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上演“将相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 09:07 人民网-华南新闻 | |
本报记者 赖寄丹 实习生 罗晓汀 8月10日,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与神华煤炭运销公司签订了3年煤炭购销合同。根据协议,今后3年内,神华分别向粤电集团供应电煤500万吨、650万吨、800万吨,在双方协 商确定的基础价格上,年度煤炭价格上下浮动幅度也限制在5%的范围之内。粤电集团董事长潘力和神华煤炭运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泽桥均表示,双方将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以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现已签订的3年供货合同时间还可再延长。而这只不过是近日煤电行业一系列合作大动作之一。早在7月26日,国内发电企业“五虎”之一的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公司就与神华集团运销公司签订3年煤炭购销合同。8月9日华能再度出击,与中煤进出口集团公司签订了5年煤炭购销合同。 有业内人士称,这种与过去“一年一签”不同的中长期煤炭购销合同新模式的出现,只不过是道开胃菜,真正的煤电合作盛宴才刚刚开始。 以煤电的中长期合作与联营为核心的新合作模式,无疑将有助于化解煤电两大能源“诸侯”之间的多年宿怨。 “市场煤”“计划电”引发危机 煤电作为我国两大支柱能源产业,“宿怨”究竟缘何而起? 华南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教授华贲告诉记者,2001年以前,煤炭作为基础性资源,由国家计委确定指导价,之后由企业协商,政府出面协调。从2002年开始,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开始真正进入市场化。煤电之争从此开始。 华贲指出,国内发电厂原是国家投资,购煤成本是最大成本,约占70%。而电力改革之后,电价却依然由国家发改委规定。于是情况变成了煤价连年上涨,电价却不能涨。“煤是市场煤,电是计划电,电力企业自然不愿意承担电煤加价增加的成本。” 由此导致的是电力企业购煤数量不足。2003年在福州举行的电煤订货会上,电煤需求量在8亿吨以上,而重点电煤合同只有2.8亿吨左右,不及总量的1/3。 由于购煤数量不足,电力企业纷纷喊“吃不饱”。据了解,8月份以来,贵州习水电厂、纳雍电厂、黔北电厂等都存在缺煤停机或因煤质下降减少出力的现象,给本已处于高负荷运行的电力供应带来严重影响。因为电力缺口增大,广东、广西电网甚至不得不采取少量强制错峰限电措施,以确保电网安全。 缺煤的结果是缺电,而电荒又造成了经济“减速”。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去年因缺煤限制最高发电出力超过100万千瓦,少发电30亿千瓦时,影响国民经济产值高达150亿元。而今年前7个月,因缺煤停机或减负荷最高达220万千瓦,减少发电量36亿千瓦时,影响全省国民经济产值达180亿元。 危机还不止这些。据了解,8月份以来,广东的广州、广西的南宁等地最高气温高达37℃,用电需求急速增长,而此时贵州电煤短缺使机组最大限制出力仍达60多万千瓦,再加上广西水电因来水太大出力受阻,即使电网调度部门尽最大能力实施网内互动和相互支援,也难以平抑供需矛盾。“长此下去,珠三角经济将难免步长三角后尘———因电荒减速。”中山大学珠三角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林江不无忧虑地指出。“为煤电斗法承担高额成本的是整个国家和社会,这种局面必须打破。”华贲指出,目前煤电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煤电联营能否破题? 在7月11日举行的煤炭经济运行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对煤电“改革思路”进行了阐述。欧新黔说,政府将倡导和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稳定的供货合同。同时,将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实现由煤电双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协商定价。 据内部人士透露,煤电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市场作主,淡化政府行为,剔除多年来煤炭订货会本身所具有的计划色彩,把煤电两大行业之间的交锋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按照专家的设想,改革的下一步将是实现煤电联营,煤炭企业可以与电力企业合营或形成战略性联盟,通过煤电资本的相互持股、参股或者控股,利用不同资本的融合、兼并、重组,实现混合经营,从而稳定煤价。 设想正在变成现实。去年6月,华能集团与中煤集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内外合作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在沿海地区合作建立煤炭集散地,在中煤集团所属矿区合作建设大型坑口电厂等,实现煤电联营,互惠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