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观点分析 > 宏观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物价止跌回升 通货紧缩压力依然较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9月13日 13:17 中国经济时报

  ———对当前通货紧缩状况及其走势的分析判断

  现状:当前通货紧缩出现了逐步缓解的趋势

  尽管当前对反映通货紧缩状况的指标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认为用市场物价变动率、货币供应量以及经济增长率三大指标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意见基本一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三大指标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新变化,表明当前通货紧缩确实出现了逐步缓解的趋势。

  1、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已开始回升。

  作为市场价格变动的先行指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及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束了长达几十个月的下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逐步开始回升。今年以来上升幅度进一步扩大,其中一季度上涨3.5%,二季度上涨6.0%。自1997年6月开始持续下降达31个月之久的工业品出厂价格,今年以来开始止跌趋升,其走势也呈现出明显的“U”字型。

  作为工业品成本重要构成的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自1998年10月降至谷底后,降幅逐渐缩小,1999年10月开始止跌回升,今年一季度上涨3.2%,二季度上涨5.2%。

  2、商品零售价格降幅收窄,居民消费价格止跌趋升。

  持续下降达22个月之久的居民消费价格,今年2月份首次出现上涨,上半年累计上涨0.1%。自1997年10月以来连续下降达34个月之久的商品零售价格,尽管总体上仍未摆脱下降的阴影,但降幅已明显缩小,从最低点1999年4月下降3.5%逐渐缩小到今年7月下降1.2%,缩小了2.3个百分点。从主要商品价格季节调整后情况看,大部分商品价格呈现明显上涨和降幅缩小之势。

  3、货币供应量增长有所加快。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表现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有所加快,银行贷款增加,货币流动性增强。6月末,流通中现金M0比上年同月增长19.5%,狭义货币M1增长23.7%,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7.6和8.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扭转了1997年以来低缓增长的局面,增长46.6%。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6月末M1/M2的比率达37.9%,分别比1997-1999年同期提高0.4、2.2和3个百分点。

  4、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升。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8.3%,基本摆脱了自1992年以来持续减速运行的不利局面,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转机。与此同时,工业生产出现了增长加速、运行质量提高和库存增幅缩小的好趋势。通货紧缩出现缓解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1)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起了重大作用。(2)以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为主的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方面,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质量低劣、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淘汰了一批大企业的落后工艺设备,限制了一些严重过剩的长线产品生产,如纺织、煤炭、钢铁、制糖等,使一些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产品价格有所回升。农业生产方面,调减了粮食、棉花等一些供求过剩产品的种植面积,适当增加了蔬菜、油料等市场需求较好产品的生产。(3)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走势:通货紧缩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

  但同时也应看到,引起通货紧缩缓解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性、外在性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基础还不稳固。以居民消费价格为例,上半年同比上涨0.1%,但主要是受鲜菜价格因灾上涨和居住、服务项目提价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工业品和农副产品价格下降的状况依然没有大的改观。如果剔除鲜菜、居住、服务三因素价格上涨的影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实际下降3.5%。

  从影响通货紧缩变动趋势的内在性、长期性因素看,通货紧缩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

  1、需求不足的压力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尚需较长时间。居民的消费需求,主要决定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未来的支出预期。近两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刺激居民消费,但消费却没有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两年增长6.8%。影响居民消费增长趋缓的原因有短期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具有长期性:其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但两项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将带来失业人数的增加,由此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局面近期也很难有较大改观。由于农产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滞留在农村,加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短期内增加农民收入还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其二,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正在进行中,而且需要较长时间去逐步完善。从短期看,这些措施的相继出台,将使居民的未来预期支出提高,预防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受到影响。其三,居民消费热点由过去的千元级家用电器转向万元级甚至更高层次的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对多数普通居民家庭而言,尚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过程,由此也将影响短期内居民消费的提高。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扭转。从增量上分析,近两年我国投资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1999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2.8%,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长5.2%的水平。今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仅分别增长7%和8.6%,虽比上年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12.1%的水平。

  社会投资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缺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涉及到金融体制的改革问题,带有长期性。此外,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如进一步放宽非国有经济投资领域、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中小企业进行财税扶持等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外贸易保持较大顺差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传统的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主导的一些政策措施效应将逐步减弱,进出口将大体趋于平衡。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明显改观,相反随着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对进口的需求将呈大幅度增加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一些产品包括一些初级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如我国目前粳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40%,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46%,小麦价格高60%,大豆价格高84%,随着“入世”的临近,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态势。

  2、供给相对过剩的压力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从工业看,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足60%。近几年,由于国内需求不振、亚洲金融危机肆虐,加之企业淘汰破产机制不健全,企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现象依然相当严重;从农业看,经过20年的改革和调整,我国的粮食年产量已经达到5亿吨,农民自家储备充足,国家粮食储备仓容严重不足,政府敞开收购面临较大困难。棉花、油料、肉类、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也出现了产量增加、价格下降的局面,农民增产不增收。

  判断供给过剩的矛盾还要持续多长时间,关键要看我国实际经济产出和潜在经济产出在未来几年的缺口情况,只有当两者大体相同时,供求失衡的状况才能得以解决。决定潜在GDP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形成。我们认为,在未来2-3年内,我国实际经济产出将继续低于其潜在产出,这是因为,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在未来几年内失业人数将继续增加,实际从业人员数将小于可用劳动力。同时,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关闭“五小”企业和淘汰过时生产能力的举措将继续进行,使未来几年固定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将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再者,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逐年有所下降,这种下降趋势估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份报告用H-P滤波方法(Hodrick-Prescottfilter)和生产函数方法对我国未来几年的潜在GD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报告认为,在未来三年内(到2003年),考虑到投资、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有所放慢,中国实际GDP增长可能继续略小于潜在GDP的增长。换言之,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依然存在。

  3、货币供给传导机制不畅的压力

  通货紧缩或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货币供给量增长放慢带来通货紧缩压力。自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逐年回落,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不畅。货币供应扩张主要通过利率、汇率和信贷等途径。从利率看,利率下调将带动投资增长,从而使产出增长。但实际上,尽管我国利率一降再降,但投资却没有相应扩张。从汇率看,根据汇率的利率决定理论,一国的利率相对他国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本币贬值,出口扩张,进口下降,净出口增加,最终使产出增加。但实际上,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浮动的范围非常小,在上下0.3%之内(实际浮动幅度还要更小一些,1997-1999年为3‰),执行的基本上还是固定汇率政策,利率的下调无法使汇率下降,从而刺激出口增长;从信贷看,一般而言,扩大公开市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将使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增强,从而带动投资扩张,产出增加。但由于商业银行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消极规避风险的现象,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解决货币供给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需要加快包括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完成。

  对策:着力于当前,着眼于长远

  上述分析表明,反通货紧缩仍将是下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具体而言:

  1、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缓解当前通货紧缩压力的主要手段,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的内在责任约束机制明显有所增强,贷款的盲目性大大减少,这是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但由于银行对改革、市场环境等的深刻变革还有一个适应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惜贷”问题,相应地影响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情况看(以GDP增长率为1):1994-1996年平均为2.7:1左右,1997-1999年平均降为2:1左右,如果结合考虑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这一因素,货币供应的收缩态势则更为明显。从下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条件看,仍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还要坚持2-3年,要吸取日本半途而废的教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国债资

  金用途的追踪检查,大力提高使用效果,这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必须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货币资金是社会流通资金的主体,截止1999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9万亿元。从目前情况看,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不放松对贷款质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的盈利意识,促使商业银行去捕捉、开拓各种可能的贷款机会。贷款风险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制度都存在,如果消极规避风险,将影响微观主体创新的动力和整体经济的活力。二是增加中小银行的放款能力,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新增存款呈现出加速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的趋势,占全部新增存款的80%以上,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的发挥。建议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以提高其社会信誉,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2、在继续压缩一般过剩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促进供给创新。从供给方面看,低水平、一般性产品的大量过剩,是影响通货紧缩态势形成和加剧的重要因素,必须多管齐下,通过经济、法律的手段大力加以压缩,逐步改变市场上一些产品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国有企业要加快战略性调整步伐,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其余企业主要通过市场法则,淘汰重组。要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强制关闭一批生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当前,还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业已关闭的小造纸厂、小糖厂、小纺织厂等低水平生产能力,在经济有所升温时重又“死灰复燃”。国外经验表明,实行供给创新是走出通货紧缩阴影的重要途径,经济的振兴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为生产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了鼓励、支持企业提升现有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应选择少数几个对我国长远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性领域,实行集中攻关,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技术水平,为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做准备。

  3、大力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在我国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所占权重高达45%左右,近年来我国通货紧缩趋向的出现和日渐突出,与主要农副产品供求严重失衡、价格持续走低有着直接的关联。与上年相比,1997年我国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4.5%,1998年下降8%,1999年下降12.2%,三年累计下降24.7%,其中粮食下降26%,经济作物下降27.1%,禽畜产品下降22.8%。根本解决农产品供需矛盾,单纯地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不行的,难于达到预期效果,往往容易出现旧的供求矛盾有所缓解,又产生新的不平衡,如目前各地出现的普遍调减粮食、棉花、糖料等的种植面积,集中增加油料、蔬菜、烤烟的种植面积的现象就值得注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不仅造成和加剧农产品供求矛盾,而且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进而波及工业品的销售不畅。当前要把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紧抓好,小城镇建设要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要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支出与城镇居民相比,除食品支出略高外(为42.9%),其余各项支出均明显偏低:衣着支出仅为1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0.8%,医疗保健支出为28.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29.7%。粗略测算,每转移1000万农村居民为城镇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最终大约可以增加220万台彩色电视机、200万台电冰箱、200万台洗衣机和110万台照相机等耐用品的消费量,进一步延长经济增长的链条。

  4、增强改革的紧迫感,逐步建立起有效防范和化解通货紧缩的体制基础。通货紧缩趋势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亚洲金融危机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外,与国内市场供求环境、各经济主体行为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密切相关,带有较深的体制根源,这就决定了解决通货紧缩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前,一要抓紧编织好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通过扩大征缴面、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长期国债等多种途径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缓解各项改革措施所产生的紧缩效应,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为各项改革的推进铺平道路。二是面对即将入关后面临的国际化激烈竞争和挑战,要按照世界通用的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投融资等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化,当前迫切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企关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要打破行业垄断,扩大非国有经济准入领域,在国内优先形成金融、保险、通信等领域多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面对竞争,只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因素(包括区域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价格水平的冲击。(国家统计局综合课题组)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国家统计局:我国通货紧缩趋势开始缓解 (2000/09/01 14:17)
何时走出通货紧缩? (2000/07/11 11:25)
宏观经济评论:静观通货紧缩 (2000/06/23 13:53)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星光无限俱乐部
新浪网推出奥运短信息手机点播服务
《音像世界》杂志第8期
十一旅游征友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财经频道意见箱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