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国家民航总局将封冻了3年之久的机票价格打开了个小口,第一次同意部分放开7条航线的机票价格。机票的暗折暗扣这次终于突破“坚冰”,变成了“明折暗扣”。但是,从深圳机票市场上多方反馈来的信息表明,“明折明扣”这个政策的作用似乎在深圳并没有太大的反响。
“明折明扣”无优势
“北京780;上海580;成都620;昆明590;三亚260……”这种“特价机票”的广告,在一些媒体上每周都整版整版地刊登。比较一个多月前的同一家公司的广告,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自推出“明折明扣”以后,各条打折航线的票价比以前又低了许多。4折、5折、6折、7折疯狂出击,除民航总局日前出台的明折明扣的7条航线外,还有其他一些航线也还在打折之列。
记者4月2日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暗访了几家机票代售点。
“有没有到上海的打折机票?”
“有,要哪天的?”
“后天,要最低折扣的。”
“6折,760元。”
“航空公司都6折了,这个价,我还用找你?”
“那就5折吧,630元”
“我们要3张,自费出去玩,再便宜点。”
“5折已经差不多了,这样吧,再便宜点,590元。这可是深圳能找到的最低价了!”这家代理点的小姐告诉记者,航空公司打折对他们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可以提供优惠得多的机票,还没有航线限制。
而记者在某航空公司深圳售票处的遭遇倒是挺耐人寻味:
“到上海6折的机票还有吗?”
“没有6折,只有8折。”
“报纸上不是说你们可以打6折的吗?”
“我们有限额的,现在只有8折的了。”
据了解,一般各航空公司都会拿出不到十张最低折扣的机票,但主要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原价机票才是他们的强项。
机票由航空公司自己销售的占30%,其余70%都由代理人代为销售。而这30%大都是公务人员、大型公司预定以及临时在机场柜台销售的,大都是原价销售。折扣与否对他们来说并不太重要。剩下的70%则几乎全是紧盯折扣,货比三家的散客,价格上的一点点差异都有可能决定他们的选择。航空公司售票点历来没有优势,有的经过一番尝试以后干脆放弃了打折销售。
在“明折明扣”政策推出之后,代理人在享受折扣时原有的优势并没有消失,公司能打折,他们的机票自然也“水落船低”了。
“明折明扣”增加了竞争力
据3月13日某媒体报道,推出折扣机票后,深圳到北京、上海、成都三条航线的售票量有明显上升,其原因除了让旅客得到实惠外,明折也增加了航空公司售票点对民间机票代售点的竞争力。
记者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一个深圳“机票代理界”的“腕级”人物,据他透露,售票量上升是肯定的,他们上升的更快,确实旅客得到了实惠,而且这个政策的宣传还对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因为“机票打折终于成了阳光下的事业”。但是对所谓的“增加了竞争力”之说,他却颇不以为然:只要有航空公司的竞争,代理商永远走在前面。
据他说,机票上打的是票面价格,是民航总局等部门强行规定的。代理商能拿到的机票折扣,是因为航空公司内部有一个“核算价格”,而这个“核算价”一般只有4-7折。即使航空公司“明折明扣”,民航总局规定的最低也是六折。就算航空公司全都按照这个价来卖,就凭他们的网点和服务,也绝不可能让飞机满座。
航空公司之所以竞相打折,主要因为目前客机的入座率不高,大部分不足50%,但采取包销方式的航线如海口、成都的入座率几乎达100%。所以在一些多家公司竞争的航线上,普遍采用了包销方式,即由一些实力比较强代理商的包下客座。这样一来,航空公司不但收入稳定还可以免除“恶性打折”的责任。当然,代理商拿到的这个价格非常低,然后他们通过转包的形式将机票分解下去,用低价揽客,靠数量赚回利润。
机票价格混乱的根源,用这位“腕级人物”的话说:机票的“批发价”才是关键所在。
全线放开还待时日
一个月前,一些媒体宣称的“3月底机票将全线放开”现在又成了一个诱人的泡泡。在3月30日武汉结束的国内航线联营协议会议上,20多家航空公司续签了协议,民航总局规定:违反“价格联盟”的协议者须向其他联营方赔偿。票价放开的传言不攻自破。
所谓航线联营,即对多家航空公司共飞的航线实行共同经营,以今年夏、秋计划为准,协议规定了各航线的打折价、各航空公司按统一的打折价售票和进行结算。低于规定打折价的,自掏腰包补上。对于“4月份国内航线票价可望全面放开”传言。民航总局负责人解释:机票全面放开尚不成熟,须将7条明折航线作为试点观察一段时间,暂不扩大票价改革试点范围。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航空公司的负责人,他认为:这样的联营会议就像去年搞的“彩电联盟”,各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就算没有人跳出来公开违规打折,但私底下还是以前的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