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古玩鉴定存在瓶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6:28 新浪财经

  □江水

  写此文时,刚看完山东卫视的一期“收藏天下”节目,里面介绍古蟋蟀罐的收藏和鉴定,里面讲到子玉罐的“子玉十三款”(记不清了),谈到王世骧先生认定的有“子玉×××××造”必真,而有“子玉×××××制”的必假,并现场举出实例,演示了一番,甄别出现市场上一种仿品的真面目。看后大惑,心想,若造假者看过此节目,回去按照正规款识模仿一番,投到市面上,又怎么说?难道所谓的“必真”“必假”就这么好区分?我想,除了这有一字之差的款识外,专家还有别的招,比如看澄泥的质地、刻工、包浆、轻重、敲击声、底足新旧、工艺制作特色等,只是在节目里正好用不上。但又想,即便是这些招,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哪一样不能被仿者最终“克服”呢?(可能包浆的仿旧相对难些,但最终会被化学技术解决。)这样看来,古玩的辨伪鉴定还有没有无法破解或相当难破解的绝招了?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能经受住科技进步考验和造假者知识进步考验的绝招,那么古玩鉴定和辨伪就存在难以突破的硬伤或瓶颈。或者可以说,现有的一些辨伪成就的取得是比较“幸运”的,幸运在防伪技术的不发达。而若干年后,还能不能这样幸运呢?

  由此联想到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即古玩辩伪辨什么?是应该从一件器物的火石红、青花发色、款识的提法、底足颜色,及书画作品的纸张新旧、图章位置、年款署法、布局、笔法力度等蛛丝马迹或相对小气的角度入手,以一种“作伪者尚无法做到”的运气因素来判定,还是应该通过别的什么?

  我觉得,古玩鉴定和辨伪,不能着重在这些,而应着重在“古今”之别上。先大体设定,19世纪之前的应该算“古”了。那么,古与今的差别不是在工艺制作技术和书画技法上(起码这不是绝对),而是在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上。严格来说,古与今在时空上的区别足以在古玩上留下烙印,而这种烙印是不可模仿的,也模仿不来,因为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

  具体说:例如古今对书法的理解。古字与今字在味道上看惯的人一眼就能辨别出来。古字那种“古拙”的味道太烙印化了,那是时代赋予的特征。当今最优秀的书法家也不可能临摹出颜真卿的味道(是说味道,而不是字形的像与不像)。说绝一点,你就是用透明纸描红,描出来一对比,味道也不一样。是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改变。当然,在大的“古代”阶段里,唐宋与明清的味道也不一样,但最大的不同还是“古”与“今”。

  再例如,在古画作或器物的图形上,可以仔细看出古人眼里的花草树木虫鱼人物与今人的“时代”区别。多看,就熟能生巧,在辨伪上是一种“必杀技”,“必杀”就必杀在严酷的时代烙印是无论如何复原不了的。简短截说,在古人眼里,生命体(包括人)甚至是一切物体都“拙”意盎然。(这种“古拙”根本不是一两句话甚至几千字能够描述的,本文只大体阐述。)其生命体的神态,绝不同于今人,甚至有些“诡异”。尤其是古艺术品里人的眼神,视“镜头”后的你如无物,不知望向何处,不知在想什么。这连在解放前素以“临摹高手”著称的张大千也模仿不来,你看他临摹的敦煌人物,先不比较技法等别的东西,单看眼神,“古今”立判。其实,草树虫鱼也是这样,有心人自会发现个中“惊喜”。

  再例如诗词,这是题外话了,但能旁敲侧击地解释问题。今人即便是有意模仿,绞尽脑汁,也许能仿出古诗体例框架内的诗作,但味道能一样么?不会一样,也不可能一样。

  时代的烙印,说起来是个很神秘的问题。是的,世上就有一些问题看似无理但又无可奈何。古今人眼里的事物就是这样与今人不同,甚至古代各个时代的也不一样。在此说说本人的客观体验。我注意观察了几年,没有一件仿品能突破这个“时代”的瓶颈,包括国家召集顶级工艺美术大师特意仿制的古器物高仿品。这些高仿品“工艺精湛、用料讲究、发色理想”,这些赞美词的确没错,但就是:没有充分理解古人眼里的事物特征(也许就没有想到去注意,更也许是没有将之提升到一个高度)。这些高仿器物中有花纹甚至出现人物的好说,熟能生巧者很容易能辨认出来。没有花纹的,单靠观察器型,费一些时间也能辨别出来。当然,这些高仿品作为礼品赠送是不错的东西。在专家监督下、由工艺美术大师制作出来的这些工艺品在技术上达到了一定高度,可惜并不甚“古”,在严谨的眼光下不能乱真。

  记得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趣闻:90年代,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一批古陶品,一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偶尔看到,大为吃惊,认为是某一时期墓葬的集中出土物(摊主也是这么忽悠的)。最后,一批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经对其加工技术、原料及颜色等特征的认定后,决定由故宫出资80万元进行抢救性收购……后经确认,此为河南一窑主私自烧制而成,当工艺品批发出售。结果公布后,一片哗然,此事最终促成了一种由精密放射技术支撑的辨伪实验室的诞生,据说可将年代精确至百年。但试问,这设备普通百姓如何享用得起?看后本人心中似有光亮,我认为如果专家们注意一下“时代特性”或将其提到的一定高度,则一定不难发现这些陶品在时代烙印上的蛛丝马迹。陶品中多有骑马陶俑者,那么从人体形态、神态及马姿等特征上更能有几种“出击路线”。我觉得,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是辨伪鉴定中的堂堂正道,而现在并未将此提上应有的重视高度,往往一句带过,甚至不提。

  本人还记得一例,一次启功大师在受邀鉴定一幅古代名画时,提出其题签处不符古时君臣礼节,因此判伪。看后本人为启功的博学而钦佩万分,但也为其“幸运”。万一作伪者熟知古代君臣上下的种种规矩,那么该如何辨?若从笔法功力入手,万一作伪者是近当代大师如张大千之流呢?再从哪里入手?我一个行外人无从得知,但我想,最终回到时代特征上才是正道吧,无知小子冒昧了。

  总之,时代的烙印不会也不可能抹去,任凭你是绝顶高手。这是这个世界的神秘性之一,这也为最后的辨伪一击准备了条件。

  具体案例容今后一一细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