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通胀水平将温和走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0:39 证券时报 | |||||||||
政府努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居民消费倾向有望增强明年通胀水平将温和走高
物价指数继续下跌空间很小 首先,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来看,尽管11月环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下降0.3%,与10月的月环比上升0.4%有所下降。同时1-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8%,比1-10月份累计的上涨1.9%也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由于9月份以前的消费价格水平走势一直下降相关的。实际上,1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1.3%,比10月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比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涨幅提高体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产品价格的推动作用。非食品价格涨幅与10月持平,但其对CPI上涨的贡献率已高于食品价格,达59%,而前三季度为43%,这显示通胀压力的持续。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中,居住类价格涨幅最高。另外,一些近年来价格呈下降趋势的商品如服务价格,其格跌幅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表明了不断上涨的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产品及服务的传导正在加强。 11月份CPI与PPI涨幅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缩小至2.5个百分点,比10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尽管PPI涨幅有所回落,但CPI出现反弹,表明前期PPI的大幅上涨正在逐渐传递到CPI。因此,可以认为,9月的CPI数据是一个中期的转折点,2006的通货膨胀压力将开始增加。 其次,从影响CPI的政策因素看,公共服务品价格的上调对CPI上升有一定推动作用。国家发改委在7月底暂停了对各地调价项目的“两条线控制”政策,各地可以稳步地调整水、燃料、城市交通、医疗费用等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价格。随着年底CPI的走低,预计明年初,这些公共产品的调价措施将相继出台,从而推动未来CPI上升。 成本推动型上涨难避免 目前,导致通膨走高的最关键因素是成本上升压力。成本上升的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由于下游产能过度扩张,以及最终产品价格上涨受到控制,一些下游产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因此,尽管原材料成本一路飙升,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零售价格也因此继续保持低位。然而,下游企业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 另一个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去年珠三角开始的民工荒标志着通过不断压缩劳动力成本覆盖原材料上涨的手段正式结束,人工价格被人为地控制在低位的情况将要结束了。 其次,从PPI与CPI的关系来看,一般认为,在两者之间的传导不仅存在时滞,还有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我们认为,PPI确实向下游传导了,但是没有传导到作为标尺的中国CPI上,而是传导到没有纳入CPI计算的房价上了。尽管房价涨幅处于所谓的“稳步回落”状态,但国内房价仍然处于高位运行。因此目前的CPI在结构上并不能真正反映出通货膨胀的实际水平。另外,卫生医药用品的通货膨胀率为负值,但实际上民众医疗费用则是在一路飚升。此外,教育、电讯等民众消费增长最快的方面的价格上涨也非常明显,但计算CPI时不包括在内。 CPI走高外部环境已经形成 从外部传导因素看,全球经济增长高涨,通胀压力增大。美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全年GDP增长预计超过3.5%。欧元区经济活力重现,GDP增长将达到2%左右。日本经济也有所恢复,GDP增长率1.1%。因此,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高涨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增大。美国最近连续第13次升息至4.25%,欧元在3年后首次加息,以及日本央行也表示,明年可能结束长期以来实施的零利率,这都表明全球通胀压力增加。 其次,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有可能推动物价水平的整体上升。由于我国约40%的原油供给依赖进口,国际油价的上涨将推动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带来CPI上涨的压力。 总体来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大于通货紧缩的压力,特别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政府努力推进扩大内需的政策,近年来实际可支配水平随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以及国内居民消费倾向可能升高的情况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价格水平将以上升为主,我们预计2006年通货膨胀水平将会上升到2-3%的温和水平。 (证券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