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伪专家欺世盗名 流通古董竟然八九成是赝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1:18 东南快报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不同的“专家”竟然“鉴定”出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不免心生疑虑:到底哪位专家能够让人放心?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现在“鉴定师”多如牛毛,但是一些伪专家欺世盗名,借此头衔坑蒙拐骗,欺骗外行收藏者。

  伪专家欺世盗名

  参加武汉鉴宝活动的专家称:此前他们走了20多个城市,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至90%。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说,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实力和职业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了解,在这些所谓的鉴定师中,有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又比如,和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将真品说成是假的,将赝品说成是真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坑蒙拐骗不懂行的消费者;还有的鉴定师看钱说话,只知道投客户所好,讲客户喜欢听的,结果吃亏的还是客户自己。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类收藏品鉴定机构有数百家,其中不少机构内的“专家”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还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有的本身就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

  王立军提醒广大藏友,很多鉴定证书毫无法律效应,只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利欲熏心的产物。如今这些“伪专家”所出具的鉴定证书已经受到许多拍卖公司和文物商店的抵制。如果要鉴定,一定要找一些长期奋战在藏界第一线的实力派专家,只有他们才能说真话、说实话。

  法律真空急待填补

  很多业内人士对冒牌评估师的案例保持缄默,但却都强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评估师资质难以保证,拍卖公司的鉴定师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文物专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杜耀西说:“国内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他们主要是面向国家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但一方面不可能把所有的收藏品都送来北京鉴定,另一方面中国文物界历来的传统是让有经验的老者对民间传世文物进行鉴定,有时文物专家也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

  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曾在进行文物大检查时透露,当地文物市场流通的所谓古董,有九成以上是赝品。这就对鉴定评估师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导致一批伪专家的欺世盗名。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收藏行业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依。由于

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且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鉴定纳入法律轨道,相信到那时,那些“伪专家”们将无处藏身。

据《工人日报》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