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TCL突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10:23 《中国企业家》杂志

  李东生如何在挫折失败中找回自我,他能否带领TCL走出国际化并购造成的内忧外困

  采 访/本刊记者 申音 何斌

  文/本刊记者 申音

  2004年8月-2006年1月,一位企业领袖生命中最漫长残酷的18个月。

  李东生的心情从激动到煎熬再至冷静。这18个月对于他及他执掌的TCL集团(000100)是一段不折不扣的黑暗岁月。他一手主导的两起海外并购在历经1年半后仍未见到赢利的曙光,产业升级打乱了彩电业务的整合节奏,手机国内市场几乎沦陷,曾经的得力干将出走,这个49岁的男人在本命年时遇到了一道差点迈不过去的坎。

  消费电子是一个只有硬汉才能从事的产业,国际化是一个只有硬汉才敢尝试的冒险。

  1993年,索尼(Sony)公布了其历史上第一份税前亏损2.07亿美元,负债130亿美元的年报。6个月后,索尼创始人之一、董事长盛田昭夫因为突然中风得脑溢血而瘫痪。索尼总裁大贺典雄不得不独自挺过其职业生涯中最黑暗、孤独的时期……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三星集团(Samsung)的资产负债率高达366%,170亿美元的债务包袱让这个韩国巨人濒临破产。社长李健熙出售了危机之前集团最大的投资——三星汽车,8.4万员工中1/3被裁员,人们不会忘记他著名的口号:“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

  2000年底,宏(Acer)在美国市场铩羽而归,

半导体和网络两大次集团巨亏,施振荣在“一次再造”后8年,又从头开始“二次再造”,一举清理41亿元新台币的坏账。

  2006年初,李东生重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告诫员工,“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惟一途径”。他承认,TCL完成国际化的时间还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但是,“持久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此战略之下,TCL还必须给出具体、明确的路径与武器,以拯救自己。

  李东生和TCL还在孤独地奔跑。无人知道这段路程终点的答案——他会成为先驱还是先烈?我们只能说,如果以历史的长视野来观察,李东生的努力层面已经超越了他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企业家。

    相关链接:

    TCL持久战

    李东生:走出去需要政策支持

    姜汝祥:国际化背后的更年期之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