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中国钢铁业新版图呼之欲出(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3:56 《全球财经观察》 | |
近两年来,全球钢铁市场经历了一个不平凡时期,在这一时期,短缺成为最显著的特征,全球的钢铁企业一片飘红。在日、韩,以及欧、美,其钢铁产业的发展表现为较单纯的产量增长和产能释放,而在中国,这个世界钢铁业的引擎所在,正发生关键的转变。宝钢南下湛江,武钢布子防城港,首钢选中曹妃甸......一些年产千万吨的钢铁项目在2005年若隐若现,而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收购中国第8大钢铁公司华菱集团股份的消息,更是为风起云涌的中国钢铁市场添上了意义独特的一笔。可以预见,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版图将在这些钢铁工业“大事件”尘埃落定之后浮出水面。或许,2004年到2005年这两年,将奠定今后多年中国乃至世界钢铁业的形势 第一篇: 放在世界钢铁产业格局调整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考量,米塔尔进入中国的举动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米塔尔的中国攻略 文| 张衍阁 1月24日的长沙,天上飘有零星小雨。烟雨笼罩之下,位于芙蓉中路中段的华菱大厦上面的“华菱管线(资讯 行情 论坛)”四字招牌有些模糊。10天前正是在华菱大厦,中国股市迄今外资购并A股股权最大一笔交易的签字仪式举行。 1月14日,国际钢铁巨擘米塔尔钢铁公司董事长拉克希米米塔尔与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效伟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据此,华菱集团将持有的华菱管线(000932)6.56亿余国有法人股转让给米塔尔钢铁公司。转让完成后,米塔尔钢铁公司将与华菱集团成为华菱管线的联席大股东,各持有华菱管线总股本的37.17%,另外25.65%为流通股。 这是一场涉及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大买卖。对于交易双方来讲,这步棋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相信,中国的钢铁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作为我们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厂家所迈出的第一步,本次收购的目的非常明确。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时期,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拉克希米米塔尔在评价此次交易时说。 “华菱钢铁集团和米塔尔钢铁公司实现战略合作,首先对中国钢铁业战略重组,解决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其次,有利于尽早实现米塔尔钢铁和华菱的高技术合作和全球资源的整合,及早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将提高华菱的竞争力。”在接受《全球财经观察》采访时,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说。 而对于国内成千上万的钢铁企业来说,作为外国钢铁公司参股中国国有钢铁公司的第一例尝试,这次购并足以让他们绷紧神经:钢铁业新的时代来临了。 中国诱惑 米塔尔钢铁公司通过合并Ispat International N.V. 和 LNM Holdings N.V公司组建而成,是在全球拥有最广泛业务的钢铁公司,在四大洲的14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前不久完成对美国国际钢铁集团(International Steel Group,纽约证交所:ISG)的收购后,其钢铁年产量已达6500万吨,大大超过世界头号钢铁企业卢森堡阿赛洛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 “跟中国市场不搭界,再怎么称霸也显得苍白无力。”李效伟如是说。李效伟此论的依据是,无论是从生产还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讲,现在主宰世界钢铁业的是中国,拿年产量来说,去年全球钢铁总产量约10亿吨,中国就占了3亿吨。而在去年的9月份,中国的钢铁历史性地出现了净出口。他算了一笔账:2003年中国进口钢铁3700万吨,出口700万吨;而到了2004年,中国进口钢铁3000万吨,出口了1500万吨,净进口比2003年少了一半。而据他的估计,2005年中国的钢铁进出口将会持平。 “米塔尔看到了中国的分量。”李效伟说。在分析师们看来,米塔尔要甩掉它在全球的对手阿赛洛、Pasco和宝钢等,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钢铁市场是迟早的事儿。 米塔尔显然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任何一个钢铁公司如果想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司,就必须在中国有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基地。” 拉克希米米塔尔说。 而实际上米塔尔进入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10年前。从1995年开始,米塔尔钢铁在中国已设有四个销售办事处,分别位于北京、广州、乌鲁木齐和成都。通过这些办事处,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进口商,2003年米塔尔集团为中国提供了大约200万吨钢铁,2004年对华出口钢材超过200万吨。1995年,米塔尔集团斥资4.5亿美元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卡钢),现在卡钢已经成为向新疆和云、贵、川销售钢铁的最大供货商,目前卡钢又新上了2条连铸生产线,也是瞄准中国西部市场。另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有共建天然气管道的协议,米塔尔集团将为此增设钢管生产线。 2004年1月,米塔尔宣布,它将投资1亿美元在辽宁营口建立冷轧和镀膜工厂。预计该钢铁厂将在2006年建成投产。对于靠并购起家的米塔尔来说,此举多少有点让人费解。不过米塔尔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所费的苦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联姻华菱 事实上,国内大多钢铁企业对靠并购起家的米塔尔并不看好。“中国的钢铁工业对资本运营不太认同,崇拜的是美国和日本的大钢铁企业,一般认为米塔尔是个大拼盘,开始我也这样认为。”华菱集团董事长李效伟坦陈。 印度人拉克希米米塔尔用了30年的时间把印度的一个钢铁作坊变成了总部在伦敦、注册地在荷兰、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MT)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他的秘诀就在于并购。其并购的足迹遍及墨西哥、罗马尼亚、波兰、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 在中国,他当然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看家本事。自2004年始,米塔尔开始广泛与国内钢铁企业接触,它考察过的对象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宣钢、邢钢、邯钢、包钢、本钢和八一钢厂等。2004年9月初,米塔尔的视线落在了华菱管线身上。 “中国钢铁第一军团的几家钢厂米塔尔没有敢找,就算找了国家也不会同意,”李效伟在解释米塔尔为什么选择华菱时说,“而作为一家正在谋求整体上市的公司,华菱在第二军团中是比较优秀的,华菱的装备水平、品种结构、企业效益和管理都是优良的,人工成本相比于国内其他钢铁企业更是最优秀的。” “在钢铁工业全球化之后,外资进入中国已经没有任何门槛,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最好的方式就是低成本扩张,即并购。”李效伟对米塔尔的意图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虎杰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看来,米塔尔此举“不是无选择地收购”。“华菱管线生产的是高附加值的特殊钢,并且湖南的劳动力成本也比沿海低。”张寅指出。 华菱集团是1997年底由湖南省的钢铁“三强”——湘钢、涟钢、衡钢联合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年钢材生产能力850万吨。2004年前九个月的业绩显示,华菱管线生产超过500万吨钢产品,销售额达161.35亿元,净利润达7.01亿元。1999年华菱管线上市时,只把铁之后的资产并进了华菱管线,而铁之前的资产如烧结、焦炭等则留在了华菱集团。之后,管理层一直想解决整体上市的问题。 “华菱是中国前十大钢铁厂商,公司具有清楚明确的发展目标、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和良好的管理团队。华菱管线也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为米塔尔提供了通过战略投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良机。”米塔尔公关部门对《全球财经观察》说。 谈判之初,有关两家公司将会如何开展合作的问题众说纷纭。一方面,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国有企业,湖南省方面不可能放弃控股地位;另一方面,米塔尔公司在全球的收购几乎都是100%控股,在其收购史上还没有只参股不控股的先例。最终达成的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是双方并列作为第一大股东。 10月到11月上旬双方开始互相考察。11月下旬又开始磋商如何取长补短完善交易结构、实施方案、股权转让与收购资金管理等细节问题。2005新年钟声响起之前,双方已基本达成收购意向。 华菱的如意算盘 “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次并购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张寅判断说,“从钢铁市场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分析,华菱是在一个高点市场卖出了一个国内A股从来没有卖出过的好价格。” 张寅分析认为,对于国际钢铁市场来讲,去年11月份的中国钢铁出口超过进口是一个重要的拐点。由于美国汽车业下滑和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海外的钢铁价格将会下降,而同时中国的钢铁价格却呈上升态势,两个价格预计会在2005年的第三季度持平,这使得海内外套利的空间缩小。同时,中国2003年和2004年积聚的产能必须释放,国内钢铁市场的战火必然先会在出口市场上点燃。华菱此时结盟米塔尔,无疑会有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 而李效伟显然也是瞅准了这一点。据他向《全球财经观察》介绍,民营企业掀起的第一轮钢铁热一波刚平,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主导的第二轮钢铁热一波又起。现在国内瞄准年产量1000万吨钢的企业有14家,宝钢、武钢、鞍钢等都在上项目。今年中国钢铁业的产能将达3.5亿吨,加上正在设计施工的1.5亿吨的产能,产能可达5亿吨,这肯定是一个供大于求的趋势。 “现在中国钢铁业正处于秋天,秋天都到了,冬天还会远么?”李效伟说,“不是中国不需要5亿吨,而是5亿吨到来得早了,这样大企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竞争,结果肯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这种情况下,选择境外战略投资者,先融入国际钢铁业,在以后的竞争中就有可能赢得主动,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李效伟说。 此时原本不看好米塔尔的并购行为的李效伟也开始对米塔尔有了兴趣。双方经过接触,发现“战略上、思路上比较相近。”李效伟发现,收购美国国际钢铁公司以后,在美国的汽车板市场,米塔尔举足轻重,“三辆美国车中就要它一台”。 “经过考察我发现,米塔尔是大拼盘,但是这不等于它没有技术,米塔尔旗下的在美国的现材深加工的水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覆盖了整个欧洲市场。”李效伟说。 在李效伟看来,米塔尔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低档次组合下的竞争力。由于是低成本扩张,其投入就低,投入产出比就高;因为它收购的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的钢铁企业,这些企业的人工成本都很低,如墨西哥的人工成本是人均1万美元,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8万美元;另外,由于米塔尔对国际资源的整合,它自有40%的自供矿,60%的采购矿,原材料价格非常低。 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技术优势和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对于急于走出去的华菱来讲,无疑也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这也是我们实现战略突围的需要,我们地处湖南,北有武钢,西有攀钢,东有宝钢,南面宝钢也在扩充地盘,实际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包围圈之中,”李效伟分析说,“如何突破?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并购时代来临? 预感到形势紧迫的显然不止华菱一家。不经意间,人们发现,国内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已是暗潮涌动。 “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中国联合钢铁网资深分析师王英武对于米塔尔的中国并购反应平淡。在他看来,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钢铁行业是大资本运作的行业,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几百家几千家重组到剩下仅有的几家的过程,我们现在有成千上万家钢铁企业,这是发展中的现象,是正常的。”王英武说。 “中国钢铁行业的致命弱点就是有着成千上万家钢铁企业,一盘散沙,”李效伟还是希望这次股权转让能够促进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河北的年钢产量是5000多万吨,但是河北省有上千家钢厂,辽宁省也类似。” 王英武认为,相对于外资进入中国购并,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中国本土钢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问题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而实际上中国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在2000年宝钢集团组建时就已经开始。而在2005年,这一步伐将会加快,很多都有了兼并的意向,比如攀钢和成都钢厂、鞍钢和本钢、武钢和鄂钢等,虽然有的进展不是很顺利。 “中国钢铁企业并购初期应该形成1000万吨以上的15家大集团,若干年后,还要压缩一半,这是时代的趋势,”李效伟说,“以后小钢厂的生存会非常困难,贷款、土地等都会受到产业政策的限制,进口矿也越来越难拿到。” 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元京看来,目前中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条件已经差不多成熟。现在国家已经基本上不允许再上新钢厂,2003年和2004年积聚的产能需要释放出来。目前房地产的需求不会减少,汽车和家电业还有需求的空间,交通用钢也有增长,这时候国家应该创造条件,帮助企业破除流通瓶颈,使企业利用好的机会,加强重组,使中国钢铁企业由数量扩张转向要素竞争,要素竞争到一定程度必然是产权的改革。 “企业应该去做大做强,加强技术升级,通过‘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不至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王元京对《全球财经观察》表示。 “前几年中国市场是增量市场的开放,容易产生过度竞争,现在则是推行存量市场的开放,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王元京说,“有了存量市场的机制,也可以减少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压力,当然,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政府也需要承担一些重组的成本。” “钢铁业是中国能够走出去的行业之一,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潜力,”王元京说,“外资为什么要进入中国?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潜力和竞争力。” 《全球财经观察》的采访表明,各方都对中国钢铁企业未来几年内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持乐观态度。“至2010年,在产能过剩、资源有限、运力不足的三重压迫下,全球钢铁业会有一次重大洗牌,届时欧美钢铁厂家会全面出局,日韩厂家会得以生存,但利润率急降。中国的钢铁企业中,可能半数被淘汰,但剩下的不仅可以生存,一些甚至可能成为国际龙头企业。”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大胆预测。 这一时期已经为时不远,一切都还在未定之天。 联系编辑alex@gf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