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价格是一个常谈不衰的话题,隔三差五的就会见诸报端。最近有的媒体讨论3.5万元的轿车,有的“正规”厂家认为这样的价格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有的集团领导调侃“3.5万元买轿车,必须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这倒让人想起中国有一句歇后语:“三钱银子买头驴---自夸骑得”。四万元的车价对想买车的人来说颇有吸引力,但在目前市场中,价格不是决定购买的唯一因素。因此,四万元的车当不了市场主角。
-市场难觅四万元轿车
四万元左右的轿车确实有
4万元左右的轿车,在国家有关部门编制的汽车产品目录上,有贵航集团的云雀、秦川集团的北方、吉利公司的吉利。吉利没有技术引进费用,固定资产投资也比较少,企业性质和机制同国企、合资企业都不同,所以它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同等规格的汽车。长安奥拓系列中,有的品种已经降到5万元以下,老夏利也有5万元以下的型号。这些产品都经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有的产品还进行了碰撞试验(但是有的型号达不到北京市的排放控制标准,所以不能在北京销售)。这说明,根据目前市场供应的情况,4万元左右的轿车只能是微型轿车。
即将上市的车都高于四万元
有的公司准备在中国生产经济型轿车,其中一些车型瞄准10万元的价位,如欧宝、丰田VITZ、大众的波罗等,有的微型轿车在6万元以上,如昌河飞机公司的北斗星、长安公司的羚羊等。已经投产的轿车中,价位在6至10万元的轿车有1.3升夏利、长安铃木奥拓、吉利、悦达、英格尔等。
中档车不可能降到四万元
现有中档车最低价格在11万多元,厂家连10万元的线都不想碰,异口同声“没有降价空间了”。前几年,桑塔纳铆足了劲儿嚷出过8万元,后来换了一个说法是“出厂价”。实在不行了,现在的中档车最多也就降到8万元左右,再低厂家就收摊了。
至于新一代中档车如帕萨特、跑乐之类,将在20至30万元之间,大众声明“国际品质、国际价格”,没有跳水的意思。
进口车没有四万元的车型
进口轿车根本不可能有4万元的车型,这主要是进口成本、进口关税比较高。根据笔者手头资料,发达国家价格最便宜的轿车6300美元(西亚特公司的玛贝拉),排量1.0升。韩国车比较便宜,起亚Pride(排量1.3升)的到岸价为6万元。如果进到中国来,价格至少增加1.5倍。
-四万元的车为何有价无市
厂家和消费者想法不同
厂家和用户具有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从用户角度说,车是越大越便宜越好,期望值很高,10万元给一辆奔驰600,他也不会嫌便宜,因此现有的4万元左右的轿车总让人觉得不够档次,或者尺寸太小,不是心目中的那辆靓车。
厂家心里则认为成本越低、售价越高越好,虽然不敢把微型车卖出豪华轿车的价格,但是总不能无钱可赚,也不能利润太薄。
微型轿车取代不了微面
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77%,应该说速度不低了。这个增长速度主要是靠微型客车和轻型客车带动的,特别是微型客车,增幅高达56.5%。微型客车市场在90年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大中城市的出租和私人购买。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城市开始“灭”微面,微型客车的增长势头受到遏制,由于环保标准的加严,微型客车1999年在北京市场全军覆没。随后,微型车生产企业开始战略转变,把市场主体转向中小城市、大城市边缘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拿出了能满足欧洲2号排放控制标准的车型,价格也有所降低。微型车的战略转变是成功的,2000年上半年取得了高速增长。
微型客车的平均价位在4万元左右,最低的只有2.5万元,有的微型车企业甚至在广告中声称这种车是“下岗职工的好帮手”。微型客车的优势不仅在于价位低,还在于多用途,不仅可以满足一家老小乘坐,同时还可以装很多东西,这是微型轿车所无法替代的。这就是为什么微型客车在北京禁止销售之后,微型轿车并没有能完全填补微型客车的市场。
十万元以下的轿车最有市场
目前微型客车的市场主要在中小城市、大城市边远地区、条件较好的农村,同这些地区的居民购买力也是相适应的。
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相当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9年上海人均GDP为2.76万元,居全国省市区第一,人均GDP最少的是贵州,只有0.25万元,上海为贵州的10倍。当然这只是地区间的差距,实际人群间的差距还要大得多。就全国而言,收入水平尚跨在低收入(800美元以下)和中低收入国家(800?3000美元)之间,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收入水平已经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3000?10000美元)的下线。这是任何厂家、商家都必须面对的实际。
一些调查表明,即使在大中城市,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其购车的意愿也不尽相同。如意向购买5万元以下轿车的占36%(有的调查高达47%),5?10万元轿车的占41%(有的调查为36.5%)。应该说,10万元以下的轿车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现在需要的是合适的产品、更多的品种。
-便宜不是最有吸引力的
扎堆儿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的时代,中国人的收入都相差无几,因此要买什么都买什么。但是到了90年代,中国人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排浪式消费的现象就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前,国企职工收入处于社会的中层和中上层,因此是整个社会消费力的最大群体,所谓排浪式消费,实际就是这群人的消费方式,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差不多。改革开放以来,国企职工在社会收入分层中地位衰落,已经成为低收入阶层的代名词,由于人数众多,造成整个社会收入呈宝塔形,作为原来就业人口和消费群中最大的一部分,国企职工队伍成为“玲珑宝塔”第二层(第一层是多数农民),收入越高的阶层人数越少。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其经济和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中产阶级”,汽车消费的主体也是中产阶级,中国的中产阶级还非常弱小,不足以支撑消费的主流。
价格不是决定因素
经济学家认为,商品是一种特性组合,因此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实际是在购买与产品相关的一组特性。作为汽车,在购买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1、汽车的类别。同用途有关,如运货、乘坐、特殊用途等,作为家庭用车,应该在考虑其乘坐性能的同时注意其载货性能,但是如果仅作为代步工具,则只考虑乘坐性就可以了。
2、经济性。经济性包括购买经济性和使用经济性。购买经济性当然是价格,但是为了明确到底经济不经济,这里应该使用性能价格比这个方法,即在功能和配置相同的条件下来考虑价格,或者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考虑功能和配置。使用经济性是指使用费用的高低,包括燃料消耗、维修费用(质量好的车或者配件便宜的车相对维修费用要低)。有的车价格很便宜,配件价格也不贵,但是由于油耗很高,使许多人望而生畏。
3、使用性。包括安全性、动力性、操纵性、舒适性。
4、款式。如一厢式、两厢式、三厢式等,如果范围大一些还有文化因素,是端庄稳重还是明快活泼,是古典还是前卫,是西方风格还是东方风格。
5、品牌。一般的规律是,对低价格汽车首先考虑的是价格,中价格的汽车首先考虑的是性能,高价格汽车首先考虑的是品牌。品牌本身是有含金量的,这要计算到价格中去。
6、售后服务。
7、法规要求(如是否达到环保标准)。
8、付款方式(是现金还是分期付款)。
这8个方面还不是全部的因素,但是已经说明买车是多么复杂,这是因为汽车产品非常复杂,其特性的组合结构也非常复杂,因此我们不能把汽车看简单了。(文/贾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