元、8亿元、10亿元等多个数字;关于每年交纳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数额,少时400万元,多时有1000多万元,虚虚实实,让人难辨真伪。但谎言重复多次就成了“事实”,也同时向急于寻找适用技术的用户设下了圈套。

  如前所述,专利原本只是用来保护发明者权利的一种手段。但现实中,像郑州拓普这样,在推销新产品时言必称专利,其用心就值得考量了。这样的例子能举出很多。

  例如,在2004年,为永动机申请专利的骗子梁星人就编造了当年全国十大科技骗局之一。他以自己的技术申请并拥有多项专利为由,为自己套上“专利神话”的光环,从而说服很多人几百万、几千万地慷慨解囊。梁星人的“成功",无非就是因为他抓住了一些人对专利盲目“追捧"的心理。

  “专利这时就成了害”

  分析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一个普遍存在的原因是“技术本身的成熟度和组装配套的程度还不够”。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对记者说,专利技术不是一个可供直接转化的技术,相当一部分获得专利权的技术离产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还需要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结合市场,研发有关工艺,然后才能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目前还缺乏这个过程。”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资深专家陈英汉曾应科技部之邀,参加郑州拓普公司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评审,对拓普轧机专利技术的特性及市场应用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认为:“郑红专的设计愿望是好的,但显然没有吃透设计变化带来的弊端,没有在解决同心度这一关键问题上取得技术突破,这是造成断带、速度不高、轧制跑偏的主要原因。其所谓轧制航母板、整体轿车外壳等不过是纸上谈兵,基本的技术概念都混淆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他指出,一种创新技术设备,须经起码的实验过程才能投入市场,但不允许在用户身上实验。你卖给人家不合格的设备,售后服务又差,还动不动就到法院告人家,这不是一个正当企业应有的品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