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消费市场 > 正文
 

李光耀称中国发展面临三大挑战(05-23 09:0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 09:09 中国消费网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于新加坡。祖籍中国广东省大埔县。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李光耀担任共和国总理,至1990年11月。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在李光耀执政期间,新加坡从一个南洋小港,发展成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一个贸易和金融中心。

  李光耀从小受英文教育,又努力学习汉语。李光耀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
系,曾多次访问中国。

  上海论坛,定格复旦百年校庆的浓墨重彩。

  百年校庆,上海论坛的群贤纷至、高论横溢,凸显其“庆典为体,学术为魂”之理念。

  2005年5月16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上海论坛·2005”隆重开幕。30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政府官员、跨国公司代表,禀着“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探求战略”的宗旨,观点撞击,智慧积淀。

  复旦大学府、上海大都市,显现出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论坛上,我们看到一张张闻名国际的脸孔。《解放周末》采访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章晟曼、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聆听智者的声音和思想的精粹,也记述他们论坛之外海阔天空的精彩故事。

  独家目击

  兴致勃勃地穿上博士服,一笔一画地写下对复旦的美好祝愿,李光耀的此行别有意义。

  6月份他即将出版的书,又是和中国有关。一本《学语致用:李光耀学习华语心得》,记录他学习中文半世纪的甘苦,也流露出他脉脉的中国视线。

  5月17日,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3楼贵宾厅。

  神采奕奕。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走进复旦人等候的目光里。解放日报是唯一获准进入贵宾厅的媒体。我们独家追击的目光,也紧随而入。

  此行,别有意义。复旦大学将颁授李光耀资政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这是他首次获得中国内地大学此项荣衔。

  所以,宾主甫一坐定,李光耀和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校长王生洪之间的交谈,就从复旦、从人才开始。复旦的特色、发展前景和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情况,问和答之间,流露的都是对人才的高度关注。

  关注人才,一直是李光耀的施政要举和他对世界发展理解的一种解答。基于对亚洲发展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他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建立好政府,非有优秀人才不可。

  李光耀认为:“不论政治体制有多好,差劲的领袖仍会给人民带来伤害。相反地,我见过好些社会,尽管缺乏健全的政治体制,却管理得很妥善,正因为有优秀强悍的领袖当政。”同时,他分析道:“新加坡最关键的发展因素,在于部长能力高强,并拥有一群素质高的公务员作后盾……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小国,新加坡人才不算少,这是新加坡的福气。因为我们有幸吸引了许多青年才俊到新加坡来受教育,他们学成后留下来工作、投资,为本土原有的人才增添实力。我们努力不懈地在海内外招募人才,以弥补受过良好教育者家庭成员不多的不足。这是新加坡能够保持卓越表现的原因。”

  言简意赅交流后,李光耀起身进里屋去换博士服。我们抓住时机采访:“李资政,听说您准备出一本关于学习汉语的书?”“是的。”他的新闻秘书补充道:“这本《学语致用:李光耀学习华语心得》,6月份就要出版。”

  “这是不是进一步表明,李资政不但自己对学习中文很有热情,而且还积极倡导新加坡国人学习中文?”

  “是的,要以自己学习的精神,鼓励大家。”20多年前,当时担任总理的李光耀在新加坡发起“讲华语运动”。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要把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和心得结集成书,足可见其对中华文化的珍视。

  其中有深意。这也许正如有评论文章指出的那样,“当面对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无限商机时,新加坡报纸的社评提醒新加坡国民,要把握中国这一‘良机’。什么才是新加坡的最终优势呢?是中华文化与语言”。

  我们正和其新闻秘书“闲聊”间,一身博士服的李光耀出现在众人面前,兴致盎然。仿佛是被复旦的激情所感染,他欣然提笔,略一凝神,一笔一画,写下自己对复旦的美好祝愿。

  紧接着,李光耀迈步进会场。

  简短的仪式开始,他从复旦大学领导手中接过名誉博士证书,从此成为一名特殊的“复旦人”。当即,这位新“复旦人”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并侃侃而谈起对上海、对中国的情感与思考。

  关于上海,他说:“每次来上海访问,都对这座城市发生的快速变化感到惊喜。新加坡与上海可在航运、物流、港口建设等领域加强交流。”

  关于中国,他说:“我们一直关注中国,中国现在的发展充满着活力。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让中国人感到自豪。”

  又一次,身临中国。李光耀的足迹,被他的中国视线不断牵引。看过风云变幻的睿智,为中国和中国的发展,一次次投以关注的目光。

  博采观点

  采访,时间匆匆。而李光耀,硬朗中的笑意,端庄中的神采,已在言谈举止中一一尽现。

  作为政治家的李光耀,对世界的思考、对未来的展望,经年不辍。审时度势的李光耀,对中国的关注总是长久。他以自己的观察、思考、观点,形成颇具李氏风格的“中国视线”。

  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

  李光耀:亚洲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环顾整个区域,各国都在对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决定公共政策的方式进行变革。它们都要迎头赶上,要和发达国家一样繁荣。

  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

  。它们的人口加起来是全世界的40%,而且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是8%至10%,印度是6%至7%。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印度开始时是外包电话服务中心,现在已转向涉及更复杂程序的商业运作,以及环球企业的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人和印度人都意识到能从彼此身上获益良多。中印正在勤恳刻苦地研究彼此的经验,吸取对方可取的长处,两国将能相互激励、共同前进。

  中国渴望打造一个像印度一样的服务领域。

  印度则期待同中国一样,在制造业领域成功吸引大量的海内外资金。

  中国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李光耀:在未来发展当中,中国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就是能源的枯竭。第二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第三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作为回应,中国必须有三个“超越”要完成。第一个就是要超越老式的工业化的模式,要发明一个新的可持续的模式。第二就是要避免传统的路线,摆脱冷战的思维。第三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继续它在21世纪的发展之路。

  许多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李光耀:在20年或者30年以后,我觉得世界重心将从大西洋地区移至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中国的转型也是十分好的。这个转型从一个静态的计划经济到高增长的动态经济,它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而且它从世界各地吸引了很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贸易以及货物流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许多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都在关注着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不会改变世界的现有格局……

  说“中国崛起”是不恰当的称呼,我认为“重新崛起”可能更为准确。中国一直是东亚地区的大国,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只不过过去的500年中国被欧洲竞争对手赶超了。在1820年的时候,亚洲占了世界总产出的五分之三,1940年的时候降到五分之一。尽管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三,但现在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亚洲占全球总产值的五分之二。亚洲发展银行预测,到2050年的时候,亚洲将重新回到它曾经有过的地位。

  荟萃回忆

  一回回,中国行。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赋予李光耀的中国视线以最生动、最直接的丰富内容。

  而这些内容,总是不断地“突飞猛进”,这又让李光耀长久的中国视线,流转出阵阵惊喜。

  从李光耀的回忆录里,我们读懂:他的中国视线有个落脚,那就是“中国的突飞猛进”。

  到河南,来接我的“司机”有三辆轿车

  中国的突飞猛进,我在1994年9月访问河南省时有过深切的体会。

  当我抵达郑州机场时,一列旧式红旗轿车已在列队等候。我知道河南不比沿海地区繁荣,却没想到他们还在开红旗轿车,这种车子在沿海地区老早就被淘汰了。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他们把我和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带到一辆崭新的600型马赛地轿车前。听到李长春和司机很熟识地彼此交谈,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后来有机会同司机独处,我问他当司机能挣多少钱。他回答说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车主,可不是司机。李长春本来打算向他借车子接待我,这位车主却决定亲自开车来跟我见见面。六年前这位车主还在一个工厂工作,后来经过邓小平的倡导,鼓励致富,他毅然下海从商,如今已是三家工厂的老板,雇有5000名员工,进行电子产品装配生产。连这辆马赛地在内,他共有三辆轿车。中国正在以无可逆转之势,瞬息万变。

  镌刻在峭壁上的民族奋斗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领导人发展中国的动机和他们的雄心壮志,我几乎年年访问中国。每次访问,我都会花一个多星期,由一位中国副部长陪同游览各省。在这八到十天内,乘坐同一架贵宾专机,在中国各地旅游。长时间的共处,让我有机会对中国领导人的思想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至今忘不了我们游览过的壮丽山河,例如清朝乾隆皇帝的承德避暑山庄和长江三峡。我们搭乘渡轮由重庆沿江而下,直到三峡出口宜昌,历时一天半。抬头望去,在高耸入云的险峰峭壁上,一两千年前为纪念某些事情某种感念而镌刻的大字,历历在目,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它回荡着的,是一个民族披荆斩棘、挣扎求存的奋斗历史……

  听福建乡音,那是新加坡人所熟悉的

  厦门和鼓浪屿是令人难忘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在中国听到新加坡人很熟悉的福建乡音。为了应付大选,我曾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学讲福建话。在厦门听当地人说福建话,同老师所教的一模一样,真是让人欣喜。

  当地的菜肴都是我们常见的,却又不太一样。午餐时,他们做了真正原味的薄饼。煸竹笋,用必要的配菜和佐料,包在薄饼皮内做成春卷,做法跟新加坡的不同。不过,他们也有类似的糖果———可口的花生酥糖,卷起来像小型的筒状夹心蛋糕,比新加坡的好吃。我们都知道这里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祖先的家乡。不论他们来自福建省哪个村落,凡是要到南洋去的,多数都要取道厦门。(编辑:李旭波)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