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70%以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13:5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吕诺)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05年,在毕业生规模比上年增加58万、总人数达338万的情况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保持近73%的水平,实现了245万毕业生就业。 “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1090万人,年均增幅27%,面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扩招带来毕业生人数大增的双重挑战,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
30个省份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 “十五”期间,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国务院连续四年出台重要文件,连续两年召开会议,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基本框架。仅2003年,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就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政策。各地也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失业登记、临时救助、待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 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党委统一领导、行政统筹协调、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国务院建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30个省份、270多个地市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地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总体部署,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安徽、山东、福建、甘肃等省还建立了省、地(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联动机制。 95%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随着毕业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压力剧增,地方和高校普遍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95%的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81%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和毕业生人数之比达到1:500,69%的高校就业经费达到年度学费的1%。9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分阶段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个性化咨询和“一对一”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就业服务工作已经贯穿大学教育的每个环节。2003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随即展开:从办学指导思想转变,到新的人才观、发展观树立;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到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从就业状况与高校经费投入等十八项工作挂钩制度建立,到与就业相关的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改革;从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广泛开展,到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试点……就业对高等教育的有效导向机制初步建立。 2003年6月,“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国30个省份、80%的高校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目前,以高校校内市场为主,以区域性、行业性市场为补充,有形市场与网上市场相互促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蓬勃发展起来。 95%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以政策鼓励基层就业 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进入新阶段。安徽、甘肃等20多个省份实施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地方项目,95%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出台了鼓励政策,上海拿出1.5亿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南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有关税费减免政策…… 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投身基层报效祖国。在河南、浙江、宁夏、河北等地,数千名大学毕业生当上了“村官”。在北京地区2005届高校毕业生中,返回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上届增加1100多人。 “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7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到100万人。同时,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到1400万人左右,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旧任重道远,仍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