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奥运:力量传导的精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 13:46  第一财经日报

  康健

  1976年奥运会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大面积萧条,使 “蒙特利尔陷阱”这一名词与奥运如同难兄难弟;

  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账的光鲜亮丽,又让奥运一扫亏损的阴霾,从此成为各国向往的香喷喷的“馅饼”。

  八年时间,奥运是怎么实现从“陷阱”到“馅饼”的惊人一跃的?从汉城到雅典,又是什么让奥运越来越成功?

  化腐朽为神奇的是商业。商业为奥运插上了翅膀,让奥运飞得更高更远。

  对奥运商业化的指责曾是一种时尚,其声音从未停息过。上届雅典奥运会,避免过度商业化就曾成为旗帜鲜明的一个方向。

  但当密集的电视转播将几十亿人的目光围聚在一个城市时,数以亿元的转播费并未让奥林匹克精神蒙垢,反而使之凭借传播的力量打动亚非欧美;当赞助商的广告牌铺陈在各个比赛场馆的显著位置时,运动员们的精彩也并未袭来阵阵铜臭,反而因商业的支持更加熠熠生辉;当精巧别致的纪念品源源不断被八方来客选购时,奥林匹克的乐趣更是传递到千家万户,寻常巷落。

  商业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对于奥运来说,它并不是魔瓶中出逃的魔鬼,而是一种传导力量的精灵,使用得当,它可以让奥运跑得更异彩纷呈。

  奥运经济钩沉

  现代奥林匹克的奠基人顾拜旦用一个理想唤醒了几千年的奥林匹克精神,缔造了一个现代的伟大盛会。但奥运历史走来并非水波不惊。从雅典第一届奥运会开始,奥运就始终走得步履艰辛。而在早期,奥运常常与政治为伍,被赋予了很多期望,也承受了不少侵扰。

  尽管如此,奥运会仍然给人们带来了信念,激发了人们更高更强更快的追求。当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不断突破极限时,人类之间的距离也拉得更近,和平的呼吁也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举办奥运会就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豪,这种自豪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很多的时候举办奥运会代表着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实力展示的一个机会,承载着光荣与梦想。

  在奥运赛场上,除了体育、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主线外,还有一条线,那就是商业。它若隐若现,和奥运越行越近,最后密不可分。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曾明文规定,出于维护奥运纯洁的考虑,奥运要与商业绝缘,所有费用由官方拨款。这届奥运只有两百多人参加,却因资金的筹措问题引致首相下台。

  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定在罗马举行。1907年时,罗马竟因经济原因撒手不干。伦敦危难之中的接棒,才使奥运会没有胎死腹中。

  奥运不能离开商业,有识之士的研究,敏感商业机构的嗅觉,伴随着组织者的困厄,使得赞助商和奥运的携手来得像一场久旱中的甘霖。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十家赞助商筹措的资金相当于政府的两倍,开创了奥运赞助的先河。

  当然,也有不同的版本,比如百年奥运赞助商柯达就认为自己从第一届奥运就成为合作伙伴,是奥运影像方面的提供商。但不管如何,真正商业化的赞助的开端,仍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