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已成缓解就业压力“分洪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6:54 经济日报 | |||||||||
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日前表示,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达到2400万人,但可供的岗位只有1000多万,年度供求缺口在1300万以上。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
如何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盛霖表示,目前我国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并且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很弱。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又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我国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使旅游就业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分洪渠”。 有关专家也分析认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在拉动内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专家指出,旅游就业具有以下几种明显特征: 首先是就业容量大。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产业。据最新统计,2003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648万人,间接就业324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到3890多万人。旅游特征产业在全国就业总数中的比例,超过了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 其次是就业门槛低,包容性强。旅游产业的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很多,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有很强的包容性,无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城镇下岗职工,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都显示出旅游就业的独特优势。根据2002年的统计,在1685万旅游就业人口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55.2万人,转移下岗职工约65万人。 三是旅游关联带动性强。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个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 四是就业方式灵活。由于大多数地区旅游业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流动性。 以旅游和人口大省四川为例,近年来四川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成为该省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四川旅游总收入从1998年125.9亿元增加到2003年420.8亿元,年均增长27.29%。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四川旅游就业新的亮点。2003年全省“农家乐”旅游接待游客1.29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6.4亿元,从事“农家乐”的旅游服务户1.5万户,共解决就业10万人以上。 文/本报记者 艾芳 实习生 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