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A股自5178高点陨落,遭遇了自1996年引进涨跌停板以来最惨烈的一个月。而今,这场由流动性枯竭引发的股灾,已过去整整一年。关于股灾,千股跌停的记忆难以抹去。关于救市,争议与反思一直存在。当时监管层采取了降准降息、两融调整、IPO发行暂缓、救市资金入市、自营不减持、限制股指期货、董监高增持、筹备熔断机制等救市措施。如今,劫后余生的A股已经恢复了IPO融资功能,沪深两市也定下新规则,上市公司的停复牌不再任性。救市的很多临时性措施已成了过去式,但股指期货至今尚未恢复常态化。
  • 2015.6.275178点牛市触顶 A股雪崩式下挫

    救市政策之降准降息

    央行在2015年6月27日宣布定向降准并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七年来首次双降,虽然央行降准降准早有预期,可选择的时点在A股暴跌之后,仍被视为拉开了救市的序幕。

     

    【分析】央行“双降”不能完全对冲一些被股票高估的压力,但对市场大幅下跌,能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此次举措也起到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维护经济稳定和增长、维护房地产稳定等作用。

    反思&现状

    反思:不能将双降单向地理解为维稳股市,这种因素固然存在,但在政策的核心诉求中,仅是次要因素,主要因素仍是为刺激实体经济。

     

    现状:2016年以来,“MLF+逆回购”的模式成为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重要手段,这种释放中期流动性的方式被称为变相降准。

  • 2015.7.1A股连续大级别调整 千股跌停景象频现

    救市政策之两融调整

    监管层强调场内两融风险可控。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不再限定130%强制平仓线,由券商自行决定。2015年6月30日,国泰君安等券商率先调整,上调160家沪深300蓝筹股的折算率,并相应下调融资保证金比例。

     

    【分析】监管层态度表露无遗:减少场外去杠杆的短期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给予正规两融业务的加杠杆空间。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杠杆而起的牛市或许要从杠杆本身着手来解决牛市的暴跌。

    反思&现状

    反思: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不到位。当股指处于5000点相对高位时,突查场外各种配资和加杠杆行为,并且实行“一刀切”的强行平仓政策,导致股市从高空重重地摔下。

     

    现状:自2015年11月23日起实施沪深交易所新规,新开仓融资合约的杠杆水平,由最高不超过2倍,降低至最高不超过1倍。

  • 2015.7.3沪指短期暴跌千点 2.5万亿市值蒸发

    救市政策之救市资金入市

    证金公司宣布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240亿扩充至1000亿,此后央行表态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证监会号召21家券商在6月底以净资产15%出资、不低于1200亿用于购买蓝筹ETF。后来扩大到50家券商,第二批维稳资金超1000亿,按净资产的20%与证金公司进行收益互换,由证金公司设立专户进行统一运作。

     

    【分析】证金公司大幅增资,并通过资金杠杆放大,意味着证金公司可以向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提供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反思&现状

    反思:救市平准基金不可能永远干预下去,必然要择机退出,但由于救市过早、高位被套,意味着救市平准基金退出较难,要等较长时间。

     

    现状: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两市至少有1226只股票有证金公司、中央汇金或外管局旗下实体介入,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43.29%;其中证金汇金持有数占流通股2%及以上的股票有666只。

  • 2015.7.4多重利好下股市跌势不止 管理层重拳出击

    救市政策之IPO暂停

    救市升级,国务院召集一行三会、财政部、国资委和主要央企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策略,决定暂停IPO。当时涉及暂停的IPO项目共计28个,其中已申购但未上市的10个首发项目全部退款。

     

    【分析】新股中签后带来的巨大利润诱惑使新股申购是投资者盈利赚取额外红利的好去处。因此数额巨大的冻结资金会在短期内对股票流动性有所减弱。证监会暂停IPO,能防止打新资金流入新股冻结状态,保持资金流动性。

    反思&现状

    反思:审批制导致的市场自发调节功能的丧失,是股市乱象之根源,难免会产生暗箱操作、利益寻租空间,所以实施注册制是一个避免违规腐败的最有效途径。

     

    现状:IPO在暂停约4个月后重启。2015年11月6日证监会宣布重启新股发行,先期已经获得发行批文并启动发行程序的28家企业率先重启。

  • 2015.7.5救市火力全开:周末连发大招 大盘周一见

    救市政策之限制减持

    证监会在要求券商出资救市的同时,还要求券商自营盘在4500点以下不减仓。社保基金理事会通知,全部社保账户只能买入不能卖出股票。资委要求央企不得减持控股上市公司股票。

     

    【分析】证监会限制减持的措施有效缓解了集中抛售压力,对引导股票交易恢复供需平衡、重塑投资者信心等产生了正面作用。市场经过近期大幅调整,风险收益比得以改善。

    反思&现状

    反思:资本减持不审慎、不透明。产业资本不够透明化的大规模减持,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恐慌心理。

     

    现状:2016年1月8日,股灾期间发布的减持禁令到期。证监会宣布1月9日起实行新的减持规定,大股东在三个月内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 2015.7.6A股剧震 千只股票开盘涨停到收盘跌停

    救市政策之限制股指期货

    面对重多政策利好,市场信心仍缺失的情况下,中金所为进一步限制过度高频交易,对中证500指数期货客户日内单向开仓交易量限制为1200手,后来又将中证500指数空单保证金比例提高至20%。同时,证监会称将严惩恶意做空、利用股指期货进行跨期现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分析】中金所严格异常交易监管,大幅提高日内平今的手续费标准,能够大幅增加日内投机成本,有效挤出多余的投机力量,迅速有效地控制日内投机。对于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的抑制作用将极为明显。

    反思&现状

    反思:交易时间结构失衡。我国股票交易实行T+1模式,而期货交易实行T+0模式,一旦股市暴跌并导致“踩踏”发生,市场只会给投机者提供大量反复做空股指期货的机会。

     

    现状:中金所正在研究制定放开股指期货限制的具体方案,可能采取逐步松绑的方式,初期仅对特殊法人客户放宽限制,包括放开非套保日内开仓手数的限制及下调保证金。

  • 2015.7.9A股绝地反弹 没停牌个股几乎全部涨停

    救市政策之董监高增持

    证监会连发两文,明确支持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方式稳定股价。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及董监高人员在6个月内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允许近期减持过股票的产业资本通过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定向资管等方式立即在二级市场增持本公司股票,所购股票6个月内不得减持。

     

    【分析】上市公司股东、高管通过增持的形式向投资者展示信心,为上市公司护盘打气。同时,公司股价较低,也给足了他们增持的理由。

    反思&现状

    反思:要从根本上规范大股东及董监高的减持问题,仅仅依靠上市公司大股东的不减持承诺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规范。

     

    现状:上市公司大股东计划通过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须在首次卖出的15个交易日前预先披露减持计划,且其在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 2015.9.7股灾平复期 救市进行时

    救市政策之熔断机制

    受股灾连续断崖式下跌的警示,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在2015年9月7日联合发布《关于就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沪深300指数设置5%、7%两档指数熔断阀值,涨跌都熔断。触发5%,暂停交易15分钟;触发7%,全天暂停交易。

     

    【分析】熔断机制设立本意是为市场交易提供“减震器”的作用,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下的匆忙决策,给市场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防止大幅下跌甚至发生股灾,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反思&现状

    反思:海外实行熔断机制的市场,大多是T+0交易且无涨跌停限制。但是A股是T+1交易,并设有涨跌停限制。熔断和涨跌停制度作用有重叠,反而令市场机制无法产生作用减小波动。

     

    现状:2016年元旦后熔断机制实施首日A股就发生熔断,并在一周两次触发7%最高阀值,熔断机制仅存在了4日,1月8日暂停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