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陆雄文曹章武聊中国EMBA五周年访谈实录(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6:41 新浪财经
曹章武:我们是依托百年复旦的丰富资源,也是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复旦大学也是以将帅之才,致胜之道培养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和学员,在EMBA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包括第一届的课程听说是固定的多少门课程,而现在大家可以选学的课程越来越丰富,这是发展过程当中的创新,另外,从02年3月份开始复旦和奥林的EMBA项目,综合排名是全球第七,这是排名很靠前的,为商学院的今后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各位学员谈一下复旦大学,当初在国内有这么多商学院,包括之前开办的中欧、长江、上海交大等等,当初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各位选择了复旦大学。 杨晔:刚才我讲了为什么首选复旦,确实,在复旦之前我们听到比较多的EMBA教育是中欧,我想我肯定会首选复旦,主要是基于刚才讲过的历史和底蕴。还有一点是我个人的原因,我1982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是很想到复旦读书,我是学文科的,当时有很多原因,包括对自己没有自信,就没有填报复旦大学,一直有这样的梦。2002年正好是我高考20年后,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犹豫要选择复旦来学习工商管理的课程。事实上,进来以后,我感觉这个选择还是对的,因为两年多的学习,我也有几个感受,一个是复旦管理学院,我们这个班是首届,还有一些探索性质的,首先我们管理学院所有的领导,包括项目组的同志都非常的努力,现在回想起来,他们对我们这一届的印象还是很深,包括我们对他们的印象也很深,第一届是大家探讨中国式的EMBA怎样走,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的项目还是有几个特点的,一个是感觉具有国际性,这是我们体会比较深的,从整个课程的设置到师资的聘用,包括他们从EMBA发展的视野来说都很有国际的眼光。所以我们的确从这方面学到很多的东西。第二,我们的EMBA项目办得很具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出了我们的课堂学习之外,学院给我们安排很多实践的内容,我们在校期间,有20、30项的大师论坛,请著名的大师为我们讲谈到的经验、分享,这个体会我们也是很深的。还有刚才讲到的很多东西很灵活,现在来看,五年过去了他们这一批和我们有很多不同,其实当时在我们那一届也有很多的不同,我们是二班,上课要比一班晚一周,一班上课的过程当中,可能对某方面有一些建议,我们项目组马上就会做及时的更正,我们感觉这一点也是的确费了很多的心思,都是为了把项目办好。还有,除了强有力的师资,复旦的生源也非常好,我们非常荣幸有这么一批素质很高的、又很乐意学习、又很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批同学,这可能也是复旦的一个特色。因为这个我选择了复旦,而且我感觉选择很正确的。 曹章武:EMBA这个名词,在五年前,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家、管理者、媒体都是比较陌生的,郑总,当时您在这么一个陌生的高端培训项目出来,您当时怎么考虑要读这个EMBA的项目?而且我知道当时您有很多的选择,为什么也选择了复旦? 郑苏芬:对EMBA这个项目,我当时的情况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当时毕业20年了,我感觉知识更新到了新一轮的更新时候,很及时的是那几年在想,平时用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己,EMBA的推出是系统性的比较长时间的充电,所以我感觉这个项目的推出是吸引我当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系统学习的时间。 之所以选择复旦,和杨晔说的有点相似,第一方面是慕名而来,复旦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复旦的教育水平可以说代表国内的教育水平,要选就选最好的。第二也是弥补遗憾,学本科的时候考大学就想考复旦,没有考上,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我感觉可以学习也是把自己的遗憾弥补了。第三个,刚才说了复旦的师资力量雄厚,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人才资源,我感觉EMBA的学习和一般的学习是有差别的,我们既是学习,又是来学校要一些资源,通过EMBA的学习,我们更深的了解复旦,我们还知道复旦隐藏着很多的人才,我的公司还需要我再努力挖掘点东西,所以我觉得这是双重的,不仅我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我公司需要的更多资源。 曹章武:张总是在众多优秀EMBA学院当中男学员到我们现场的,您当时怎样选择复旦的? 张海波:是的,当今的EMBA对生源的竞争是实实在在的,也有很多学校在竞争,两位学姐说得很完整,我补充两点。我感觉做选择,你肯定要有选择,选择复旦是一个综合优势的选择,这个综合优势刚才讲了很多,有学科的优势、有背后学科的支撑等等,有文化历史的积淀等等,选东西总是选综合优势最明显的,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一个选择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来自于EMBA学兄学姐的推荐,也是第一届的学员,也是我的好朋友,朱家角投资公司的,也有其他商学院的朋友,但是推荐没有他这么强烈,我感觉这个学院一定有些东西牢牢的吸引着你,使你毕业之后还吸引着你对它有这么深的感情。还有是感觉对学员的管理是很好的,陆院长是搞营销的,在客户管理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第三,通过这些可以判断出来,复旦的EMBA,在毕业的学兄、学姐心目当中有一定的地位,愿意来这里听讲座,愿意推荐自己公司的同事、甚至愿意推荐自己的好朋友来复旦读书,我感觉引进有一个品牌,而且这个品牌已经有很强的忠诚度,我感觉在中国的商学院来讲,这一点复旦是做得最好的。除了刚才的因素,我感觉是我们这一届学员有很多继续选择复旦深造、追求梦想很重要的原因。 曹章武:通过三位复旦大学EMBA学员选择复旦读书的原因有好几种,一个是要圆自己读复旦大学的梦,还有说复旦大学有百年的文化底蕴,一位是通过自己朋友的介绍,在复旦大学毕业之后还对复旦有浓厚的感情。复旦大学的EMBA创办了五年,摸索经验、慢慢积累,复旦大学EMBA项目到五年后,都形成了哪些方面的特色?取得哪些方面的经验,请陆院长为我们解答一下,除了刚才三位所讲的。 陆雄文:我感觉今天讲EMBA的特色还稍微早了一点,因为我们才仅仅五年,全世界的管理教育发展100多年,中国算起来也就是30年,所以我对成功、经验、排名要说感觉还很早,我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看法,除了校友和同学讲到的之外,我感觉我们坚守的是这样的看法,中国的经济需要人才,需要管理学院承担使命去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所以我们很愿意致力于为经济的发展贡献教育资源,培养人才的使命,但我们不能做所有的事,所以我们就只能做我们认为可以做的,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为高层的企业家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定位。全国有10个大学有EMBA的项目,有300个名额,我们说我们最多招300个,招不到也没有关系,根据我们的硬件、师资等条件,每年在220到260之间,我们很高兴,我们的学员质量非常好,我每年都和老实说,每年降下来,对学生的反应怎样,他们认为我们是五年里面的学生质量不变,我们的学生质量很高,有的是大腕的企业家,后面两届也一直有,五年后,整个的水准没有变化。从素质来说,入学的年龄一直是39.5到40岁,管理经验一直是在10到12年,这些人的素质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我们定位的理念。大学,不是一个一般的培训机构或者是一般的教育机构,是为高等人才培养、发展他们能力素质的机构,它的培养和发展方向、水准,决定了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甚至于政治发展的水准和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感觉我们不能做所有的事,只能做我们能做的事,我们要做就做最好的,为最好的人才提供教育,所以我们提出的口号叫“将帅之才,致胜之道”,来的都是将帅了,但未必有了系统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很多的碎片,我们要帮他们把碎片拼成完整的图像,要使他们对未来有清晰的看法,告诉他们“道”,你要有远见,学习方法,使你们的经验变成系统的指示体系,面对未来的挑战。从这个来讲,我们也是精挑细选的老师。国家对象当时EMBA的师资30%以上是海外教师,我们就定在30%,很基本的一点,如果多请一些海外的老师就可以多搞几个班,规模扩大一些,但是我们感觉学院到复旦来,是希望听复旦老师的课,如果复旦的老师没有能力教育他们,复旦就没有底蕴,他们的梦想就会被打碎,他们受到的是各种各样没有系统的,而不是有逻辑内在关系的教育体系,就像外面培训机构提供的课一样,所以我们坚持70%的课由复旦的老师来上,我们有这么多的积累和发展,所以我们的师资队伍是比较有能力的。我们用自己的老师承担主要的基础课程,请海外老师上选修课,补充老师对国外新东西的了解不那么快。随着我们师资队伍的扩展,海外的老师也慢慢凝聚出来,有更多的选修课给大家更多的弹性,大家可以由一点点的个性化,定制化,缺什么多补一些。海外教师的聘请来补助,这也形成一个很好的特色。现在的学生70%的课仍然是由复旦的老师来上,主要是一些核心、必修课,所以很多的学生愿意多学一门两门,希望多学一些,因为老师的课很精彩。而且我们的老师,只有特批的才可以到院校兼课,因为他们本身的工作量都很大,要求海外老师在这里上课,都要有规定,基本不在复旦以外,不能精力分散,要多在复旦,和复旦的学生有交流的时间。这就形成学习和老师有很多的互动,老师也从学生这边学到很多,一手、最直接的企业发展的状况,不管是好的营业模式还是商业机会,学生向老师可以随时得到请教,他们也经常会赵老师做聚会,做一些讨论、参加老师的讲座,和老师有互动的关系,有家的感觉。而且做论文也和老师有比较长时间的互动,而且我感觉高素质的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我们整个大学的系统、知识支持EMBA项目,给他们更多人文、科学的知识,让他们形成完整的指示体系和健全的人格,这些人都是承担重要的责任,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讲,他们的观念、方向是不能错的,要接受主流,而且他们要相互学习,放到一个网络里面,大家说是要认识一些人,认识一些人的目的,不仅是结交朋友、做生意,我觉得最近我走访了一些校友、企业家,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觉得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有多重要,三、五年走过来,同学之间的信息、价值分享,当时是没有感觉到,事后想想是无价的,我们的同学真的是相互分享经验、知识,并不是喝酒、吃饭。这就形成课堂老师传授、大学的论坛讲授、同学的交流,这形成五年来的传统、做法,也形成了优势,我们的老师积累下来,海外的教授在这边一待一个月,两三个星期,不是上完课就走了,你还可以找他,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家的感觉。我们经常请同学回来听讲座、给同学做指导、做同学聚会,同学上下级之间也有交流,这些都支撑了我们EMBA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理念、清晰的定位,有很好的策略完成了我们的梦想和设想。 我还想多说一句,为什么我们说五年来评价一个EMBA是否好或坏时间太短?因为国外的管理学院都是很长时间的,国外的EMBA搞了100年,最近20、30年才排名,所以我们应该50、60年再来看我们的EMBA教育,中国的经济发展快,快一点评估可能也是好事。很高兴复旦EMBA,包括其他管理项目是与时俱进,向全世界、向国外开放的,别的学校好的经验我们会学得很快,我们的同学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老师也从国外的交流当中告诉我们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做到与时俱进,我们的海外队伍扩大,选修课的科目在扩大,这些科目都是反应了海外的最新理论,同时又是中国需要的。所以为什么像这两位女校友经常愿意回来,因为感觉回来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我们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不断的革新、升级,才有可能回答今天企业家的挑战,他们的困惑,我们才可以帮他们提升他们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实际上在做的。所以复旦管理学院做的很多事,可能和其他的管理学院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五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抱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初衷不改的去做是不容易的,不仅是过去的五年,未来的五年、十年也是这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五年后今天我们更自信、更有信心。 曹章武:从开办这个项目到今天,复旦大学培养了1200多名学员。刚才您也讲了,复旦大学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取胜,这1200多名学员给您的印象是什么?他们身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陆雄文:您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学非常的阳光、非常的专业、非常的认真,不知道张总这边是否有企业的股份,如果是企业高层经理,他们的眼界开阔、愿意、善于学习,心态开放、包容,当时对我们刚刚创办EMBA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有很多不足,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也知道不足,我们当时在中国,资源其实是最集中的,当时他们给我很多支持,今天他们依然支持我们,他们的宽阔雄厚、眼界,不仅支持我们,支持我们项目的发展,也提升了自己,他们有能力来学习。今天和两位校友交流的时候,他们和五年以前,又站在一个更成熟、更有眼界的基础上。还有张总,多年前我们见过一面,我感觉他当时很年轻,今天当然也很年轻,当时感觉他年轻、腼腆,对大学老师也非常尊重,今天我感觉,他来了复旦之后,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有不同,变得更自信、更有主见,更面向未来。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但并不是把知识填给他们,但我们也是用很多的知识让他们体会了解知识,他们学得很快。我和很多的EMBA讲,你们进来的时候,有的已经很成功了,成功的是经验,经验是回答了过去的问题,但是不能回答今天的问题,所以今天要学习。学习不能回答未来的问题,所以你要学习思维和学习的能力,我感觉今天在座的校园和同学,他们有这样的思维,不仅是今天他们的表现,平时我也和他们交流,他们真的是与时俱进,否定自己去学习。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感觉复旦的EMBA是有一定贡献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同意,这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不会感觉困惑,他会尝试自己找一种方法,或者是再去学习、参加短期课程或者是向老师请教,和同学、同事讨论,他们会探索和发展一个解决方案出来,这可能是过去靠经验打拼时代不具有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知识可能是有价值的,但可能是有一两年的价值、三四年的价值,但要为20年后做准备,思维是很重要的。EMBA无论是课堂的学习还是户外的活动,都在有意识的做这样的帮助,可能一些同学没有那么认识清楚,我们和一些校友讨论下来,有不少的人这样反应,说回过去想想,哪门课我学到的就是一两点,但这些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我的武器,让我面对未来,我想这就是我们强调的致胜之道,我今天教他的东西三五年以后肯定没有用了,如果有用说明这个同学没有进步,如果没有用了说明他有进步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学习的能力,所以说到这里,我很为我们的同学、校友骄傲,当然也有个别的同学感觉EMBA没有大的作用,只是一个文凭,我想这在任何的商学院都会有,但是可能一些人的悟道要慢一些,可能三五年悟到了,但是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到了,但这也不能怪学校,也要看你是否用心。有一些企业家成功,过于相信自己,甚至有一些自大,所以课程学习的时候他是封闭自己,封闭自己你再想打开他的心扉想教育他是没有用的。这样的案例,比较幸运的是在我们的项目当中很少,至少我目前没有看到,没有人告诉我说EMBA没有人用,可能我是院长,可能五年、十年会这样告诉我,大多数人当时是给我积极的反馈,他们感觉这样的经验,不仅是体验,也是人的升级、眼界的打开。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成功了。现在有很多排名,这样排那样排,不要排,就是毕业10年、15年回过头来看才知道是否成功。我的衡量就是学生是否5年、10年后,他是否可以领导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突破增长极限,成为世界的企业,在跨国公司工作,也希望校友可以代替世界一流的史丹福等学校,成为一流的管理者,现在我们人才不够,进来人才多了可以到海外担任领导。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