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MBAEMBA > 正文
 

价格和品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中国MBA路在何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6:19 CCTV《中国财经报道》

    《中国财经报道》是CCTV2较早创办的电视财经新闻栏目之一。最初栏目名称叫《财经报道》,每天早、中、晚、夜在二套滚动播出四档,定位为“准确把握中国市场脉搏,及时扫描全球财经动态”,以满足受众对财经资讯的渴求。以下为《中国财经报道》节目脚本:

  主持人张冬:我们已经连续四天为您讲述了中国MBA的故事。的确,在我国从来没有一
种教育像MBA这样,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但就在MBA教育扩张的同时,其价格和品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MBA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

  十几年来,MBA在中国以几近疯狂的速度在发展。从1991年国家批准清9所院校试办MBA开始,到今天国家认可的 MBA 招生院校已扩大到 89 所。各种名目下的短训班、中外合作班,更是不胜枚举。一场树立品牌、争夺生源的大学之间的教育领域内的商战,随着政府一道道的开放令,逐一展开。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他本身和经济直接相连,本身他就具有比较浓厚的商业价值,以及来有商业色彩,这是肯定的,所以这样一种教育人们也都是趋之若鹜。”

  1996年开始,MBA每年报名人数都在3、4万人左右,成为研究生考试的第一热门专业,2002年达到5万人的巅峰。但是在去年,国内商学院MBA 的报考人数却一度大幅下降。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MBA报名确实有一个下降,下降了百分之十几。”

  是什么原因导致MBA的报名人数突然下降呢?是MBA供大于求了吗?来自权威机构的解释是,由于2003年MBA要统考英语,许多人都集中到2002年报考,而2003年非典疫情又使得报考人数减少。但到2005年报考人数又开始回升。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我们仅观察连续两年下降,可能认为MBA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了,其实你要是把整个的时间序列放上去,没有那么严重。”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即使是在报名人数急剧下降的时期,一些名校的考生数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因为,当无数的大学都开始拥向MBA的办学之路时,当MBA教育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挑选的商品时,品牌就显得重要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春秋时代是有五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的以后变成战国七雄了,大部分被消失了被合并了,我想MBA的教育可能到最后的也会有类似这种情形。”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一定要把质量放在MBA的生命来认识。同时MBA的它的一种适应市场的程度,它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再有MBA品牌还涉及人们对它的接受、欢迎、信赖的程度。”

  为了保证MBA的教学质量,美国有一个专门的认证机构——全美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会,只有达到一定质量标准的,才能成为会员。而我国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00年11月和2001年9月先后对54所院校的MBA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也给市场更大的选择空间,哪些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好,更贴近企业的需要,我就去那学,在这个过程中,也促使我们的大学商学院不断去自我完善,去发展加强,也就是说把市场经济的准则也引入进来,让他们去竞争。”

  但对于究竟怎样保证MBA的质量,对许多商学院来说,却需要时间来摸索。当MBA作为一个泊来品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国外还有这么先进而又自成体系的管理教育,于是克隆美国教育方式的程度,似乎就成为了评判一个学校成功与否的标准,讲洋文、用洋教案成为高质量的象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张国华:“我们从一开始定位就是国际化,首先把西方的那些东西能够了解透,这恐怕是关键了。”

  国际化的教学,一定能受到学生欢迎么?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曾经请来哈佛最富盛名的案例教授,结果发现,带着朝圣般心态而来的学生们,不一会就对教授的课提不起精神,几乎没有人加入讨论行列。因为与中国企业紧密结合的案例,才是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

  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胡大元:“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最受欢迎并不是原汁原味的国外老师这种教法了,真正好的是这种我们称之为中西合璧的,也就是中外通的老师,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由于这几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他的实际操纵当中出现了很多跟国外差距很大,很不同的这种现象,就是真正能够把握结合中国的实际,把这些实例融到教学当中去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大海:“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案例问题,案例教学对MBA非常重要,但是就我所知,国内的MBA院校普遍不把案例做为一项研究成果。”

  几年的教育试验下来,各个学院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MBA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潘承烈:“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才十几年的工夫,这就是我们水土,你如果是要想把你学来的东西,你不管是海归的或者是自己培养的,你把人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条件那些管理的方法那一套理论你完全照搬到我们现在这样的水土里面来,而且完全马上见效的话这肯定是缘木求鱼。”

  为了让MBA教育,更符合中国国情,许多学校都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我们在全国首批倒入双导师制,我们首先在深圳试点做,就是说给学生配两个导师,一个是校内导师,一个是来自企业实践的导师,这和一般我们说聘什么兼职教授不一样,这是一个工作,学生做,你分一个校内导师,一个企业的导师。”

  即使对美国MBA教育,近年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对美国的MBA教育,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过分注重对各种报表的数字的分析,只能教给学生专业技能,而不能培养出企业的高层领导。许多MBA的教授们,也开始这方面的反思。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肖知兴:“实际上MBA是商业与管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从来就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应该来讲这些年来,学者们对管理教育的反思不是明茨伯格一个人。”

  针对MBA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明茨伯格提出了一套更强调实践性、互动性和国际性的教学课程——IMPM。目前,我国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这种方式进行试验了。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MBA 相关网页约3,123,191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