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自己家的吧台前,按照严格的尺度斟上一杯轩尼诗,透过酒杯欣赏蜷在沙发里的一只名叫Adam的雄性黑猫。这只三代没见过耗子的纯种猫的呼噜声与弥漫在200平米空间里的柴可夫斯基或巴赫轻柔地交织在一起,这时你的菲佣从厨房走出来,向你请示道:“太太,鱼子酱和黄油不多了,是否出去买一些?”你放下酒杯,摸了一下左手食指上的那枚蓝宝石戒指说:“车钥匙在书房书桌上那本《GirlsinPants》的书上面,开车要小心。”她进书房时,你的手机来了条短信,是那位你刚认识16天英文名字叫Joseph的情人发来的,他约你晚上
8点到星巴克喝咖啡……天,这是多么曼妙的小布尔乔亚情景呀!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除了睡在身边平庸的丈夫之外,吧台、轩尼诗、纯种黑猫、柴氏或巴氏、菲佣、蓝宝石戒指、车钥匙、英文小说还有那位Joseph均不在场,从而挫伤了你的小资情绪,你也不要太过失望,因为毕竟有星巴克,它就在离你家不远的地方,你可以不用着意打扮自己,花上两到三美元和一到两个小时,在那里体验一下你梦寐以求的部分小资情调。
到星巴克喝杯咖啡,在美国人看来远算不上什么小布尔乔亚,这也是其工人阶级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大都市里,却被不少靠知识刚刚走上富裕道路的人当作表达他们小资情怀的地方。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工人阶级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包括喝咖啡在内的大多生活习惯依然被一些人定格为小资;另一方面是因为喝咖啡这种带有纯西方色彩的文化生活还没有完全被中国传统文化同化或变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其自身的象征意义,而这恰恰让一些中国人深感庆幸,他们在这种比较纯的西方生活方式中获得了实现其小资品味的象征性价值。
事实上,星巴克之所以在中国的都市里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少真假小资的集散地,取决于星巴克坚守的商业理念和经营原则,而它的这种坚持无意间击中了中国小资们的“软肋”。并不是星巴克瞅准了中国城市正在成长的“小资群体”提供的逐渐增长的商机,而是小资们在寻找他们自以为小资化的生活方式时发现了星巴克。
不管怎么说,这家来自美国西雅图,1987年才正式注册为现在的名字,1992年上市的公司,确实有一套。由于经营得当,适销对路,其咖啡味已飘香全世界,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饮品零售商。如果说星巴克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的话,那就是它的所谓“星巴克体验”理念。
“星巴克体验”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其经过着意培养的员工和这些能够通过一杯咖啡向顾客提供情调享受的员工对顾客的培养。员工对星巴克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使得星巴克与顾客的互动具有一种类似于一见钟情式的独特的情人般的暧昧关系。而城市小资情调的核心体验就是暧昧,星巴克恰恰愿意提供这种暧昧。例如,星巴克的柜台一定摆放在离门口不远的地方。星巴克要求员工,客人一进店,员工就要和客人有接触。当客人进店,吧台服务员再怎么忙,都要回过头来,与客人眼神接触,笑着说欢迎光临。星巴克建立了熟客俱乐部,主要吸收自发加入的会员。这些会员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沟通的,每月会收到星巴克的资料。星巴克在进入上海两周年之际,曾做了一次咖啡体验的征文活动,结果是,通过这个俱乐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征得1000多篇文章。这些充满小资暧昧情感的文字很具有蛊惑力,与星巴克一样,制造着略带伤感的迷人气氛。
作为城市小资的标本,“星巴克体验”被当作一种人性化管理和经营模式受到尊崇,而星巴克致力于对人性中暧昧部分的发掘,又使得它不能像麦当劳那样大张旗鼓———毕竟,咖啡代表的文化意味,汉堡包自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作者:胡立彪
(来源:本站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