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陈曦) 人们认可超前消费吗?信贷消费时代真的到来了吗?日前,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首次对中国信贷消费进行调查,第一期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的居民对信贷消费概念的认知度总体上不太理想。
而在上述7个城市中,北京市民对信贷消费的认知度居然最低。这次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联合调查,采用了随机拦截方式对2100位18岁以上有固定收入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住房、教育、汽车和医疗是人们认为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对象,其选择比例分别为74.8%、10%、9.2%、2.5%。教育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其费用的上涨促使它们日益成为合适的信贷消费对象,特别是对中低收入者。有32.4%的被访者表示需要10001至50000元的贷款,31.8%的被访者贷款需求在10000元以下,另有18.4%和17.3%的被访者的需求分别在50001至10万元之间和10万元以上。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其对信贷额度的潜在需求也越大,但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者,由于拥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能力而对信用消费的需求呈明显下降趋势。
调查显示,在过去的6个月中有超过17%的被访者(或其家庭)进行了信贷消费,其平均额度近2.9万元。北京居民之所以对信贷消费的认知度最低,主要表现在北京人仅对常见的6种信贷消费方式中的信用卡消费和在金融机构取得抵押贷款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对从金融机构取得非抵押贷款、有抵押的分期付款、没有抵押的分期付款以及民间借贷表现冷淡。但认知度低却并未对北京人信用消费的行为形成阻碍。在过去的6个月中,北京人进行过信贷消费的人群比例在7城市中位居第二,达到21.7%。专家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一些消费因素致使北京人最终选择了信贷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