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千亿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02:13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下篇:千亿路

  自从2004年千亿目标公示以来,业内外针对万科意图与能力的质询就没断过。从100亿到200亿,万科异常顺利地登上台阶,但从200亿到1000亿,会像郁亮拿复合增长率说服王石那么简单吗?郁亮眼下就要着手解决的难题,一是钱,二是人,三是生产模式的变革。

  融资路

  “你不能理解‘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的真正意义!”2005年12月,万科与中信资本成立开发基金。当记者拨通一位重仓万科的基金经理的电话时,对方的激动令记者不得不暂时远离了话筒:“GE来了,GE地产来了,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第一笔投资是来自GE地产的2000万美元。GE地产在全球直接拥有的房地产投资组合高达350亿美元,通过合资和证券化债券形式拥有的房地产资产则高达500亿美元。GE地产总裁兼首席执行长Michael Pralle 曾公开表示,未来3至5年内,GE将向中国地产市场投资约5亿美元,通过杠杆投资向中国地产投入的资金规模可达到15亿美元。因此,GE选择万科,或可理解成国际主流资本对万科的认可,光是这一点,已足令嗅觉敏感的机构投资者雀跃不已了。

  郁亮利用海外融资渠道的能力其实早就获得业界认可。2004年7月万科与德国Hypo Real Estate Bank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HI”)合作,为即将开发的万科中山项目融得3500万美元。合作条款规定:“项目回款之后,万科将以同业拆借利率再加几个点的利息赎回股权。”这被视作中国首例“变相海外贷款”:以股权形式取得境外融资打开了方便之门,巧妙地避开相关的管制要求。出于对政策的敏感,当时郁亮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称与HI的合作为“典型的国际融资”,并无特殊之处。不过在国内金融领域,尤其是地产融资领域,一贯沉稳的万科确实开始了吃螃蟹的尝试。

  你感觉万科在此时已经换了味道?是的。王石时代,万科致力于“慢工出细活”,完善治理解构、做减法、建立尊重员工尊重客户的企业文化;郁亮时代,开始挥动资本大旗,“乘法速度”箭在弦上。

  万科要实现从百亿规模到千亿规模的变形,必然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可惜的是,上述基金经理的激动似乎来得过早了。郁亮坦言,到目前为止,由于政策原因,万科在海外融资方面的尝试,都处于搁浅或者夭折的尴尬局面。

  万科与HI先后合作6个项目,进入城市除了广东本部,还有天津成都等。随后,又与新加坡RZP合作,在成都、沈阳、无锡等城市合作开发项目。资本幕布掀开后,万科在海外融资上破竹之势蓄积已满,业界都在等待着万科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只可惜,轻舟被一纸政策牢牢系在了岸上。2006年7月,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171号文件,这个被称作“楼市限外令”的文件,不只挡住了疯狂涌入中国的外资,也给了正在积极和外资合作的国内开发商一个措手不及。

  事实上,在171号文件出台前,对外资的监管就已经非常严格。郁亮面带无奈地告诉《中国企业家》:“GE的2000万美元早已到账,但现在还躺在账户上,不能换成人民币。”“所以啊,怎么能说万科是宏观调控的得益者呢?我们损失也相当惨重。”郁亮补充了一句。

  海外融资管道被堵塞的问题,倒是从来没有让整天笑眯眯的郁亮灰心沮丧过:“权当练手好了,总有一天能用到。”

  “地产就是金融。”2003年,首创集团总裁刘晓光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如是说。2007年,郁亮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再次把房地产定义为“类金融行业”,房地产业界对地产的金融属性已经相当认同。谦虚谨慎的郁亮敢于很骄傲地宣称:万科一直都是地产行业尝试融资方式最多的开发商,正是基于对地产的金融属性的深刻理解。

  除了海外融资种种超前尝试,万科也已将国内的融资方式尝试殆尽。

  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被万科使用到了极致。1991 年末万科A 的总股本为7796.55 万股,经过一系列的配股、送股、转赠、B 股IPO 、权证行权、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发等融资方式,2006 年底万科股本扩大到436989.88 万股,股本扩张了约56 倍之多,股本扩张速度和倍数列所有房地产上市公司之首;万科包括IPO 在内共融资了9 次,融资93.33 亿元,与万科大约同时期上市的深振业、中华企业陆家嘴等,平均融资次数不过万科的一半。在其他资本市场,万科A通过信托、房地产开发基金等方式合作开发了广州南湖、北京西山、无锡魅力之城等项目。海通证券一份对万科的分析报告评价:万科融资方式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居国内房地产行业之首。

  “有人觉得万科做海外融资、两次转债、增发,每一步踩的节点都很好。其实我哪知道这个节点可以踩上呢?只不过我们已经做好任何的准备。国际化融资看的不过是公司的透明度,我们平时把透明度做好了,要钱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做。”郁亮说。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经过连续几年宏观调控对银根和地根的紧缩,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显现出来。万科恰好是在此时爆发,拿地、收购兼并的力度都比别人大,也没有出现资金问题。”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房地产行业资深分析师王德勇如此评价万科。

  王石对万科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给万科换了一个股东。从“深特发”到“华润”,更换过股东的万科获得了新一轮增长的动力。但是华润不过是个千亿级的公司,不一定能够支撑一家子公司获得千亿级的规模,万科是否应该进行下一轮的股东挑选呢?

  郁亮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很多PE找过万科,也谈到过海外上市的事情。”但是万科的态度是比较倾向于分散的股权结构,而且由于万科的市场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在国内,也没有海外上市的计划,因此对PE,郁亮耐住性子不为所动。

  钱从哪来的问题,看上去仍然悬而未决,但以郁亮对资本的谙熟程度,以万科十足好孩子的功底,或许,钱不会是真正的难题。

  客户、团队、架构

  很早以前,万科即每年请盖勒普做调查,将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与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不过当时,万科对客户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骨子里,万科仍然是一个产品主义者,认为“有好产品,自然有客户,自然有好市场、高利润”。郁亮认为,2004年做十年发展规划时,万科聘请的管理咨询专家姜汝祥对万科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他脑子里的上述观点,现在,对“万科惟一竞争优势的来源应该是客户价值”这一点,郁亮深信不疑。“万科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第一个标准就是客户忠诚度不断提高。老客户二次购房还选择万科,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才能够有越来越大的市场和销售额。”郁亮说。

  在2006年做股权激励计划的时候,万科特别嘉奖了一个部门——客户关系部,所有的客户关系部门经理都得到了股票。郁亮的意思很明显:万科上下都要清楚:以客户为导向不是空口说说的了。因为下一步,延伸产品线之后,聚焦客户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风险同时也扩大了。尽管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已经在万科深入人心,但随着万科对外合作的迅速增加,各种外包环节可能对客户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困绕郁亮和万科,像去年的南京事件、深圳小区公交车事件。因此,郁亮所面对的,不仅是万科内部,当万科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并购、依靠合作伙伴之后,对合作伙伴的理念“教育”、方法培训和管理输出,同样也是他不得不着手解决的问题。

  但是,问题又来了。对客户价值的推崇,会打破过往万科对员工价值的尊重吗?事实上,之前专注销售和财务的郁亮在就任总经理以后,很快就发现,他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便是直接触及一个企业最难改变提升的地方:人力资源和管理架构。

  每年年底,郁亮都要到各个分公司找员工座谈。2006年春节前,郁亮对涉及部门的主要话题是这样的:以后万科不需要好的设计师了,我们需要能够管理设计师的人。

  “任何的优势都有可能变成劣势。”从2000年开始,万科开始做人才的专业化培训,但是现在,郁亮在人才管理上逐渐提出了新的看法,“专业越搞越纵深,越做越精细,等到今天发现要打破专业鸿沟很吃力,又要重新谈横向发展,谈整合。”

  “原来万科需要的是行业精英,现在我们要做资源整合,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丰富管理经验和阅历是最需要的,对人才的需要就从行业精英转到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不能依靠自己培养了,要从外面挖进来。”郁亮说。

  直到现在仍旧有很大读者群的万科周刊,因为对万科企业文化的了解和把握,一直是万科一个相当重要的部门。曾经有两任周刊主编,都在卸任之后获得一线城市总经理的职位。但是,到了第三任,从副总经理到总经理的升迁变得相当困难。郁亮对这位副总经理说:“做总经理,就是要平衡,要牺牲自己,你觉得你准备好了吗?”专业化程度,对于万科企业文化的理解,这些以前看起来十分重要的条件,现在都已经不能够再作为在万科担任要职的要素了。

  曾经分管过财务的郁亮声称从来没有做过预算。“预算就是上下级之间的扯皮,浪费时间。业绩是最靠得住的考核方式。”万科现在也不做计划,只有经营性指导计划。每个公司所有项目按照ABCD分四类,D类项目属于严重关注。每个月开会郁亮参加,亲自把100多个项目过一遍。谁D类项目多,谁就坐到最后面去。这么简单直接的方法,对这些高层有效吗?郁亮说:“非常有效。因为大家都要面子”。

  为了加强流动保证整体的活力,万科在公司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及时强化了末位淘汰制度。去年,淘汰率从5%一下子提高到了8%。

  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是万科2006年的新闻之一。前不久,中兴总经理向郁亮取经:“你们的股权激励计划是怎么通过苛刻的证监会的?”郁亮的回答很简单:“证监会想要咋样咱就咋样。关键的不是拿到什么,而是获得这个机制。”2006年4月,万科股权激励计划获得证监会通过,万科数十位高管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先戴上“金手铐”的上市公司高管。一直推崇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万科,终于开始批量制造千万富翁。

  股权激励对于万科来说,可能来得有些晚了。不过毫无疑问,对人才的激励解决了万科加速发展的最后一道障碍。有其他地产公司的雄厚待遇做对照,万科多年来承担了“地产黄埔军校”的作用,为兄弟公司培养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王石的英雄主义、人文主义情怀有关。2005年320万年薪并不会让王石感到不足以表彰自己的贡献,以他的性格,也不会允许万科像一些上市公司同行一样,“搞歪门邪道”,改头换面做股权方面的奖励。直到政策允许,万科立即行动。不过,他最终承认,“激励对下面是很管用的。”看到管理层得了股票兴高采烈,王石笑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和我觉悟一样高呀。”

  2000年,万科总部是一个投资管理公司,分管零售、地产等业务。在万科专注做地产之后,在总部的基础上建立地产的工程管理部门、研发部门、营销部门,直接控制分布在10个城市的子公司。直到2004年,万科已经进入到20余个城市,一直是总部高度集权的扁平化管理。

  以总部论证委员会为例,决定是否投标一个项目,论证成功率为20%。也就是说,2004年万科拿了60个项目,经过论证的项目最少有300个。王石发现:“那这个论证委员会除了节假日不就是天天在论证项目吗?不就是走过场了吗?怎么可能认真呢?管理体制出问题了,必须建立地区总部。”

  2004年开始矩阵管理的万科,在2006年3月宣布打造全新的组织架构,由现有“集团总部-市级公司”的二级架构调整为“战略总部-专业区域-执行一线”为主线的三级组织架构(觉得面熟?是的,这正是顺驰最先推出的权力下放架构)。而2006年才成立三个专业区域,今年又要重新划分,定位为管理区域,承担管理职能。采购权力也在同时下放,按照采购目录工作,集团采购、地域采购和联合采购各自进行。“对于万科的管理层来说,每年我们管理的公司规模都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或许再过几年想法又会改变,这是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修改的。”郁亮说。

  工业化,生产模式变革

  2006年的最后几天,有媒体以《万科2006:工业化生产元年》为题,记录下“工业化”这个对万科来说堪称里程碑的特殊事件。正如文章所说,苦心打造6年后,“万科的工业化生产试验终于告别了实验室和散落于全国各地单项实验的阶段”,就在2006年年底,万科推出了集合其工业化生产资源的第一个市场化项目,而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试验,万科选择了上海的一个在建项目——“新里程”。

  是的。新里程!工业化不仅是万科走向1000亿过程中探索出的一个新商业模式,同时也是郁亮版万科迈向未来的新把手。

  万科对住宅工业化的研发最早可以回溯到1999年成立建筑研究中心,到今年年底,东莞研究基地的四个专业研究室也即将开启,之后,万科在建筑研发上的投入将迅速提升到10%。去年3月,万科聘请原丰田高管伏见文明进入万科管理团队,执掌万科技术总监一职,这似乎可以看做王石在2003年即提出的“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由概念步入实质的标志。而一直低调行事的伏见文明在今年3月20日陪同郁亮出现在投资者见面会上,更传递出万科向住宅工业化迅速推进的信号。

  今年以来,随着“万科生活馆”的修建和启用,郁亮经常会用他特有的那种看上去十分悠然的步调和感觉,向来访者介绍一组组模拟出的万科工业化的未来片段。不过,在最初,当“分管”“不确定事项”的万科董事长王石怀着强烈的兴趣发现并积极推销“工业化”的时候,据说,郁亮并不情愿。

  一位接近万科的业内资深顾问透露,并不是在每件事情上,王石与郁亮都如外界看到的那么心意相通、处处合拍,“两个人直到2005、2006年仍常有争执。争执的焦点恰好是一个董事长和一个总经理的矛盾,也就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 在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前,工业化住宅因为成本高必然造成高价格。此外,工业化的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都是巨大且回报缓慢的,因此王石要得到郁亮的认同当然并不容易。

  顾问的说法很容易理解。但王石最终成功说服了郁亮,就像郁亮因千亿计划而说服他一样。

  “这是万科商业模型的转移”,王石说,“产业化不仅仅是扩大规模的方式。产业化对误差要求严格,直接的结果就是产品质量的提高。等到产业化成熟了,施工和能耗都会降低,施工周期会缩短一半以上。成本降低的速度会非常惊人。”当我们见到郁亮时,发现这些说辞也基本上成了他自己的表达。也许,他逐渐意识到,工业化其实是王石亲自交到他手上的一把利器——突破规模发展瓶颈的利器。郁亮说,虽然“最近这几年,客户并不会因为工业化住宅成本高而给我们溢价,但工业化住宅将大量减少后续维修和服务费用,从而提升利润,提升效率。工业化或许在三年内都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费用,但它将是万科未来的竞争力。有很多人担心万科会在大规模发展的时候摊薄管理资源,生产手段会跟不上,工业化会解决这些问题。”

  2006年年报公布后,本刊记者一行4人前往万科总部面访王石和郁亮。其时,一直在外的王石恰好回来,他那扇时常关闭着的门,打开着。也许是赶上一个什么特别的日子,听说当天下午,王石要和万科初创时期即来坚持至今的8位元老共进晚餐,其中一位,即是我们刚刚见过的司机师傅。王石被摄影师请去拍摄的当儿,我们站在他门口的墙边闲聊,不知谁问了句什么,陪同我们的张小姐说,“不是,我们董事长说,万科到2009年才开始‘咆哮’”(按照规划,2009年正是万科全面铺开工业化的年份)。

  咆哮!一个多么王石的词汇!尤其富有意味的是,激情的王石创造了一个柔和的人文的万科,而理智的郁亮却正在这柔和的底色上,涂抹上一层跳动不已的颜色。

  万科如何跑赢地产

  - 不与政府和政策博弈。

  - 利用宏观调控带来的并购机会。

  - 利用所有可以试用的金融管道。

  - 聚焦城市圈。

  - 战略导向,而非机会导向。

  - 坚持产品地位:住宅地产。

  - 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 不行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