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没几句 菜农伤元气(求证·新闻背后) “塑料紫菜”视频热传,行业损失难以统计

  来源:人民日报 赵 鹏 林 蔚

  这些天虽然气温回升了,但福建泉州南安市紫菜养殖户李强荣的心中还很“冷”。前些日子,一段“晋江生产塑料紫菜”的视频热传,引发网民恐慌。李强荣说,想起被谣言牵连的紫菜生意,心里就难受。他家的15吨紫菜,一直到现在都没卖出去,今年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至少20万元。

  和他一样感到“心冷”的,还有以晋江阿一波食品公司为代表的整个晋江紫菜生产加工行业。阿一波就是网传视频提到的公司品牌之一,它是晋江65家紫菜加工企业中最大的一家。整个晋江每年约加工销售紫菜4万吨,年产值约20亿元,占全国紫菜业产值的六至七成。尽管多家媒体针对“塑料紫菜”谣言迅速辟谣,但谣言爆炸式传播给行业带来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亏了企业,伤了菜农

  阿一波公司董事长李宁波2月17日在朋友圈第一次看到“塑料紫菜”视频时,还不以为然,“一看就是造谣,紫菜怎么可能是塑料造的?我觉得没有人会相信。”

  从1985年就开始种紫菜而后办起紫菜加工厂的李宁波,还是想简单了。仅仅过了一个周末,“觉得没有人会相信”的视频竟已满天飞了——光他一个人,就收到十几个版本的“塑料紫菜”视频。

  视频曝出后,为了赶紧给消费者解疑释惑,李宁波把公司的热线电话增为5个接线口,安排了5个接线员,每天都能接到几十个投诉电话。“打来的电话中,有询问真假的,也有直接上来就骂的,还有敲诈勒索电话——声称不给钱就继续发布‘塑料紫菜’视频。”李宁波说。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超市的紫菜纷纷下架,包括阿一波在内的晋江65家紫菜公司的产品卖不动了。谣言影响还迅速蔓延至产业链上端。去年同期紫菜的收购价格每吨约8万元,但今年收购价每吨3.5万元,即便如此,菜农还不一定能找到收购企业。

  “视频风波一起,大部分企业不敢再收购,而还囤着紫菜没卖出去的菜农,今年一定亏了。”晋江安海三源食品公司的副总陈斌说,“每天都有海边的菜农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收购。”据阿一波公司2月26日统计,浙江苍南和福建宁德两地已积压了四五百车约1200吨紫菜。

  晋江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昌熙说,错过销售当季,生产周期被打乱,“塑料紫菜”视频对整个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统计。“食品行业最怕的就是食品安全谣言,紫菜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年成千上万工人和农户的收入肯定大受影响。”

  李强荣说,家里卖不出去的15吨紫菜,只好先这么囤着。如果等到8月份再卖不出去,紫菜就没法供人食用,只能做鱼饲料了,那样经济效益肯定不如当季卖给紫菜加工企业。

  低成本造谣,高成本辟谣

  谣言不过几句话,落到一方便成灾。

  面对谣言引发的舆情,晋江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前往视频中涉及的4家企业进行质量检查,检测结果显示全部合格。晋江市紫菜加工行业协会代表全市65家紫菜加工企业发布声明,晋江企业生产的紫菜产品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原材料和生产均经过严格品质管控。阿一波公司向晋江市公安局报案,并发出“找到视频制作者”的5万元悬赏。晋江65家紫菜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吃到塑料紫菜可获赔”,在超市卖场设点介绍紫菜……

  2月27日,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用塑料做紫菜的视频是谣言,不可信。

  记者从晋江市公安局获悉:已受理阿一波商业声誉受损一案,目前经侦大队正在侦查。由于商业声誉受损案件需要根据明确的损失金额来判定,因此需要一个取证的过程。

  面对低成本炮制的谣言,却要花高成本消除影响,这让李宁波满腹苦水:“我们要向公安机关提供超市下架商品损失、销售环比下降损失和辟谣费用等经审定的数据,这不是几家公司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且,这还没算追谣的成本。”

  据了解,截至3月13日,对于“塑料紫菜”谣言,新浪微博站方共处理159条,分别作出了禁言、禁被关注、扣除信用积分等处理办法。其中,新浪微博对“塑料紫菜”视频的最早发布者“@启迪时报”作出了禁言处理。记者尝试点开“@启迪时报”的微博主页,发现其所有微博已无法查看。

  本期统筹:胡安琪

  塑料造紫菜?

  不可行 不划算 不靠谱(链接)

  本报记者 贺 勇 赵 鹏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日   04 版)

  “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多位专家立即从经济性、科学性等角度进行了辟谣。

  视频中,一位女士从一包买来的“紫菜”中取出几块泡在水里,说撕不断、嚼不碎,还有腥臭味,由此判断紫菜是废旧的黑塑料袋做的。对此,北京市食药监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说,紫菜本身价格不高,用塑料薄膜掺假被识破的风险又高,造假意义不大。

  福建晋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紫菜企业产品检测历史上从未发现塑料制作紫菜的情况。在“塑料紫菜”视频流传后,该局启动了对紫菜塑化剂成分的检测,检测结果为零。

  晋江阿一波公司董事长李宁波说,“要把塑料伪造成紫菜,技术难度大,还得付出不小的加工成本,没有企业会做这样既亏心又亏本的买卖。”

  “塑料紫菜”视频曝出后,北京市食药监局随机选择了45个紫菜样本进行检测。为使样本更具随机性,该局组织来自7家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购小分队,随机购买了来自25家生产企业的22个品牌的紫菜样品35个,再加上自行采购的9个样品,以及门头沟区热心群众送来的1个紫菜样品,共计45个样品,经检测均未发现塑料薄膜成分。北京市食药监局近3年对紫菜抽检结果也显示,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干紫菜脆得一咬就断,塑料却咬不动;干紫菜可以燃烧且很快就碳化成灰,塑料则熔化成球。“企业用塑料去假冒紫菜得不偿失。”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黄健说。

  “塑料袋是聚乙烯制品,紫菜是藻类植物,二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此外,紫菜在收割后几小时必须进行烤制烘干,不然就会烂掉。如果紫菜里掺杂塑料,那么不耐高温的塑料在烘烤加工过程中早就熔化了。”黄健表示,“真是‘塑料做紫菜’的话,肉眼不仅可以辨别,一闻气味也能轻易分辨。”

  不能让农产品谣言肆无忌惮(夜语)

  许 诺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日   04 版)

  “塑料紫菜”视频谣言没有明显地理位置标识,也不能确定发布者身份,“冤无头、债无主”,追责困难。这类“无主视频”多集中在食品安全领域,比如之前出现的“无籽葡萄蘸避孕药”视频,都给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必须予以重视。

  “无主视频”背后终有其“主”。网民应慎重对待自己的网络话语权,随手一拍、随意一转,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伤害、一个产业的“雪崩”。网络平台理应负起责任,加强对视频发布者身份的核实;对于已造成恶劣影响的“无主视频”,应有相关提示,避免谣言扩散。相关部门要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快速找到发布源头,让低成本造谣者付出法律代价。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