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探寻“长庆驱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1:43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靠科技赢得核心竞争力的背后是长庆油田的文化内核,他们将人本关怀演化成员工的内驱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正催动着长庆不断创造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文/本刊记者 路相宜 郭大鹏

  长庆油田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油气产量翻番,成功实现“长大”的梦想,其核心是用技术创新激开了千古年来沉睡于地下的油气大门。那么,为什么在这片超低渗透的土地上能诞生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在其背后,我们发现了孕育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制度与文化的力量,科学的管理体制、以人为本的治企之道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撑因素。

  我为祖国献石油

  长庆油田职工还清晰记得,在2005年长庆油田公司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他们的总经理王道富指挥与会代表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当时全场起立,放声高歌,群情激昂,场面相当感人。

  就是这位对《我为祖国献石油》偏爱有加的老总,已经把这句歌词作为长庆油田追求的价值观。王道富强调说,企业必须用一种精神来凝聚和激励员工队伍。这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他说,“我为祖国献石油”是每一个长庆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作为崇高的使命和精神支撑,贯穿于长庆人生命过程的血脉,成为长庆人自觉的文化理念。

  提到长庆油田的企业文化,不能不提到名扬油田内外的“好汉坡”和长庆石油人的“好汉精神”。好汉坡位于安塞县王窑镇,是一处海拔1300米、坡度70度的陡险山坡,当地人曾将其称作“阎王坡”。坡上有长庆油田早期开发的一口油井,坡下便是安塞油田王南作业区王三计量站。有人曾这样形容它的险要: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下往上看,吓得魂破落。这座70度的山,稍有闪失就会坠落山崖。扛着管钳、提着样筒爬“阎王坡”巡井,是采油工每日三次巡井的必修课。没有路,他们凭借管线越沟,顺着羊肠小道登山,风雨无阻,硬是在陡峭的山坡上走出了一条路。

  站在好汉坡上,可以看到对面山梁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顺着羊肠小道上去,就是长庆油田的油井。这些“刻画”在陡峭山坡上的小道,就是石油工人年复一年踩出来的。即使在今天,因为一些油井不通路,工人也得每天步行去巡井。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印证了“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

  在好汉坡的坡底下刻着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的题词:“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就像好汉坡之歌唱到的“好汉,有你有我也有他”一样,现在整个长庆油田可以说是好汉辈出。

  郭秀玲,采油一厂郭秀玲站的站长,就是在“好汉坡”精神激励下涌现出来的典型。郭秀玲站承担着安塞油田近五分之一的原油集输任务,这个由17名女工组成的集体,默默地坚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井站上,已经度过了1800多个日日夜夜。“也许是因为都是石油人的后代,我们每个人都对安塞油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虽然远在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但是我们还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郭秀玲说。

  好汉坡、郭秀玲站,仅仅是长庆油田艰苦作业环境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在陕甘地区的大山里,还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戈壁沙漠中,都能看到孤零零地矗立着一座座井站、联合站。石油人坚守在那里,一守就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在有些规模小的井站,常年都是只有一个人看守。那种孤独和寂寞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是什么让这些年轻人甘愿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留在了荒山大漠深处,无怨无悔奉献给了石油事业?探寻在沟壑纵横、黄沙漫天的环境中可望建成大油气田的背后,长庆还有着更为丰富和特殊的企业文化传承。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