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经 > 正文
 

科学探寻自主品牌的发展路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00:59 新京报

  虽然是龙永图与何光远二人近日将自主品牌的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但实际上关于这个话题的口水战二年前就已经开始。无论在政府,学界,还是企业界,自主品牌当然要搞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时机是否成熟,以及下多大决心多大规模搞还存在分歧。

  在自主品牌的话题框架下,应该梳理清楚主要的子命题。粗略想想,就有这么几个:是谁需要自主品牌?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否有自主品牌生存的土壤?目前自主品牌发展基础薄
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着眼于未来的新能源开发上,自主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机会?

  首先,不是个人,也不是企业,而是整个国家需要自主品牌。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企业经营,都基于理性经济行为,因此苛求他们一定要选择自主品牌并不妥当。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年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有望问鼎世界汽车产量第一的中国,为了国家经济安全,为了大多数民众的福祉,也为了汽车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兴盛,需要自主品牌。

  而对于“中国的汽车市场是否有自主品牌生存的土壤”的发问,毋庸置疑的是,虽然目前的奇瑞、吉利们凭借自己的市场敏锐和部分优势资源冲杀出一条血路,但2000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并没有给自主品牌足够的生存空间。1994年制定的汽车产业政策在实际的“政策缺失”情况下10年后才寿终正寝,而伴随该政策的“规模建设”、“出口导向”、“市场换技术”等等也没有让中国自己的汽车技术和品牌“自立自强”。基于这样的现实,有观点甚至认为“20多年来中国自主品牌错失发展机会,责任在政府和有关政策制定者。”

  关于自主品牌发展路径的讨论,理性和多元才可能有建设性。中国应该发展自主品牌,但无法回避先进技术。品牌背后是一个理念,真正体现的是一种哲学。在没有学会跑步之前,必须在别人后面老老实实学走路“的声音也值得一听。

  目前,自主品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本届政府已经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尽管燃油税,消费税等相关重要政策的出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协调,但出台之呼声愈来愈烈。

  有关技术专家认为新能源开发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是一个机遇。和国外相比,虽然汽车核心部分如发动机、底盘的开发差距还很大,但全球关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都处于样车阶段,要想定型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自主品牌的机会和回旋余地还比较大。中国的自主汽车工业正处于“描红”和接受新能源洗礼的并行阶段,在这样的转型中,需要政府、学界和企业共同努力,寻找节能环保安全的解决方案。

  吴徽州(北京记者)

  = 《新京报》服务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