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9月27日 08:1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陆昊:创业板是个历史性机遇 尽管国内创业板的规则尚在猜测与期盼之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关村火热的创业板行动。实际上,中关村早已有步骤地进行了他们的创业板上市的筹划,中关村管委会在最新的一份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计划书中,即已明确提出,要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在创业板开市时有5家左右企业上市,并到2002年6月力争使上市企业达到20家,初步形成中关村板块;“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上市协调小组”日前也宣告正式成立,园区内561家企业及50家留学归国创业企业、21家券商及多家中介机构云集中关村创业板上市交流会,以及此前北京企业改制工作会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研讨会等一系列的行动表明,在这个中国第一智力密集区,创业板上市的预赛大幕已经开启。 创业板对中关村的“历史性的机遇”可以理解为,知识经济的发端期,知本与资本的一次历史性的碰撞,可能从资本的角度为中关村一系列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更为重要的起点。 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中国的硅谷,就必须像硅谷那样营造一个“创业企业栖息地”的氛围。 中关村已经到了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转折的关头。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陆昊在谈到创业板的创设对于中关村的建设所具有的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时,有一句概括是——“创业板是中关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从历史的意义上来说,中关村是我国探索市场经济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最早地将高科技成果进行了市场化产业化转换的试点工作。从第一位下海者开始,中关村为自己寻找的座标就是:在中国探索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技术扩散”的模式,建成“中国硅谷”。 20年过去了,中关村虽然催生了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带动了大批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全国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的建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但是,从整体上说,中关村离建成“中国硅谷”的理想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有数据表明,1998年底中关村有高新技术企业4000多家,产值仅为400多亿元人民币,而美国硅谷也是4000多家企业,但产值却是4000多亿美元。而从技术人才的角度说,美国硅谷有30万人左右,台湾新竹仅有8万人,中关村有约50万人,然而中关村的技术创新能力却远远不能与硅谷等地相比。 著名的IT业评论家、数字论坛的刘韧是这样描述中关村的这种尴尬境地的:“中国人将中关村当作中国高科技的圣地朝圣,美国人将中关村当作美国高科技产品的集散地运用,中关村以外的人想向中关村学习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中关村的人能向外人介绍的只有做贸易的经验,中关村的确让国人用上了最先进的计算机产品,使中国与世界同步,但这些技术中几乎没有一项重要技术“Made in China”。他说,中关村前15年的成功基本上是企业家的成功,而非科学家的成功,现在中关村的企业靠贸易已经走到了“增长的极限”,近10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没有技术创新下的经济增长,速度随之下降,中关村从最初年增长50%降到现在年增长率仅为30%,呈递减趋势,已经到了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转折的关头,亟需进行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位研究中关村问题的专家同时也指出,“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关村经济的主体部分,是集成型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我们无法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中关村企业以贸、工为主的经营内容和只占技工贸总收入不足14%的技术收入判断,中关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提供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集成型产品或集成型服务。”他认为,创新型产业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必须超过集成型产业,这就要求中关村在未来10年的发展中必须将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考虑。而创新的基础就是持续的技术投入。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篇题为《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的演讲中大声疾呼:光有技术人才是不够的,必须要使这些高智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在高技术创业活动中有效地发挥。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中国的硅谷,就必须象硅谷那样营造一个“创业企业栖息地”的氛围。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良好的法治环境及通畅的融资渠道。 中关村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些迹象也表明,中关村必须着力解决一些制约中关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特别是要注重克服制约中关村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机制性、体制性的因素。 历史的机遇正处在这样的历史变革期。中关村前20年的成功在于它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对接,而新的发展形势和内在规律要求,仅仅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考虑怎样在资本市场这个更大的领域内完成科技、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完成知识经济下知本与资本的连接,从而完成一系列内在的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与转折的问题。处在中关村这样一个转折期诞生的创业板,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创业板的设立,不仅能提供高科技企业包括中小创业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个退出的机制,从而完成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对于转轨中的相当多的中关村企业来说,改制上市过程中对企业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将为强化企业管理,使企业走向规范的公司制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创业板企业所具有期权设置权,也为高科技企业留住人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果从中关村所代表的整个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实践进程看,现在,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正在从初创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创业板对中关村的“历史性的机遇”可以理解为,知识经济的发端期,知本与资本的一次历史性的碰撞,可能从资本的角度为中关村一系列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个更高的、更为重要的起点。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创业板对于中关村经济的作用的话,也许可以说,中关村这架经济马车在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中,已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初步完成了转向、滑行、试运转,在需要加速、起飞并实现赶超的时刻,创业板作为一个加速器和助推器适逢其时地出现了。(本报记者/于云江孙永丽姚志刚/文王春毅/摄)
|
![]()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