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关注我国铁矿石谈判 > 正文
 

国际铁矿石卖家漫天要价 中国需求迈向中国势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1:54 中国经营报

  作者:索寒雪 来源:中国经营报

  国际卖家在强大的“中国需求”面前没有太多动摇。

  这多少与目前买方市场形成不少反差。“中国需求”非但没有决定价格的形成机制,反而成了中国的软肋。

  这不仅表现在铁矿石的谈判上,期铜已经有了先例。

  国际卖家漫天要价,一再拿“中国需求”做文章的局面到改变的时候了。根本的问题还不在国内企业一时的金钱损失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在新的贸易秩序中,各方能否建立 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原则和机制问题。

  一线调查

  铁矿石谈判:国际卖家围猎“中国需求”

  本报记者 索寒雪北京报道 6月初,在巴西一繁忙的港口中,停靠着两艘空载的中国货船,从中国到巴西,这艘货船历经近1个月航程。原本期望满载而归的这艘货船现今只能“望洋兴叹”——巴西的铁矿石卖家们并没有如期交货。此时巴西的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矿业公司(CVRD)决定在中国接受铁矿石涨价19%的要求前,将暂停供货。

  虽然铁矿石卖方很有可能出台一个让步很小的“中国价格”,但“暂停供货”的要挟已经把价格上涨的基调设定好了。

  铁矿石卖家集体变脸

  “这是釜底抽薪,CVRD迟早要为此付出代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常务理事邹建随即对CVRD“背信弃义”的行径拍案而起,“中国是很大的铁矿石消费市场,小心将来我们不买你的矿。”早前,邹建心中的算盘是,尽量延长铁矿石的谈判时间,以求在涨价之前买进更多的铁矿石。

  多数钢铁企业与邹建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得知货船“凶多吉少”的处境后,铁矿石谈判的中国智囊团非常恼怒。5月底,在钢协的会议室内,国内16家大型企业纷纷表达对CVRD的愤懑不满。坚决抵抗CVRD落井下石的行为,“绝对不能接受涨价”,与会者形成了一致的声音。

  CVRD的“变脸”,让这16大钢厂“很不适应”,因为原有秩序正在慢慢被打破。在几年以前,中国的铁矿石需求还处于“疲软”的态势下,不知多少国外矿山曾向中国钢铁企业“大献殷勤”。

  “别忘了过去的许多年里,你们卖给中国铁矿的时候,还要给我们回扣呢!”钢协前任会长吴溪淳常常公开地说,他的这段美好的回忆每次都会引发阵阵掌声。

  “何止这些,澳大利亚的许多矿山还会主动送给中国钢企一些股份,用于笼络企业前去购买铁矿。”鞍钢内部人士这样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显然那个时代已经越走越远。

  现实是无情的。CVRD的背信弃义已经远不止是价格问题,CVRD断货和几次三番地为涨价鼓噪,让钢协明显感到“颜面无存”,“现在接受价格,这可能吗?”钢协的高层私下说。

  钢协果然说到做到,马上拣起曾退出谈判的澳大利亚矿山企业,必和必拓与力拓,重新开始谈判。

  而早前必和必拓与力拓退出谈判的原因是,三家铁矿石巨头中,CVRD的要价最高,一旦CVRD把价格谈好,大家都会获益。CVRD与中方谈判代表——宝钢的沟通并不顺利,根据钢协的指示,整个谈判过程中,宝钢必须硬撑着不涨价。结局是,把本来4月1日就该结束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拖到了6月。

  很明显,“持久战”是钢协的核心战术,这样一来,铁矿石涨价的起始时间被顺延了两个多月。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钢企又多享用了两个月的廉价矿。

  在2006年1月至5月间,巴西共为中国提供了2735.6万吨的廉价矿。这相当于2005年巴西为中国企业全年供货量的一半。CVRD明显对中国的拖延战术忍无可忍。

  谈判幕后的角力

  2005年10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之初,供求双方的态度其实很温和,在最初的几个回合中,双方只是简单地沟通着各自的情况。

  随后,时时处于“亢奋”状态的媒体,从今年3月就叫嚷着谈判“已经进入尖峰时刻”。而钢协表现得很沉着,“根本不存在什么尖峰时刻。”

  事实上,在那个时候,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的书案前很少有关于铁矿石谈判的材料,整个钢协看起来都很轻松。“因为谈判确实没有那么‘危机’。”

  在戚向东随后修改的一篇对外新闻稿中称,“铁矿石谈判,中方不会急于求成”,业内人士称,这标志着中方要将铁矿石谈判打成“持久战”。消息发布后,远在上海的铁矿石谈判桌上,开始有些“不平静”了,有些“骚动”的铁矿石卖家们,原计划是早点涨价,拿到钱去扩建港口码头,以迎接中国更大需求的到来。但“持久战”的节奏有点让他们接受不了。

  此后,有关中国铁矿石的真实需求量,双方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最初,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5亿吨,2006年的进口量将比2005年略微增长,达到2.95亿吨左右。”正在铁矿石巨头们为这个数字欢呼之际,国家发改委忽然修正了自己的预测——由于部分中小企业将被停产和整合,“2006年的铁矿石进口量将比2005年有较为显著的下降。这可能对国际铁矿石价格产生一定的向下压力。”

  铁矿石巨头们认为中国政府只是在“一叶障目”,随后,他们推出了自己的预测。

  BHP的中国区总裁clinton Dines首先“要价”,“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明年依然旺盛,全球的铁矿石供应仍呈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铁矿石需求形势的拐点在2007年而不是2006年。”

  对此,即将退休的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陈浩然马上予以反击,“对方只是在为涨价制造舆论,钢铁价格下跌,铁矿石价格不应该再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在进口铁矿石问题上,一直是钢协的“默契战友”。钢协控制着需求方,五矿则控制着贸易方。

  “论战”并没有停止。3月29日,巴西CVRD公司发言人Fernando Thompson向路透社透露了近期已得到管理层授权,确认2006年度矿价24%的涨幅要求,并正在试图说服钢铁企业接受这一价格涨幅。

  钢协马上指出,公布谈判价格细节,有违谈判规则,并表示中方将坚守到底。

  虽然与中国的铁矿石谈判目前尚无结果,但是巴西CVRD公司却在其他谈判战场上屡见战果。5月,CVRD终于签订了国际协议价格的2006年“第一单”——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达成今年铁矿石涨幅19%的协议。

  最后,向中国一再保证要坚持到最后的新日铁和阿塞洛也对“19%”俯首称臣,中方已经变成了“孤岛”。

  此时,CVRD不失时机地发来最后通牒。6月1日,CVRD总裁Roger Agnelli表示,将坚持19%的涨幅不变,如果与中国钢厂达成较低的合约价格,那么淡水河谷将无法向其他客户交待。Roger Agnelli还表示,与中国钢厂达成19%的涨价协议只是时间问题。

  在没有达成最终协议的情况下,停留在巴西港口的中国货船无货可运的一幕便上演了。谁都不知道在真正断货的情况下,中国需求方还能够撑多久。

  反击乏力

  钢协和谈判代表宝钢有着共同的“老板”——谢企华,这位时常带着大框眼镜的中国女人对谈判守口如瓶。落在这位“钢铁女人”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对于铁矿石谈判即将出现的结果,她既要向政府有个“交待”,也要向企业有个“交待”。

  在谈判间隙,国家发改委和

商务部还曾联手发表声明,谴责铁矿石卖家的叫涨行为。

  但是没有太多的办法,世界市场对铁矿石的需求正处在新的上升空间,而且中国越来越多的新型钢厂选择临港口建设,“对进口矿的依存度在不断加大。”钢协承认了目前面临的窘况。

  国际铁矿石生产市场有74%的铁矿资源掌握在这三大矿石巨头手中,游戏规则的争夺战显得异常激烈。

  “改变当前定价机制,谋求价格话语权是钢协铁了心要做到的事情。”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道。

  这是许多政府官员都明白的道理,但中国的反击却非常乏力。从来不参与国际定价的印度铁矿,是继澳大利亚之后中国进口矿的第二大卖方。2005年印度矿以高于澳矿近50%的价格横行中国市场,使得澳大利亚和巴西矿石企业非常眼红。

  由于多如牛毛的中小钢厂没有能力和资历“挤上”中国对澳、巴的谈判桌,以长期协议的价格去购买铁矿石,因此可以零买零卖的印度铁矿石在中国有了大的卖场。而中小钢厂大量扩充的产能也令印矿价格水涨船高。这些大量来自印度的铁矿石,最终被加工成钢筋,为中国“疯狂”的

房地产业“添砖加瓦”。

  像许多初级产品的“牛市”一样,中国政府的声音只是微弱的,国际炒家更愿意听到“中国需求”增量的声音。

  希望借助铁矿石谈判获利的外围企业还有许多中国的商人们。早在4月末,国内市场的囤货就已经达到了6000万吨,去年同期,铁矿石价格被叫涨71.5%的时候,国内市场的囤货是5000万吨。这些货主们正在让自己手中的铁矿石标价有计划地缓慢上涨,并制造有价无市的局面。“因为大家都等着中国接受涨价,再放量,从而横赚一笔。”分析人士说。

  这些有进口铁矿石资质并参与囤矿的企业,既有大钢厂也有贸易商。分析人士说,虽然在宏观层面上,他们尊重国家的谈判利益,但在企业层面上,他们更懂得多渠道获利。在这些囤积的矿石重回市场时,其价格将会高出铁矿石谈判价格的50%以上,即便如此,中小企业还是趋之若鹜。

  这种情形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三大铁矿石巨头看到中国市场如饥似渴地啃噬着高价矿,说明中国市场依旧具备价格潜力,很可能决定继续上涨明年的铁矿石价格。一位业内人士说。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