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博士咖啡”要做学界NGO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6日 14:43 《时代人物》周报

  在以集体的形式放大影响力方面,由一群年轻经济学者组成的“博士咖啡”算是先驱

  本报记者 刘俊

  “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学界的NGO。”

  余晖说。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近年来对公共事务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在《南方周末》2002年底评选的“中国传媒十大杰出贡献”奖提名和获奖的新闻作品中,有三、四篇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让他感到自豪。在媒体圈里,他有一批熟识的朋友,他的兴趣并不在纯粹的学术,他希望办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

  余晖提到的“我们”指的是一个叫“博士咖啡”的团体。4年前,赵晓、巴曙松、高辉清和钟伟等4人在《财经界》联合开设了一个专栏,取名“博士咖啡”。2002年5月,余晖、党国英、何帆和易宪容一起加入进来,“博士咖啡”成了他们这个学术团体的名称。最近,因为讨伐张五常而名声大噪的夏业良也加入进来,“博士咖啡”的规模暂定格为9人。

  “博士”们钟情于网络,“万科经济人俱乐部”是他们最常出没的地方。“博士”们工作状态一般是这样的:一边在电脑上敲严肃的学术文章,一边不停地查看邮件和刷新论坛的网页。在“万科经济人俱乐部”发一个帖子,如果运气好的话,几分钟后就会得到一个叫做weinzhong的ID的回复。用这个ID发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教授。

  网络为他们声名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现在,他们拥有自己的网站,发布他们几个人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随笔。《南方周末》、《南风窗》等众多媒体也可以见到他们的专栏文章。从三农问题到金融监管,这群高产的年轻学者关心的领域极其广泛。

  每个月,“博士咖啡”的成员们都要抽出一点时间组织一到两次的聚会。几年来,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会经常为了某一个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赵晓说,大家在一块讨论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实现知识互补,由此激发出很多看问题的新视角。

  这些精力旺盛的学者几乎都身兼数职,但无论多忙,他们都不甘于放弃在公众面前发言的机会。赵晓记得,“博士咖啡”专栏刚开了没几期,巴曙松因工作关系去了香港,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为了能按时交稿,他放弃了一切休闲挑灯夜战。赵晓说,如果大家没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很难继续做下去。

  今年春天,“博士咖啡”又衍生出了一个“新生儿”——公共政策研究会,挂靠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旗下。每隔两周,他们会在《南方周末》上推出一个研究报告。

  “在公共政策领域,政府受到的限制是非常少的。”作为研究会负责人的钟伟说,他们是以一向平实的态度,站在公众的立场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博士”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一个民间的思想库,传播给更多的人。

  2002年,“博士咖啡”获得《新周刊》评选的“飘一代代言人”。授奖评语这样评价他们:嘴对着百姓的耳朵,脚站在百姓的中间。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咨讯尽在华夏近视网
新浪彩信 幽雅个信 大奖新浪iGame免费抽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