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奥运:力量传导的精灵(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13:46  第一财经日报

  东京创造了“奥运景气”的经济奇迹,年度GNP增长甚至达到16%的惊人数字,日本也向世人宣告一个民族的重新崛起,还凭借奥运把“日本制造”向全球营销:我们并非粗制滥造。奥运曾如此成为一个国家快跑而助推的神奇力量。

  然而,日本仿佛只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几十年奥运的一个特例。伴随着二战后世界的相对和平,加上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参加奥运的国家和人数急剧扩展,举办奥运的负担日益沉重,奥运会举办开始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1976年的蒙特利尔就被奥运深度灼伤,“病人”蒙特利尔康复的速度很慢,而债务据说到2006年才还清。尽管有人也进行了深度研究,认为普通民众并未为奥运会支付代价,而延续至30年后才清偿债务也有隐衷。但不管怎样,蒙特利尔注定被认为是一届财政意义失败的奥运。

  根据蒙特利尔奥组委《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工作报告》,当届奥运会总投资为15.96亿美元,其中场馆建设成本达到12.13亿美元;组委会的运营成本为2.07亿美元,其他涉及的一些安保、医疗等花费为1.76亿美元。组委会通过发放彩票、钱币、纪念邮票等市场开发措施获得了4.3亿美元的收入。最后,这届奥运会产生了9.9亿美元的债务。而产生这些债务的一个深层原因还包括奥运期间建筑材料因为石油危机导致的价格大幅攀升,拉高了建设成本。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由于各国的抵制,参加的国家只有80个。而苏联为奥运投入了90亿美元,基本没有收入产生,当时身处第一世界的苏联也为奥运伤神。

  一时间,奥运和亏损画上了等号。人们想到奥运,除了想到光荣和梦想之外,想到的还有经济的大窟窿。以至于1984年奥运会的申请举办城市只有一家,那就是洛杉矶。

  洛杉矶奥运会筹备期间,各种不利的声音就笼罩着这座城市。苏联等东欧国家的抵制已经在预料之中。美国政府也不愿予以援手。洛杉矶市政府也不乏反对之声。

  拯救奥运会的,是一个叫尤伯罗斯的商人。

  商业拯救奥运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欧美,市场之手的力量为人们重拾。自由经济在英美政府改革派的倡导下重焕生机,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这些国家的经济走出了石油危机后的恐慌。正是在这种对于市场力量的信奉下,人们提出了将奥运交给市场手里,让私人企业去办奥运的想法。这种市场化的想法最终居然得以实现。1979年,筹备委员会聘请了金融界人士、45岁的彼得·尤伯罗斯任洛杉矶奥运组委会主席。

  尤伯罗斯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代表者,经过个人几十年的奋斗,从白手起家到百万富翁。酷爱冒险的他把自己的企业卖掉,全身心投入到奥运的商业运作中。除了将奥运门票更大程度地市场化外,尤伯罗斯还重视很多临时场馆的使用和旧场馆的翻新,这些措施使得奥运的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省。而重要的则是如何开拓更多的财源。为此,尤伯罗斯的商业头脑发挥得淋漓尽致。

  尤伯罗斯首先启动了电视转播权的招标,并大获成功,这次奥运会在美国本土电视转播权拍卖得到了2亿美元,在欧洲、亚洲分别得到了2000万美元,另外还获得了2000万美元广播转播权转让费。尽管电视转播权的转让并不新鲜,但是竞标却属首次,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风险面前望而却步。尤伯罗斯于是提出了愿意和电视台分担风险。他的逻辑是,只有参加比赛的国家和选手多了,奥运才能更加精彩,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看电视,吸引到更多的广告投放。于是他到各国去游说,在冷战的年代,获得了很多国家参加比赛的许诺。这些为他进行招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