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预测,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已经出现,全面收藏时代正在到来。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因为古玩背后诱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投资空间。但是,收藏热背后还有另外一个现实:古玩假货泛滥,许多人买假、藏假、贩假。古玩行业流行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话,不知从何时起被“真货不赚钱,假货吃三年”取代了。
  
归根结底,这一切乱象都和一夜致富、一物成名的心理作祟有关。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文物收藏市场亟待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监管需要加强,法律法规需要健全。 [全文]


      收藏新手上路慎入雷区
    买货时不要有侥幸心理,如想赚钱先考虑别赔钱,断代时宜往下靠不要往上挂。很多以假乱真的货,千万别被货主编出的迷人故事所迷惑,真的东西常常自己会对你“说话”,假如你“听”不懂,就凭慧眼先找人品好、功底深、眼光凶、文化涵养高的引路人。
    古玩收藏界,历来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尤其是不少的民间收藏家,常常是貌不惊人,衣衫不整,但说起古玩却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全文]  

古董真假 市场虚实

收藏群体趋五化 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间收藏呈爆发态势。一浪高过一浪的收藏热潮席卷中华大地,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注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成交价格屡破纪录前所未有。民间收藏群体也越来越多,并呈现出大众化、年轻化、知识化、多元化和社团化的趋势。[详细内容]

古玩鉴定存在瓶颈

  我觉得,古玩鉴定和辨伪,不能着重在这些,而应着重在“古今”之别上。先大体设定,19世纪之前的应该算“古”了。那么,古与今的差别不是在工艺制作技术和书画技法上(起码这不是绝对),而是在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上。严格来说,古与今在时空上的区别足以在古玩上留下烙印,而这种烙印是不可模仿的,也模仿不来,因为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 [详细内容]

伪专家欺世盗名 流通古董竟然八九成是赝品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不同的“专家”竟然“鉴定”出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不免心生疑虑:到底哪位专家能够让人放心?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现在“鉴定师”多如牛毛,但是一些伪专家欺世盗名,借此头衔坑蒙拐骗,欺骗外行收藏者。 [详细内容]

        藏家修炼鉴宝需要三步走
   在收藏市场里,造假问题一直是制约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书画市场也不例外。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古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认为,现在国画市场相对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造假专业化”的冲击。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而且一直盛行至今。究其原因,主要是书画艺术的特殊性使然。金运昌说,书画艺术是一个“势利场”,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完全靠艺术水平,还要靠艺术家的“名气”。名家的作品即使艺术水平稍差一些也是好东西,这就很容易导致造假的出现。另外,近年来书画市场不断升温,更是造就了一批造假者。 [全文]   

风险市场 专家同行

专家教您鉴别普洱茶

  专家指出,可从香气上区分二者。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可以从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的熟茶,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而二十年以上的茶,无论是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 [详细内容]

张锐:艺术收藏三步走

  在目前的艺术收藏领域,当许多人把艺术品定位于投资、收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时候,京城收藏家张锐则更愿意把艺术品当作消费,他认为那些把艺术品当作投资的人,实际上只是艺术的 “收放者”,因为他们并没有从艺术品中获取最大精神愉悦和发挥最大艺术功效。正是看到这一点,他在收藏了近700件当代艺术作品,完成初步积累后,开始实施宏伟而又实际的 “艺术三步走”。 [详细内容]

      收藏留心五大假货
    近年国外兴起的复古风潮,使得国内喜欢收藏古董的人群不断扩大,加之文化领域主要是电视和杂志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制作了大量的电视剧和相关栏目,更是为收藏品市场推波助澜,从而带动了古董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无论是北京的潘家园还是天津的洋货市场,每到周末都是人声鼎沸、水泄不通。但据有关专家表示,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古董有90%是仿制品。因此,对于靠眼力“吃饭”的古董收藏者来说,在寻宝、鉴宝的活动中,要多留个心眼儿,睁大眼睛。[全文]

点滴积累 精品收藏

奇石四大造假手段全曝光

  奇石,作为古玩杂件收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益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原来只作为收藏品的天然石头,在近期拍卖会中都竞相拍出高价,灵璧石“一帆风顺”在宿州以88万元成交,可见奇石收藏方兴未艾。同样,奇石拍卖在国际市场也屡屡取得佳绩。 [详细内容]

眼镜收藏知识

  据收藏专家赵孟江介绍,收藏鉴赏眼镜要谨记以下两个方面知识:
    一、辨优劣:具体要从类、质、工、铭、饰等方面鉴别。类,即眼镜的类别。对眼镜的分类,一是要看是什么时代、什么款式的眼镜;二是要看是平光、老花、近视,还是散光等用途。 [详细内容]

珊瑚藏品拍出高价 小心粉色玻璃以假乱真

   近来一件清代珊瑚雕人物摆件,在拍卖会上以57.2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上成交价最高的珊瑚雕刻。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榕城藏市上珊瑚制品并不多,只有部分挂件、小雕刻等小件藏品,价格至少在千元以上,而重量稍大的珊瑚雕刻品相当少见,价格高达数万元,但珊瑚本身的质量也并不高。据介绍,收藏珊瑚一要看材质,以红珊瑚价值最高,二要看大小,越大的珊瑚价值越高。 [详细内容]

        书画收藏入门
    收藏书画,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鉴别真伪和怎样欣赏作品这两个问题。
    收藏书画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鉴赏书画;鉴赏一词包括鉴定和欣赏两个意思。
    学习鉴定,首先要丰富知识。我们不论喜欢古代书画还是喜欢现、当代书画,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妨先读些美术史,这些知识是必备的,因为鉴定真伪与欣赏优劣都需要这方面的修养。
    进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态,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是在鉴藏活动中逐渐修炼出来的。面对一件藏品,只有心气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奥妙。这奥妙包括好的、坏的两方面。 [全文]   

点滴积累 之书画收藏

收藏字画先练眼

  名家字画收藏,提高眼力务必要做到以下“五多”。
    一、多看原作。通过多看名家作品的真迹,了解画家各个时期(学习期、成熟期、巅峰期、衰退期)的用纸、用墨、用色、笔法、印章、落款等特点。
     二、多备一些字画工具书。学习字画鉴定,有关的字画工具书必不可少,如人们常用的《中国美术大辞典》、《近现代书画家印款综汇》、《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史》等等。 [详细内容]

书画收藏一纸证书能断名作真伪吗

  随着字画收藏热的升温,许多鉴定字画讲座应运而生。
    近日,在某拍卖行举办的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预展上,发生了一件怪事:几个受邀请观展的书画商和普通市民,除了关注展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本身以外,还格外地关注所相中的书画作品是否有“证书”——目前国内一位频繁出镜、四处鉴赏古玩字画的“国家级鉴定大师”所出具的“鉴定证书”。 [详细内容]

     玉器收藏:12字诀玩古玉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有7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黄金有价玉无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和氏璧”,居然要以15个城池相交换,使玉的价值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演绎出了“完璧归赵”这一名传千古的动人故事。
    收藏玉器不仅可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在这里,我们将为各位收藏爱好者介绍一些玉器收藏的心得和诀窍,即为“远观其形、近观其质、细观其工”。首先,“远观其形”是指仔细观察古玉器的形态。古玉器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仅具有老旧、古朴的包浆,而且又有鲜活神韵的外表。 [全文]

点滴积累 之玉器收藏

中华传世古玉器的鉴辨

  中华古玉辨伪说起来已是一个老话题了。据记载,宋代已有玉器鉴定了,这是因为宋人尚古,已经有仿古玉问世;晚明文人风雅怀旧,伪古玉大量出现;清代皇上嗜古,舍得用好玉,并有大量出土的玉为标本,仿古玉再起高潮;民国初洋人需要,能谋高价;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热需,供不应求;现代更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追索,所以伪古玉是随市场的冷暖起伏,应运而生。 [详细内容]

古玉鉴定中的五种玉色

  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别中,有关玉器的五种颜色是鉴玉者应当注意的。这就是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详细内容]

玉器辨伪十六条要领

  目前在玉器的识伪中没有仪器进行有效的测试,但是利用我们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利用客观科学的理论分析,完全有能力对玉器的真与伪进行有效的识别。
    1、历代玉器被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岫岩玉等,而目前赝品有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新开发的石料、矿料,或用黄岫岩假冒黄玉。在实践中必须掌握和分清真伪玉器材料上的差别,分清同一种材料的新旧差别。
    2、要认识各种玉器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且要知道硬度、密度的不均匀性及玉石材料的可渗透性。 [详细内容]

点滴积累 之瓷器收藏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鉴别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1. 古瓷纹饰,运或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2. 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 [详细内容]

鉴别古瓷 五步走进瓷器收藏圈

  中国一千万的收藏爱好者中,“捧瓷大军”数量居首位。近5年国内市场凡是有精品瓷出现的拍卖会上,必定屡创天价,中国瓷器已经成为世界收藏热点。
    7月份结束的全球拍卖巨头佳士得、苏富比伦敦拍卖会上,双方推出的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卖,使得中国瓷器成了伦敦拍卖市场的主角。一件元青花鱼藻罐以213.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11万元)拔得头筹。 [详细内容]

瓷器辨伪一听二看三洗胎

  瓷器收藏家黄国强认为,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详细内容]

      龙泉窑青瓷器如何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全文]

      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大观鉴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分为礼器、实用器、冥器,其中最为尊贵、规格最高的当数礼器。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簋,盛食器和礼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全文]

点滴积累 之青铜器收藏

青铜器造假大揭秘 如何辨锈识古铜

  古代青铜器的器型雄伟、纹饰瑰丽,在数千年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近年来国内青铜器的价格一路狂涨,过去曾被走私出境的青铜器正在源源不断地回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仿造所需的生产条件以及工艺并不复杂,所以仿古铜器成为一些不法之徒获取暴利的手段,诸如移植、拼接等仿造新工艺也层出不穷,令藏家防不胜防。 [详细内容]

青铜器两层底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件“青铜器”是晋安区一位陈先生带来的。他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古物。测量后发现,“青铜器”的两层底之间约有一个3厘米的夹层空间。从木棍敲击后判断夹层空间塞了填充物。
    “制作者做出双层底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在夹层之间填入一些较重的物质,来增加这件‘青铜器’的手感分量。”省收藏家协会铜器收藏家齐先生说。 [详细内容]

中国青铜器真伪鉴定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 [详细内容]

        巧辨古典家具真伪
     古典家具收藏热持续升温,中国古典家居元素广受欢迎。淘“老家具”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投资。然而,古代家具与其他门类的文物一样,也有作假现象,且作伪的手法越来越高明。这里为您介绍几招破解妙法:
     1.看包浆是否自然。一般在使用者的手经常抚摸的位置,会出现自然形成的包浆。新仿的包浆要么不自然,要么在不常抚摸的地方也做出来了。
    2.看家具的腿脚是否有褪色和受潮水浸的痕迹。在南方潮湿地区,家具一般直接摆放在泥地,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全文]   

点滴积累 之家具收藏

红木家具新老也有差别 藏家选购需要仔细分辨

  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红木家具日益成为居家摆设和收藏投资的热点。而红木种类繁多,价格各异,识别起来有些困难。前天,市收藏协会、省收藏协会古玩委员会和“党报热线”主办,温州文化用品市场和鹿城区古玩商会共同协办的“收藏”沙龙,请来了根雕艺人黄宗泽,为会员上了一堂“红木”知识课。 [详细内容]

如何判断古家具的收藏价值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最难保存完整的要数古家具,一是庞大,二是笨重,特别是我国历史上对古家具造成损坏失传的三大灾难,是古家具存世量稀少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将贵重木质古家具破坏当柴烧;二是解放初期的“土改”,普遍将古家具当胜利果实,将完整成套零星明清家具分给贫下中农和贫民;三是除“四旧”,各地将古家具视为“封、资、修”文物毁掉。 [详细内容]

          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石玮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