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莱钢股份原财务主管于德政委托昆仑证券购买国债造成巨额亏损一案5日在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当事人于德政向法庭供述了购买国债的前前后后,使得这一轰动全国的上市公司违规购买国债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具体说法。[全文][评论]
莱钢股份简介

    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原莱芜钢铁总厂)作为独家发起人,通过募集设立方式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7年8月2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昆仑证券
    昆仑证券前身是青海证券,由银行系统创办,后因金融分业经营的要求,青海证券公司与银行脱钩, 青百A成为青海证券的控股股东。2003年4月,青海证券增资扩股至5亿元,并更名为昆仑证券
承兑汇票
   承兑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即为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既可由收款人出票,付款人承兑,也可由付款人出票并承兑。商业承兑汇票业务仅限于人民币,汇票的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每张汇票的金额一般不超过五千万元。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在商业汇票上签章承诺付款的远期汇票,是由银行承担付款责任的短期债务凭证,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银行承兑汇票多产生于国际贸易,一般由进口商国内银行开出的信用证预先授权。
央行有关负责人答问商业承兑汇票
小调查
你认为造成莱钢2亿国债黑洞的原因是什么?
莱钢原财务主管于德政违规做假账
莱钢股份内部管理混乱
昆仑证券巨额亏损被托管
不好说
你认为谁应对莱钢2亿国债负有责任?
莱钢原财务主管于德政
莱钢股份总经理
昆仑证券
不好说
 
 莱钢2亿巨资失陷昆仑证券
  存入昆仑证券4.04亿元购买国债
    2006年6月15日,莱钢股份公告称,公司原财务主管于德政以公司名义与昆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两份协议,约定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的资金,存入公司在昆仑证券公司的保证金存款账户以购买国债。2003年10月、11月存入昆仑证券公司4.04亿元,昆仑证券公司于2004年仅归还公司资金2亿元。[全文]
  昆仑证券被清算 2.04亿打水漂
    昆仑证券是*ST数码的子公司,2004年形成巨额亏损,已于2005年10月21日被光大证券托管。被公司原财务主管于德政以公司名义存入昆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用以购买国债的约2.04亿元资金至今尚未归还。由于昆仑证券已被托管,处于清算阶段,其余2.04亿元资金归还的可能性非常小。[全文]
   
  莱钢股份原财务主管落马
    2006年6月15日,莱钢股份表示,因昆仑证券被托管处于清算阶段,公司在昆仑证券保证金存款账户中的2.04亿元资金面临回收风险,此事的主要责任人———公司原财务主管于德政也已被实施监控。据了解,于德政自2000年开始,历任莱芜钢铁集团财务处处长、莱钢股份财务部主任、财务主管等职。5月16日莱钢股份董事会决定,于德政不再担任公司财务主管。[全文]
 莱钢股份投资国债巨亏路线图
  缘起大量资金闲置
  “2003年下半年的时候,莱钢股份账面上有10多亿元的承兑汇票,闲置在那里是一种浪费,进行投资可以为莱钢股份创收。”谈到事件初衷,原财务主管于德政如此供述。“当时决定拿出这10多个亿中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进行投资。”于德政说,“最后选择的是昆仑证券。” [全文]
  为出年报做假账
   于德政说,收回的2亿元在年报上好交代,因为出去的是承兑汇票,汇票到期后换回现金,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其余的2亿元在年报上是不能说明做了此项投资的。政策明确禁止这种行为。
   于德政表示,为收回这2亿元资金,昆仑证券欠的2亿元就想转到“金桥物流”账户上,并派专人前往昆仑证券进行了变更。这样,这2亿元国债投资将转到“金桥物流”后,再由“金桥物流”出面和昆仑证券通过法律手段讨要。这样,既可以维护莱钢股份形象,又可收回2亿元欠款。[全文]
  国债黑洞暴管理混乱
   作为一个国内大型的钢铁类上市公司,其业务运作包括公司的信息披露应该遵守管理层的相关规定。但现在看来,莱钢股份的信息披露显然不符合相关的规定。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司“国债黑洞”的信息披露过缓,应该可以提前一个月公布。
   从表面上看,莱钢股份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的资金购买了国债,不是进行股票的炒做,但实际上这些资金有变相流入股市的嫌疑。如果于德政利用公款炒股的情况属实,那么莱钢股份这些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后的资金或许真的流入了股票市场,这种行为是严令禁止的。[全文]
 财务黑洞成上市公司梦魇?
  海域系惊曝八亿资金黑洞
   2006年7月24日,海域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有超过8亿元资金不翼而飞,怀疑其资产已被掏空。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也罕有地就个别上市公司个案发表声明,宣布正式展开调查,同时警方也已介入。目前海域系两家上市公司已进入清盘阶段。此事已在香港业界引发震荡,随着调查深入,预计还有更多问题随之曝光。[全文]
  财报曝露中科健财务黑洞
   尽管几经拖延,但在外界看来,中科健能够公布这份年报就已是“豁出去了”。因为这份难产的年报已让ST科健受到深圳证监部门两次警告。2005年5月8日,证监会深圳稽查局因该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向当时正在多方求救、力图通过引进资方重组自救的中科健下达立案调查通知书,而这并未促使中科健如期公布年报。一个多月之后的8月10日,ST科健由于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披露2004年年度报告,涉嫌信息披露违法。[全文]
  国债投资缘何屡成财务黑洞
   国债一向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安全的投资避风港,也是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香饽饽”,但一到公司财务账面上,国债却屡屡充当制造财务黑洞的罪魁祸首。国债黑洞是如何形成的,避风港为何会衍变成理财杀手,人们对于频频发生的国债巨亏事件疑窦重重。[全文]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保英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62675496 来信至: finance2@staff.sina.com.cn
网友评论 查看内容>>>

匿名 登录名: 密码: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75362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