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竞争力成长主要源于公共机构改革,而印度则主要得益于科技发展……中国竞争力能否持续大提升-记者张巧琦胡进
世界经济论坛刚刚发布的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按照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位次有较大提升,在80个国家包括所有的OECD国家,这些经济体的GDP总和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99%)中排名第33位,按照可比的计算公式,中国的该项排名比上一年度的在75
个国家中排名第39名上升了6位。这是中国自1995年正式参加国际竞争力排位以来的最好名次当年在45个国家中排位为34。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映公司绩效和商业环境的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排名中,中国从2001年的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直逼在微观经济竞争力方面一直领先于中国的印度其2001年和2002年的排名分别为第36、第37。
这就引发我们的一个想象空间: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经济总量必须在今后18年中年均增长7%以上高增长,那么同期中国的竞争力是否也能相应保持长时期大幅度的提升?我们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和运行的制度环境的改善、外部宏观经济保证应是中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关键。
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中国现在已被世人称为“世界制造中心”,在反映公司绩效和商业环境的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标排名中,中国从2001年的第43位上升到第38位,说明入世一年来,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了提高。但从微观上看,企业的创新活力不足,在人均专利数量、人均的信息技术投资、公司购买技术专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有较大差距,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够资格称为“世界制造中心”,而只能称作“世界加工中心”。
科技竞争力排名后于印度
日本当年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是得益于政府在科技研发、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上不遗余力的投入及由此得来的技术进步,这一点从日本在部分领域连续获得诺贝尔奖可见一斑,即便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之中,但世界经济论坛最新报告仍显示,由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其增长竞争力排名从第21位上升到第13位。而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仍在下降,在技术水平指标上中国排名从第53位下降到第63位,落后于印度和巴西,尤其基础科研领域进展甚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我们将无法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只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沦为配角。因为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足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坚实地基,科技创新力的领先才是关键所在。
对比一下中国和印度竞争地位排名变化的原因,将有助于明了提高中国竞争力的突破点:印度竞争地位的显著加强得益于科技和经济环境的原因,而中国则是由于公共机构改革和大力改进国内的商业运行环境方面收到效果及要素条件供给中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得到改善。
从宏观上看,制度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加上中国倡导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获得东盟积极回应,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确立其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但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和财政赤字的扩张给宏观管理带来一定压力。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和外资的整合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竞争力的提升成为逻辑上的当然结果。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缺乏是经济增长的长期瓶颈,而入世使中国市场成为外资注目的焦点,但能否保持外资的持续流入,是使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关注中国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西部开发助推东部产业升级
此外,提高经济竞争力,还需继续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如果西部大开发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将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持续而强大的内在动力。东部地区的产业逐渐向内地转移,不仅有助于发挥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竞争力,减轻高强度、低素质人口流动的压力,而且有利于东部的产业升级,获取更大的竞争力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