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中国企业家》杂志:TCL突围
    2004年8月-2006年1月,一位企业领袖生命中最漫长残酷的18个月。
    李东生的心情从激动到煎熬再至冷静。这18个月对于他及他执掌的TCL集团(000100)是一段不折不扣的黑暗岁月。他一手主导的两起海外并购在历经1年半后仍未见到赢利的曙光,产业升级打乱了彩电业务的整合节奏,手机国内市场几乎沦陷,曾经的得力干将出走,这个49岁的男人在本命年时遇到了一道差点迈不过去的坎。
    李东生重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告诫员工,“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惟一途径”。他承认,TCL完成国际化的时间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详细内容》  【评论】
主  文
TCL持久战
    “这是我做总裁十多年以来最困难的阶段。”在3月16日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李东生坦然承认。过去20多年,从电话、彩电到手机,TCL一路高速成长,顺风顺水。刚一跃上国际化的大舞台,好运气就远离他们而去。
    直到今天,李东生依然坚信他最初的判断:在消费电子产业,只有全球经营的企业未来才能成功。事实上,在TCL集团2005年518亿人民币的营收中,海外销售占TCL总销售收入超过51%,这在TCL的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个近乎愚蠢的假设,如果TCL不主动进行国际化,那么它的日子会不会更加好过?答案很可能是,今天的TCL或许就是另一个陷在反倾销泥潭中的长虹、创维或者康佳,再加上一个亏损的波导。《详细内容》
附  文

“走出去”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利用战略层面的政策去扶植自己的民族企业,是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的强大需要在各个领域一批以中国为基础,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支撑,在这一进程是国家经济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是后发展中国家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详细内容》
附  文
国际化背后的更年期之痛
    当TCL等中国优秀企业国际化遇阻,我们需要对中国企业20年成就及模式作出重新评价与展望。
    当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TCL在国际化道路上,碰到困难艰难度日的时候,这对我们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可以提醒我们冷静地重新评估,中国优秀企业20年成功史中,哪些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哪些才是可以支撑未来的真知灼见?《详细内容》

欢迎各媒体合作,来电:010-82628888-5607;     欢迎网友投稿: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
策划:《中国企业家》杂志、新浪财经            本期制作:《中国企业家》杂志 孙宇亮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95105670 010-82624499 常见问题解答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热线:010-82612286 010-82628888-5544 财经纵横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