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改制的人事浮沉 内部预计9月开始裁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7日 12:23 证券时报 | |||||||||||||
人力资源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最难攻克的堡垒。在中行股改过程中,朱民曾感叹,第一步清理资产负债表虽然很累人,需要不停梳理,但相对人力资源改革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而相对于中下层员工的变迁,其间不断曝光的高层人员浮沉起落的事件,更加引人瞩目。
□本报记者 钟恬/文 8月26日。尽管这一天的到来并无悬念,但中行某分行小潘的心情还是有些难以言喻。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就在这天上午举行了成立大会。小潘大学毕业后进中行工作已经6年多,成了这场中国银行业大变革的一个见证人。而其所在的资产保全部门,也即将在这具标志性的大事件之后“功成身退”。 来自中行的消息称,其可疑、损失类贷款处置划转工作全部结束并完成账务处理。截至6月末,中银集团授信总额为21030.48亿元,不良授信总额1148.89亿元,不良率从年初的16.29%下降到6月末的5.46%。如此看来,不良率已经不再是中行股改的障碍。 “我们部门不久前才走了5个人,是主动辞职的。”小潘和他的同事今年以来一直有被拆散的心理准备,“资产保全部门毫无疑问将是接下来机构整合中被撤并的对象,估计将遣散70%—80%的人员。” “我们预计会在9月份中会有一场大的裁员行动,届时40—45岁以上人员受影响较大。我们这种大学毕业做了几年的人可能流向其他部门,至于去哪个部门,做什么业务,要听上面分配。” 小潘对自己未来的走向有点迷茫。 内部消化 “我们的既定方针是不会大规模裁员。”中行总行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在回答记者咨询时称。 中行现有正式员工18万,包括临时员工和代办员一共23万。如何保证员工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相协调成为中行改制过程中的难题。 “中行的问题是人力结构的配置不合理,而非人员过剩。”一直以来,对于外界关于中行人事改革的猜想,中行高层都这样安抚自己的员工。 中国银行行长助理、重组与上市办公室总经理朱民透露,对于员工安置的问题,首先要做结构调整,削减中线和后线的员工,把他们移到前线为客户服务。“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产品还非常有限,大量的银行新产品等待着去开发和处理。现在银行可以代理保险、证券、基金,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员去做。” 据悉,国际知名的人力咨询公司汉威特公司为中行所做人事改革方案中,涉及职位管理和薪酬管理,要求做到按需设岗、每个岗位都有职位、定出职位说明及在上岗前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我们已经确定了对人员岗位进行调整,有些人会下来,但不会流到社会上,我们自己消化。”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这样对媒体表态。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中行会将着力点放在人力资源机制的转变上,但要采取内退、病退、闲置和待业人员退出、违章违纪违法人员退出和下岗培训的形式,最终解决人员退出分流问题。 人力资源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最难攻克的堡垒。难怪朱民曾感叹:“第一步清理资产负债表虽然很累人,需要不停梳理,但相对人力资源改革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目前,总行人力资源部正在针对员工关心的问题编写人力资源改革百题问答,以进一步为改制前后处于迷惘之中的员工解疑释惑。同时,也要求员工能“积极转变角色,尽快适应新体制的各项要求。” 另一边,关系到中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记者手头一份中行23日发放给内部员工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前后对内宣传教育指引》,列出了改革的时间表,“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总行本部将率先进行改革,计划从2004年8月开始,争取年底前基本完成。境内分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分两个阶段推进:2004年7-11月,选择1-2家分行进行试点;2004年12月-2005年6月,各分行在总行的统一指导下,按照试点分行的样板,全面实施人力资源改革。” 目前,有关改革方案正在进一步细化之中。对此,有人评价四大行股改更多的是“政治任务”,而非“商业行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伟认为,单纯从经济行为看,通过裁员提高效率是必然的,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还跟不上,情况相对特殊。“这方面,中行的准备工作做得不错,效率比较高。” 加速冲刺与高层“地震” 相对于中下层员工的变迁,在中行股改推进过程同时,不断曝光的高层人员浮沉起落的事件,更加引人瞩目。 8月2日中银香港紧急发布公告称,中国银行控股的中银香港(2388.HK)两位副总裁朱赤、丁燕生已即时被停职,司法机关正在对他们涉嫌将银行资金分配用作个人用途一事进行调查。紧接着,8月5日中银香港又有公告称,前总裁刘金宝及前总裁办主任张德宝因“涉嫌未经授权而将合并前成员行控股股东所拥有的某些资金分配作个人用途”有关事宜接受调查。 2002年7月中银香港上市时的5名最高层行政管理人员,竟有4人因涉嫌不法行为黯然落马,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就在股改即将尘埃落定的前夜,中行自爆家丑,用意何在? 王兆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制度检讨,坦承这些问题暴露出“制度漏洞、内控机制不严及对高层人员监管不力”。 香港里昂证券有限公司的陈志铭认为,中行在处理此次事件时,反应快、处置得当,能着重于股东、投资者的利益,显示了敢于正视问题、改革机制的决心。因此此次事件“对香港投资者的影响不会太大”,由此看来,“中行改制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陈志铭评价。 因为,增强公信力和透明度是中行股改的一项重要目标。 “披露信息是公开上市的公众公司的义务,中行此举是作了一种姿态”,范建伟评论,“随着离2006年入世承诺的时间越来越近,中国银行业处境已经很危急了,不得不加快步伐。” 事发后,中银香港股价走势平稳,可谓中行危机公关的一大成效,也为其日后极有可能的香港上市预留了空间。 据介绍,中行上半年开始实施《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教育监督的若干要求和措施》,这份文件是针对总行各部门总经理室班子成员、驻外机构外派的领导班子成员专门下发的。其中,“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不准擅自决定本单位大额资金运作、重大改革决策、重要人事任免等事项”是第一条高压线,朱、丁案触犯的正是这一条。 有落马的必然也有加盟的。王兆文透露,中行“正酝酿推出从选拔、派遣和管理三个层面管理高层人员的措施,海外招聘高管就是一个开始。” 在翰威特顾问公司的协助下,中行已经对部分海内外“一把手”岗位实行了公开招聘的试点。尽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代表其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 李礼辉出山推上市 业界人士几乎一致地认为,李礼辉的亮相,是中行内部治理架构调整的开始。 成立后的中行股份,将由肖钢担任董事长,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李礼辉任副董事长兼行长,俨然将董事长与行长的职责分离。 “此次在高级管理层中引入新面孔,有助于减轻投资者对之前中行负面事件的担忧。”有专家分析,“这项人事安排,表明中行在内部管理方面,开始增加制衡机制。” 中行股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上市,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李礼辉的到来,还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 “李礼辉熟悉国际业务,且有丰富的海外收购经验。他的就任表明中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在朝着既定的方向推进,将对海外上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位工行分行级的国际部老总评价。 李礼辉与工行有着极深的渊源。他在这家银行整整工作了18年,其间主要负责国际业务。李礼辉曾担任工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率领一个团队,一手创办了工行新加坡分行。1999年参与对香港友联银行的重组,重组成功后,2000年香港友联银行改组成工银亚洲,李礼辉担任副董事长。“他对香港和新加坡当地法律、监管法规深有了解,并且熟悉海外资本市场。”上述工行老总介绍,“工行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务实、业务精通。” 由于中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海外业务最深最广的一家,李礼辉的工作经验,使其成为众望所归的担负中行海外上市重任的人物。 中行有关人士透露,李自从一个月前由海南省副省长调任中行之后,一直没有公开露面,只知道其8月初去了一趟广东视察。8月26日,在中行股份正式挂牌前,李礼辉终于正式露面。此时的他,对于中行2005年上市计划似乎已胸有成竹: “明年4月份以前,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2004年、2003年和2002年的会计报表,与国际接轨,充分真实地反映资产和收益状况,为境内外上市作好准备。” 他还表示,中行将凭借国际业务的优势,制订新的战略,其中一项是海内外联动,利用海内外一体化服务,改进对中行的客户服务模式,比如中行总行、相关分行已经与中银香港建立了两地客户服务的合作机制。“股改为中行与国外机构合作及业务发展创造条件,比如引进战略投资者。” 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副所长刘勘则对中行海外上市并不乐观,他认为中国人寿就是前车之鉴。“现在国内企业上市都是为了圈钱,一堆陈年旧账,叫人家怎么搞得清楚?”他强调,“国外监管是很到位的”。 这只能寄望于李礼辉继续发挥其务实的作风,以实现其上任伊始的承诺: “我们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标准,打造真正的上市公司,不做表面文章,不玩数字游戏。” 瞭望:粤信用担保机构亟待信用评级 “加快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座谈会”8月23日在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召开。广东省经贸委副主任、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刘焕泉在会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的担保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去年底统计,67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达到60亿多元,平均每户注册金达到9000多万元,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2990万元。 但是,在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银行对担保公司的信任度不足。广东红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龙生建议,银行可以像对贷款企业一样,对担保公司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好的担保公司简化审查手续。广东银达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宛青也呼吁,各担保机构应配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套信用担保机构的评级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全面、适用的信用担保机构资质认证标准。 对此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秘书长张德本表示,将联合有关信用评级机构,开发信用评级方法,开展对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向银行推荐评级结果。 广州市商业银行行长助理吴慧强则指出,信用担保企业要起好联系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桥梁的作用,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一方面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要有真实的注资,真实的经营;另一方面,要改变金融监管部门不管、企业管理部门管不了的状况,由政府设立特定部门监管,才能取得银行和企业的信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