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看中其前端数据延展性 12月1日在第一财经“2019金融科技峰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全国社保基金在A轮中投资蚂蚁金服78亿,今天已经估值500多亿,翻了6倍多。之所以投资蚂蚁金服是看到了其前端数据的延展性。王忠民表示,今天看BAT(百度、腾讯、阿里),如果是第一步在数字化的场景当中找到了非金融的场景,事后的逻辑是谁能够把第一场景的东西最早和最长久用在金融当中去。只要你迁移场景到金融当中越深越厚越多越普及,越能够及早占领数字化的金融场景的时候,你的第一数据就开始发生了迁移的作用。他表示,社保基金投资了蚂蚁金服5%,是看到了它的前端数据延展发挥的作用。(第一财经记者 张煜昊)[详情]

第一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4:24
王忠民:2B发展不起来因为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
王忠民:2B发展不起来因为B端供给效率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表示,为什么在中国,2C市场如此的成功,而2B市场却发展速度不快呢?因为在真实的物理世界,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忠民: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 不仅全球深耕出了万亿级市值美元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持续的20年之间,边际利润率持续增长,才让它的估值可以在20年之间即使短期有波动,长期以每个年度都有高利润率的回报而持续成长,没有衰减。 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和工业化时代都不见的场景。更有趣的是,中国人承接了2C的三大场景,居然成就了我们的BAT。 有趣的是,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看中国的B端,为什么是中国的三大2C场景如此快速成长、风靡,是因为原来这样一个物理世界的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由于能够替代掉,我的效率就会提高,支付在美国,技术问题早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在支付市场当中没有那么高强度的替代率,是因为原来那个卡的支付(信用卡)和数字支付之间差别的数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从一个现金支付,人人兜里都拿一个好看的钱包,突然只用拿手机的时候,这之间的效率差别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当然更多的是原来的支付都被大的金融机构掌握了,即使我在支付进步当中的东西也不是让消费者分享了,而是让机构拥有了。 所以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大银行,你是可以用新的技术,但是你不会给你终端客户进行大量的分享,新的技术当中,我不仅比你效率高,因为数字化,比你风险低,因为可以识别,比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因为可以在成本断口用数字化运营这些事情,关键是我可以让对方拥有。 当你对方拥有,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但是B端的落差越大,新C端供给的替代率就会传染,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深耕场景当中的2C端场景,如果技术不是我的,商业逻辑不是我的,就像电商、搜索和社交一样,都不是我们的,但是我用在只适合于中国人的巨幅的B端替代效率和C端的强烈的适用度,就可以成为中国头部的C端公司成长,这就是今天2C逻辑的中国故事,是这个场景深耕当中有效的东西。[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2:03
王忠民:亚马逊败走中国因为不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王忠民:亚马逊败走中国因为不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表示,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这也就是BAT的这三家。 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C端是最具追求新潮的。亚马逊在中国做电商即使起步早,现在已经全部退出了。所以说第一场景的数字化运用,这个场景要深耕,要用当地人,你要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更要符合当地人用2C端场景当中的经济逻辑。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忠民: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 有趣的是,不仅全球深耕出了万亿级市值美元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持续的20年之间,边际利润率持续增长,才让它的估值可以在20年之间即使短期有波动,长期以每个年度都有高利润率的回报而持续成长,没有衰减。 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和工业化时代都不见的场景。更有趣的是,中国人承接了2C的三大场景,居然成就了我们的BAT。 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在数字化这个逻辑当中,既然我们40年走了一个全球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补课过程,我们已经获得了快速的成长,我们在数字化当中,借助这三大场景怎么就发展起来了? 今天这三大场景当中两家估值已经在4、5千亿美元的角度,有一家稍微低一点。但是我们会看到为什么这样一种场景空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是在其他的国家,而是在中国。 我们发现不仅有需求端的影响,更有供给端的影响。如果从需求端来说,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C端是最具追求新潮的。 如果我们玩游戏,手游当中可以积分,可以装设备,你在这当中的定位可以是全球手游当中的高手。 如果11月11号不去剁手,你就不是中国线上的消费者,你都不好意思。我们还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即使把国外头部的龙头企业放到中国做同样的数字化场景做不好,只有中国人能做好。 亚马逊也是做电商的,阿里、京东也都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在中国做电商即使起步早,现在已经全部退出了,留下了AWS这朵云在中国漂流,而它的电商全部走了。 所以说第一场景的数字化运用,这个场景要深耕,要在当地人,你要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更要符合当地人用2C端场景当中的经济逻辑。 有趣的是,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看中国的B端,为什么是中国的三大2C场景如此快速成长、风靡,是因为原来这样一个物理世界的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由于能够替代掉,我的效率就会提高,支付在美国,技术问题早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在支付市场当中没有那么高强度的替代率,是因为原来那个卡的支付(信用卡)和数字支付之间差别的数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从一个现金支付,人人兜里都拿一个好看的钱包,突然只用拿手机的时候,这之间的效率差别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当然更多的是原来的支付都被大的金融机构掌握了,即使我在支付进步当中的东西也不是让消费者分享了,而是让机构拥有了。 所以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大银行,你是可以用新的技术,但是你不会给你终端客户进行大量的分享,新的技术当中,我不仅比你效率高,因为数字化,比你风险低,因为可以识别,比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因为可以在成本断口用数字化运营这些事情,关键是我可以让对方拥有。 当你对方拥有,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但是B端的落差越大,新C端供给的替代率就会传染,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深耕场景当中的2C端场景,如果技术不是我的,商业逻辑不是我的,就像电商、搜索和社交一样,都不是我们的,但是我用在只适合于中国人的巨幅的B端替代效率和C端的强烈的适用度,就可以成为中国头部的C端公司成长,这就是今天2C逻辑的中国故事,是这个场景深耕当中有效的东西。[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1:57
屠光绍: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加”字的新特征
屠光绍: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加”字的新特征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 屠光绍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出席并发表演讲。 屠光绍表示,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字上。第一个是风险的隐蔽性加深,第二个是风险的突发性会加大,第三个是风险的传递性会加快,第四个是风险监管的任务会加重。 以下为发言实录: 屠光绍:我大概对金融科技的评价有三个不同的角度: 第一个,我讲过,可能有的嘉宾已经看过了,我说了三个维度,金融科技对金融创新的三个维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这完全是从正面讲它的积极作用,这个比朱民深刻的分析浅得多,但是至少表明了我的一个态度,我观察的态度,那就是它能够改变金融,而且为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非常多积极的影响。 第二个,是个中性的,前两天我讲过,科技对金融影响的三个态势,我从金融机构存在的形态,就是机构它存在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第二个,是金融行业的业态,就是它的商业模式,它的业态会是什么样。第三个,就是从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生态,其实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大家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但是我觉得只有把这三个态势放在一起,才能完整把握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金融科技它所发生的作用。 所以我讲了三个维度,也讲了三个态势,这三个态势完全是客观的观察、分析,没有好坏,就是它必然会带来的。 我想把科技,特别是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或者是潜在的三种风险状况(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个,我想说的就是新的风险来源,它可能会带新的风险来源。我们知道,金融就是一个风险行业,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跟过去相比,我们过去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整个金融业的风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描绘过,市场的风险,甚至包括汇率的风险,利率的风险,配置的风险,就是错配的风险等等,可以分成很多。但是,科技进入了金融行业以后,特别是金融科技发展以后,我觉得它可能又会带来一种新的风险,这就是科技它本身自身特点,它赋予了金融业新的风险来源。 第二个,信息本身,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巨大的信息,但是这里面信息本身会有真有假,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我们知道,信息的真假,还有信息的准确,这个本身也会带来信息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就是靠信息驱动的,所以我们才一直强调信息披露、信息的准确,我想这是金融市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科技引进到金融市场里面,可能会有大量的信息,所以信息的虚假,信息的准确,这可能也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所以也可能会引发风险,这是我想风险来源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数据的风险,包括个人隐私的保护,这个不光涉及到金融市场,跟金融市场有关,为什么有关?因为我们知道,前面说了,包括现在新的一些交易方式,比如说量化交易,量化交易本身需要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它要建模型,量化交易的模型,量化交易的模型建立在哪里呢?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所以当然还有更广泛的影响,那就是个人隐私的保护,所以我想这个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第四个方面就是合规的风险,科技运用到金融行业,怎么样有一套合规,当然这是我们金融监管部门要考虑的,当然确实也存在着合规的风险,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恰恰就是拿科技,用科技的办法实际上下面藏着很多甚至是违法犯罪,所以合规的风险,合法的风险,这个方面我们觉得是需要(谨慎),因为由于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当中会带来这个风险,这个三个风险来源,我们要关注。 第二个,我想说一下由于科技在金融行业的运用而出现的新的风险特征,刚才燕青最开始说了,它改变我们的金融,朱民讲得非常深刻了。但是,它会带来很多好的东西,也会带来风险,而且不光带来新的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过去的风险,因为有了科技的运用,可能风险的特征变了,金融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但是金融风险的特征如果变化了,我们就要及时发现,要观察,要捕捉,最后才能有很好的应对。 新的风险特征,我觉得主要是在四个“加”字上,第一个就是风险的隐蔽性加深,就是风险的隐蔽性更深了,因为我们大家知道,风险会隐藏,但是由于有了科技,科技改变了很多金融的业态,使得我们的产品结构,包括整个经营的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这样就可能会使得它的隐蔽性进一步加深。刚才朱民也谈到了,比如像物理和信息空间,等等,这个我觉得就会使得风险的隐蔽性会加深,这是第一个风险特征。 第二个“加”,就是风险的突发性会加大,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发生,我们在座很多都有经验,我自己过去在监管部门,在地方都待过,所以我们也知道,风险一定有它发生的规律,但是由于有了科技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的突发性会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它有隐蔽性,所以它的风险会突发,它可能在某一个环节,可能在某一种品种,也可能在某一个机构,但是它的突发性可能会加大,这是它的风险特征,它的突发性会加大。 第三个“加”,就是风险的传递性会加快。风险传递加快会带来什么情况呢,比如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因为科技运用,比如说程序化交易,各种交易的方式,它会使得传递非常快,甚至会引起市场的共振,会加大加剧市场的波动,所以这个传递路径都会加快。 第四个“加”,我觉得是风险监管的任务会加重。所以我们现在的监管部门对于科技的运用应该有非常正确的把握和权衡,我也在说不能因为你监管不到,所以你限制或者制约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在金融行业里面的运用,因为这会丧失良机,也会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受到影响。但是反过来它又必须适应金融科技运用之后带来的风险和风险特征,所以自身要有变革,自身要有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来讲,确实风险监管这个方面的任务会加重。当然不光是金融监管部门,其实对我们每个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来讲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加强内控和风控的,这个任务可能就更重了。[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1:40
杨凯生:对于助贷、联合贷款业务要抓紧建章立制
杨凯生:对于助贷、联合贷款业务要抓紧建章立制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要想做好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相结合的新业务模式,需要注意四个要点。 1、是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明确。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凯生:今天我就大家近期议论比较多、比较关注的话题即“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话题谈几点想法。我认为它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新的业态,也正因为它新,所以现在在联合贷款、助贷等业务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 首先,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搞清楚,银行现在除了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之为是助贷或联合贷款模式,我们一想到助贷、联合贷款,往往就想到银行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和一些头部公司的合作,这当然是,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称之为联合贷款、助贷模式。 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当前助贷、联合贷款业务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例如在数据的采集、提供、交易等方面目前问题就不少,究竟什么机构、什么人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采集数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提供第三方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有偿地提供给他人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只能无偿地提供等等。我觉得都应该给予清晰地明确,在这些涉及到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中,紧紧依靠人们自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都应该尽量体现在规章制度中,制度不应该语言不详,更不应该制度规定是明确的,甚至是严格的,但在实践中又是可以根据形势的不同,允许从业者自己去考量、揣度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允许监管者拥有过度地自由裁量权,去认定哪些事情需要处罚,哪些事情可以放松尺度。这不仅仅不利于任何新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有部分银行由于自身人员或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对合作方引流导入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算法模型,于是就完全依赖和听信合作方的各种说法,本来说是参考,实际上变成了决策的结论,这样的做法风险很大,且不说由于合作方没有投入资金,或是仅仅投入了很少比例的资金,双方可能要承担的最终损失是完全不对称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可以公司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是有限的,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也是需要验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放松了风险控制,实际上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助贷或者联合贷款了,而成了完全放弃管理权的全委托贷款了。那样的话,对方一是要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二是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才行,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助贷业务、联合贷款业务不是同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件事)。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而依据这些历史过程还比较短暂,并没有经过多少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或较长的客户行为周期的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和业务之外,我觉得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秒贷。 例如对一些需要基于对借款人综合授信决策才能决定发放的贷款,对一些项目贷款,以及借款周期长、金额大的贷款完全依靠机器,在瞬间做出决定,显然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我们经常想要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银行业的提高效率仅仅定义为缩短、精简默写交易的处理流程,减少处理某些业务所需要时间的话,我认为需要思考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云计算、乃至区块链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不是仅仅是唯一的即“所谓提高效率”。它究竟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在数据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资源的条件下,在数据、信息已经可以给它的拥有者、使用者带来利益的情况下,我想数据的审计、模型的审计无疑是需要的。[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1:34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堪称"一地鸡毛" 要认真汲取教训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堪称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发展有很好的模式和潜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却金融的本质,不能忘却防风险、守底线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地汲取前几年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方面的教训。现在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但面对这一地鸡毛,人人都是一脸无辜,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凯生:今天我就大家近期议论比较多、比较关注的话题即“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话题谈几点想法。我认为它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新的业态,也正因为它新,所以现在在联合贷款、助贷等业务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 首先,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搞清楚,银行现在除了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之为是助贷或联合贷款模式,我们一想到助贷、联合贷款,往往就想到银行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和一些头部公司的合作,这当然是,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称之为联合贷款、助贷模式。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多的就是一些科技公司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消费者大数据,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算法、一些模型等技术,威胁银行进行客户导流,或提供风控的技术,而银行对相关客户进一步提供融资、提供信贷支持。 如果有的科技公司在此之前已经获得有关金融牌照的话,它也有可能在银行向客户提供信贷融资的时候也参与一部分、提供一部分资金。 在这种业务模式中,风控的责任究竟如何落实,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大家(特别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和重视。我首先想讲的一点是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科技助贷模式、数据助贷模式,也许他们的重要性比上面所说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关注。 如今,数据技术发达了,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数据平台已经有可能把这么多上下游企业和它自身交易往来的情况及时提供给银行了,银行也就从以往需要关注那么多各种规模、各种规模的企业各自综合授信的情况,变成了更多关注他们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和资金往来。 原来要关注那么大的面、那么多各种类型、各种规模企业各自综合授信的情况,实际上银行的管理半径是难以触达的,而现在情况并不一样,它通过和大型企业数据平台的合作转向了更多关注这么多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往来情况、资金往来情况。 实际上我觉得银行和这家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的客户引流层面上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银行传统的信贷理念和审批机制的变化,这对以往银行在传统所谓的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中,往往遇到的做假的流弊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方,风控的责任是清晰的、落实的,核心企业、集团企业所提供的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信息,所引流导入的客户只是银行信贷决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银行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根据自身的信贷政策和风险偏好,做出自己最终的信贷决策。 所谓的助贷,联合贷款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我觉得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无论名称怎么变,模式怎么改,做金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金融的本质,不能忘却防风险、守底线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地汲取前几年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方面的教训。 现在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但面对这一地鸡毛,人人都是一脸无辜,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当前助贷、联合贷款业务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例如在数据的采集、提供、交易等方面目前问题就不少,究竟什么机构、什么人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采集数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提供第三方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有偿地提供给他人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只能无偿地提供等等。我觉得都应该给予清晰地明确,在这些涉及到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中,紧紧依靠人们自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都应该尽量体现在规章制度中,制度不应该语言不详,更不应该制度规定是明确的,甚至是严格的,但在实践中又是可以根据形势的不同,允许从业者自己去考量、揣度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允许监管者拥有过度地自由裁量权,去认定哪些事情需要处罚,哪些事情可以放松尺度。这不仅仅不利于任何新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有部分银行由于自身人员或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对合作方引流导入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算法模型,于是就完全依赖和听信合作方的各种说法,本来说是参考,实际上变成了决策的结论,这样的做法风险很大,且不说由于合作方没有投入资金,或是仅仅投入了很少比例的资金,双方可能要承担的最终损失是完全不对称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可以公司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是有限的,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也是需要验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放松了风险控制,实际上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助贷或者联合贷款了,而成了完全放弃管理权的全委托贷款了。那样的话,对方一是要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二是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才行,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助贷业务、联合贷款业务不是同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件事)。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而依据这些历史过程还比较短暂,并没有经过多少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或较长的客户行为周期的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和业务之外,我觉得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秒贷。 例如对一些需要基于对借款人综合授信决策才能决定发放的贷款,对一些项目贷款,以及借款周期长、金额大的贷款完全依靠机器,在瞬间做出决定,显然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我们经常想要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银行业的提高效率仅仅定义为缩短、精简默写交易的处理流程,减少处理某些业务所需要时间的话,我认为需要思考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云计算、乃至区块链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不是仅仅是唯一的即“所谓提高效率”。它究竟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在数据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资源的条件下,在数据、信息已经可以给它的拥有者、使用者带来利益的情况下,我想数据的审计、模型的审计无疑是需要的。[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1:28
IMF原副总裁朱民: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
IMF原副总裁朱民: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硏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 朱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硏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出席并发表演讲。朱民表示,金融科技将颠覆整个金融业而不仅仅是赋能。在金融业面临根本的颠覆和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二是数字整合分析能力、三是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 以下为发言实录: 朱  民:今天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归纳成10个模块,这10个模块已经基本成型,拿来就用,有成熟的供应链。计算机视觉,语音和声音感知,这个是现在正在发展的自然语言处理,这三块是今天金融科技用的最根本的技术,再往下走是我们的风险管理,获客,都在这一块,信息处理、预测性分析,规划和探索是现在还没有到正在走向的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运营。在数字化分管获客走完以后,你能不能运营取决于这一块。所以,这三种技术现在基本上趋于成熟。下面这一块是人机互动,图像生成、语音生成,操作和控制,导航和移动就是客户体验。所以,我们正在从第一个三块的技术移向第二块、第三块,这十种技术完美地构成了金融机构,从分管获客开始一直到全部的数字化有效运营、一直到客户体验,这个技术今天基本上可以说完全成熟,拿来就可以用。 但这个时候5G出现了,5G因为它的带宽、它的规模把每平方公里10万-100万,因为边际计算严格意义上几乎可以无限地扩大使用,它降到1个毫秒,这就使得连接成为可能。无人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都是连接的问题,银行是做什么的?金融是做什么的?连接和互动、和协同,在5G的基础上成为可能。所以,5G的基础设施一铺,人工智能加上5G这个世界变了,我们第一次看到人可以在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自由地移动,在这个物理空间里,我们通过机器人它不一定具有机器形式,它不是自动化,而是数字化,通过无数感应器感知的数据,物联网储存的大数据,大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优化重新回到物理世界,超重、改变、优化物理世界,这个世界真的变了。 所以,未来的金融也一定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它一定是一个数字世界的,量化分析,互联网大金融在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和物理世界,这个物联网通过实时数据克服延迟,在云上的金融服务商通过风险管理、资产安全、效率、感受等最后让客户在虚拟和实体的两个空间不断地得到效率、得到服务、得到体验。 从银行业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讲到的这10个基本技术,现在已经逐渐地往上走了,前台、中台、后台,零售公司、投资银行产品已经基本上可以全部进入现在银行和金融业的各种领域,在逐渐进入的时候,人工智能和5G帮助金融业解决了几个痛点。金融科技从小微贷款突破智能金融的最典型案例是大海捞针,海量的客户通过人工不见客户,但是精准营销,而且是精准画像等等,都是通过人工智能,不见面通过生物特征等等,能够给客户画像。 所以,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在两头的痛点,银行小微业务、高风险、高运营、高服务的成本,到企业融资难、融资慢和融资成本高之间,现在基本上有成熟的技术,能够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从风控、营销、产品角度解决问题。 我们以前说这是科技金融的专利,网上银行、蚂蚁金服、百信、微众,他们做的很好。但是我们今天同样看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同样用这个模式开始做大规模的贷款,建设银行今年上半年做了3000亿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的50%,不良率低于1%。所以技术有普适性,银行真的变了,科技并不只属于金融科技企业,建行的例子表明一个大象同样可以抱着西瓜跳舞,还可以捡芝麻。 我还是想强调,金融科技会颠覆整个金融业而不只是赋能金融科技业,金融业真的变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面,整个金融业面临根本的颠覆和改革,已经远远超过我在2016年看到的瑞士银行支付交易理财的变化,根本技术在走向场景化,基本是个场景化的技术,然后是标准化,最后是数字化的运营,这就是我后面讲到的十大技术当中的三个技术是数字化运营。 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成为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因为场景开发必须合作,数字审核和分析能力,包括所有的风险管理、大数据分析、运营、延展、拓伸,风险评估、客户构建、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 归根结底,你要落实到运营,这是个全数字化的过程。所以这个核心能力变得很重要。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现在的金融科技企业走的比较好的是这一块,逐渐朝这一块走,已经初步有了这个规模。[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2月01日 11:11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

  王忠民:社保基金投资蚂蚁金服估值翻了6倍多!看中其前端数据延展性 12月1日在第一财经“2019金融科技峰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全国社保基金在A轮中投资蚂蚁金服78亿,今天已经估值500多亿,翻了6倍多。之所以投资蚂蚁金服是看到了其前端数据的延展性。王忠民表示,今天看BAT(百度、腾讯、阿里),如果是第一步在数字化的场景当中找到了非金融的场景,事后的逻辑是谁能够把第一场景的东西最早和最长久用在金融当中去。只要你迁移场景到金融当中越深越厚越多越普及,越能够及早占领数字化的金融场景的时候,你的第一数据就开始发生了迁移的作用。他表示,社保基金投资了蚂蚁金服5%,是看到了它的前端数据延展发挥的作用。(第一财经记者 张煜昊)[详情]

王忠民:2B发展不起来因为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
王忠民:2B发展不起来因为B端供给效率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表示,为什么在中国,2C市场如此的成功,而2B市场却发展速度不快呢?因为在真实的物理世界,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忠民: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 不仅全球深耕出了万亿级市值美元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持续的20年之间,边际利润率持续增长,才让它的估值可以在20年之间即使短期有波动,长期以每个年度都有高利润率的回报而持续成长,没有衰减。 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和工业化时代都不见的场景。更有趣的是,中国人承接了2C的三大场景,居然成就了我们的BAT。 有趣的是,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看中国的B端,为什么是中国的三大2C场景如此快速成长、风靡,是因为原来这样一个物理世界的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由于能够替代掉,我的效率就会提高,支付在美国,技术问题早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在支付市场当中没有那么高强度的替代率,是因为原来那个卡的支付(信用卡)和数字支付之间差别的数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从一个现金支付,人人兜里都拿一个好看的钱包,突然只用拿手机的时候,这之间的效率差别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当然更多的是原来的支付都被大的金融机构掌握了,即使我在支付进步当中的东西也不是让消费者分享了,而是让机构拥有了。 所以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大银行,你是可以用新的技术,但是你不会给你终端客户进行大量的分享,新的技术当中,我不仅比你效率高,因为数字化,比你风险低,因为可以识别,比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因为可以在成本断口用数字化运营这些事情,关键是我可以让对方拥有。 当你对方拥有,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但是B端的落差越大,新C端供给的替代率就会传染,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深耕场景当中的2C端场景,如果技术不是我的,商业逻辑不是我的,就像电商、搜索和社交一样,都不是我们的,但是我用在只适合于中国人的巨幅的B端替代效率和C端的强烈的适用度,就可以成为中国头部的C端公司成长,这就是今天2C逻辑的中国故事,是这个场景深耕当中有效的东西。[详情]

王忠民:亚马逊败走中国因为不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王忠民:亚马逊败走中国因为不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王忠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忠民表示,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这也就是BAT的这三家。 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C端是最具追求新潮的。亚马逊在中国做电商即使起步早,现在已经全部退出了。所以说第一场景的数字化运用,这个场景要深耕,要用当地人,你要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更要符合当地人用2C端场景当中的经济逻辑。 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忠民:如果看全球人类数字化逻辑当中最大的场景是2C的,因为2B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找到比2C大的场景,还在深耕的过程当中。这三大场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是搜索、电商、社交。 有趣的是,不仅全球深耕出了万亿级市值美元的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持续的20年之间,边际利润率持续增长,才让它的估值可以在20年之间即使短期有波动,长期以每个年度都有高利润率的回报而持续成长,没有衰减。 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和工业化时代都不见的场景。更有趣的是,中国人承接了2C的三大场景,居然成就了我们的BAT。 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我们在数字化这个逻辑当中,既然我们40年走了一个全球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补课过程,我们已经获得了快速的成长,我们在数字化当中,借助这三大场景怎么就发展起来了? 今天这三大场景当中两家估值已经在4、5千亿美元的角度,有一家稍微低一点。但是我们会看到为什么这样一种场景空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是在其他的国家,而是在中国。 我们发现不仅有需求端的影响,更有供给端的影响。如果从需求端来说,中国的消费者,中国的C端是最具追求新潮的。 如果我们玩游戏,手游当中可以积分,可以装设备,你在这当中的定位可以是全球手游当中的高手。 如果11月11号不去剁手,你就不是中国线上的消费者,你都不好意思。我们还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即使把国外头部的龙头企业放到中国做同样的数字化场景做不好,只有中国人能做好。 亚马逊也是做电商的,阿里、京东也都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在中国做电商即使起步早,现在已经全部退出了,留下了AWS这朵云在中国漂流,而它的电商全部走了。 所以说第一场景的数字化运用,这个场景要深耕,要在当地人,你要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更要符合当地人用2C端场景当中的经济逻辑。 有趣的是,在这个领域当中如果看中国的B端,为什么是中国的三大2C场景如此快速成长、风靡,是因为原来这样一个物理世界的B端供给效率太低,太LOW,以至于我用了新的数字化逻辑以后就可以用产生庞大的市场红利空间和新产品、新数字化的红利把你替代掉。 由于能够替代掉,我的效率就会提高,支付在美国,技术问题早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在支付市场当中没有那么高强度的替代率,是因为原来那个卡的支付(信用卡)和数字支付之间差别的数量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从一个现金支付,人人兜里都拿一个好看的钱包,突然只用拿手机的时候,这之间的效率差别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当然更多的是原来的支付都被大的金融机构掌握了,即使我在支付进步当中的东西也不是让消费者分享了,而是让机构拥有了。 所以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大银行,你是可以用新的技术,但是你不会给你终端客户进行大量的分享,新的技术当中,我不仅比你效率高,因为数字化,比你风险低,因为可以识别,比你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因为可以在成本断口用数字化运营这些事情,关键是我可以让对方拥有。 当你对方拥有,C端的逻辑就是全部是分布式,全部是个人的,如果你感觉到有人为你服务,还要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服务了以后你可以计算出量化那么多的好处,让你得到更大的好处,那C端的反应,这个就是中国的C端逻辑。 但是B端的落差越大,新C端供给的替代率就会传染,大幅度提高。这是中国深耕场景当中的2C端场景,如果技术不是我的,商业逻辑不是我的,就像电商、搜索和社交一样,都不是我们的,但是我用在只适合于中国人的巨幅的B端替代效率和C端的强烈的适用度,就可以成为中国头部的C端公司成长,这就是今天2C逻辑的中国故事,是这个场景深耕当中有效的东西。[详情]

屠光绍: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加”字的新特征
屠光绍: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加”字的新特征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 屠光绍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出席并发表演讲。 屠光绍表示,金融风险正呈现出四个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字上。第一个是风险的隐蔽性加深,第二个是风险的突发性会加大,第三个是风险的传递性会加快,第四个是风险监管的任务会加重。 以下为发言实录: 屠光绍:我大概对金融科技的评价有三个不同的角度: 第一个,我讲过,可能有的嘉宾已经看过了,我说了三个维度,金融科技对金融创新的三个维度,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这完全是从正面讲它的积极作用,这个比朱民深刻的分析浅得多,但是至少表明了我的一个态度,我观察的态度,那就是它能够改变金融,而且为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非常多积极的影响。 第二个,是个中性的,前两天我讲过,科技对金融影响的三个态势,我从金融机构存在的形态,就是机构它存在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第二个,是金融行业的业态,就是它的商业模式,它的业态会是什么样。第三个,就是从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生态,其实这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大家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但是我觉得只有把这三个态势放在一起,才能完整把握科技对金融的影响,金融科技它所发生的作用。 所以我讲了三个维度,也讲了三个态势,这三个态势完全是客观的观察、分析,没有好坏,就是它必然会带来的。 我想把科技,特别是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或者是潜在的三种风险状况(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第一个,我想说的就是新的风险来源,它可能会带新的风险来源。我们知道,金融就是一个风险行业,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跟过去相比,我们过去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市场的风险,整个金融业的风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描绘过,市场的风险,甚至包括汇率的风险,利率的风险,配置的风险,就是错配的风险等等,可以分成很多。但是,科技进入了金融行业以后,特别是金融科技发展以后,我觉得它可能又会带来一种新的风险,这就是科技它本身自身特点,它赋予了金融业新的风险来源。 第二个,信息本身,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巨大的信息,但是这里面信息本身会有真有假,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我们知道,信息的真假,还有信息的准确,这个本身也会带来信息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就是靠信息驱动的,所以我们才一直强调信息披露、信息的准确,我想这是金融市场的生命。但是我们也知道,由于科技引进到金融市场里面,可能会有大量的信息,所以信息的虚假,信息的准确,这可能也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所以也可能会引发风险,这是我想风险来源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数据的风险,包括个人隐私的保护,这个不光涉及到金融市场,跟金融市场有关,为什么有关?因为我们知道,前面说了,包括现在新的一些交易方式,比如说量化交易,量化交易本身需要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它要建模型,量化交易的模型,量化交易的模型建立在哪里呢?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所以当然还有更广泛的影响,那就是个人隐私的保护,所以我想这个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第四个方面就是合规的风险,科技运用到金融行业,怎么样有一套合规,当然这是我们金融监管部门要考虑的,当然确实也存在着合规的风险,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恰恰就是拿科技,用科技的办法实际上下面藏着很多甚至是违法犯罪,所以合规的风险,合法的风险,这个方面我们觉得是需要(谨慎),因为由于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当中会带来这个风险,这个三个风险来源,我们要关注。 第二个,我想说一下由于科技在金融行业的运用而出现的新的风险特征,刚才燕青最开始说了,它改变我们的金融,朱民讲得非常深刻了。但是,它会带来很多好的东西,也会带来风险,而且不光带来新的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过去的风险,因为有了科技的运用,可能风险的特征变了,金融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但是金融风险的特征如果变化了,我们就要及时发现,要观察,要捕捉,最后才能有很好的应对。 新的风险特征,我觉得主要是在四个“加”字上,第一个就是风险的隐蔽性加深,就是风险的隐蔽性更深了,因为我们大家知道,风险会隐藏,但是由于有了科技,科技改变了很多金融的业态,使得我们的产品结构,包括整个经营的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这样就可能会使得它的隐蔽性进一步加深。刚才朱民也谈到了,比如像物理和信息空间,等等,这个我觉得就会使得风险的隐蔽性会加深,这是第一个风险特征。 第二个“加”,就是风险的突发性会加大,我们知道金融风险的发生,我们在座很多都有经验,我自己过去在监管部门,在地方都待过,所以我们也知道,风险一定有它发生的规律,但是由于有了科技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的突发性会进一步加大。为什么呢?因为它有隐蔽性,所以它的风险会突发,它可能在某一个环节,可能在某一种品种,也可能在某一个机构,但是它的突发性可能会加大,这是它的风险特征,它的突发性会加大。 第三个“加”,就是风险的传递性会加快。风险传递加快会带来什么情况呢,比如我们在研究市场的时候,因为科技运用,比如说程序化交易,各种交易的方式,它会使得传递非常快,甚至会引起市场的共振,会加大加剧市场的波动,所以这个传递路径都会加快。 第四个“加”,我觉得是风险监管的任务会加重。所以我们现在的监管部门对于科技的运用应该有非常正确的把握和权衡,我也在说不能因为你监管不到,所以你限制或者制约金融科技的发展以及在金融行业里面的运用,因为这会丧失良机,也会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受到影响。但是反过来它又必须适应金融科技运用之后带来的风险和风险特征,所以自身要有变革,自身要有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来讲,确实风险监管这个方面的任务会加重。当然不光是金融监管部门,其实对我们每个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来讲本身也是一个需要加强内控和风控的,这个任务可能就更重了。[详情]

杨凯生:对于助贷、联合贷款业务要抓紧建章立制
杨凯生:对于助贷、联合贷款业务要抓紧建章立制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要想做好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相结合的新业务模式,需要注意四个要点。 1、是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明确。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凯生:今天我就大家近期议论比较多、比较关注的话题即“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话题谈几点想法。我认为它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新的业态,也正因为它新,所以现在在联合贷款、助贷等业务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 首先,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搞清楚,银行现在除了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之为是助贷或联合贷款模式,我们一想到助贷、联合贷款,往往就想到银行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和一些头部公司的合作,这当然是,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称之为联合贷款、助贷模式。 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当前助贷、联合贷款业务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例如在数据的采集、提供、交易等方面目前问题就不少,究竟什么机构、什么人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采集数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提供第三方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有偿地提供给他人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只能无偿地提供等等。我觉得都应该给予清晰地明确,在这些涉及到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中,紧紧依靠人们自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都应该尽量体现在规章制度中,制度不应该语言不详,更不应该制度规定是明确的,甚至是严格的,但在实践中又是可以根据形势的不同,允许从业者自己去考量、揣度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允许监管者拥有过度地自由裁量权,去认定哪些事情需要处罚,哪些事情可以放松尺度。这不仅仅不利于任何新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有部分银行由于自身人员或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对合作方引流导入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算法模型,于是就完全依赖和听信合作方的各种说法,本来说是参考,实际上变成了决策的结论,这样的做法风险很大,且不说由于合作方没有投入资金,或是仅仅投入了很少比例的资金,双方可能要承担的最终损失是完全不对称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可以公司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是有限的,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也是需要验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放松了风险控制,实际上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助贷或者联合贷款了,而成了完全放弃管理权的全委托贷款了。那样的话,对方一是要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二是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才行,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助贷业务、联合贷款业务不是同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件事)。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而依据这些历史过程还比较短暂,并没有经过多少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或较长的客户行为周期的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和业务之外,我觉得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秒贷。 例如对一些需要基于对借款人综合授信决策才能决定发放的贷款,对一些项目贷款,以及借款周期长、金额大的贷款完全依靠机器,在瞬间做出决定,显然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我们经常想要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银行业的提高效率仅仅定义为缩短、精简默写交易的处理流程,减少处理某些业务所需要时间的话,我认为需要思考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云计算、乃至区块链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不是仅仅是唯一的即“所谓提高效率”。它究竟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在数据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资源的条件下,在数据、信息已经可以给它的拥有者、使用者带来利益的情况下,我想数据的审计、模型的审计无疑是需要的。[详情]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堪称"一地鸡毛" 要认真汲取教训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堪称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出席并发表演讲。 杨凯生表示,“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发展有很好的模式和潜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却金融的本质,不能忘却防风险、守底线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地汲取前几年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方面的教训。现在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但面对这一地鸡毛,人人都是一脸无辜,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杨凯生:今天我就大家近期议论比较多、比较关注的话题即“金融科技与银行的联合贷款、或助贷”话题谈几点想法。我认为它在我们国家是一种新的业态,也正因为它新,所以现在在联合贷款、助贷等业务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 首先,我觉得我们就是要搞清楚,银行现在除了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之为是助贷或联合贷款模式,我们一想到助贷、联合贷款,往往就想到银行和一些互联网企业,包括和一些头部公司的合作,这当然是,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可以称之为联合贷款、助贷模式。 我们现在看到比较多的就是一些科技公司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消费者大数据,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算法、一些模型等技术,威胁银行进行客户导流,或提供风控的技术,而银行对相关客户进一步提供融资、提供信贷支持。 如果有的科技公司在此之前已经获得有关金融牌照的话,它也有可能在银行向客户提供信贷融资的时候也参与一部分、提供一部分资金。 在这种业务模式中,风控的责任究竟如何落实,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引起大家(特别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和重视。我首先想讲的一点是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科技助贷模式、数据助贷模式,也许他们的重要性比上面所说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关注。 如今,数据技术发达了,核心企业通过自己的数据平台已经有可能把这么多上下游企业和它自身交易往来的情况及时提供给银行了,银行也就从以往需要关注那么多各种规模、各种规模的企业各自综合授信的情况,变成了更多关注他们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和资金往来。 原来要关注那么大的面、那么多各种类型、各种规模企业各自综合授信的情况,实际上银行的管理半径是难以触达的,而现在情况并不一样,它通过和大型企业数据平台的合作转向了更多关注这么多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交易往来情况、资金往来情况。 实际上我觉得银行和这家核心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的客户引流层面上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银行传统的信贷理念和审批机制的变化,这对以往银行在传统所谓的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中,往往遇到的做假的流弊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方,风控的责任是清晰的、落实的,核心企业、集团企业所提供的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信息,所引流导入的客户只是银行信贷决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银行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根据自身的信贷政策和风险偏好,做出自己最终的信贷决策。 所谓的助贷,联合贷款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我觉得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无论名称怎么变,模式怎么改,做金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金融的本质,不能忘却防风险、守底线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地汲取前几年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P2P信贷方面的教训。 现在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但面对这一地鸡毛,人人都是一脸无辜,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当前助贷、联合贷款业务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要抓紧建章立制,如果立法、修法一直确实难以跟上,必要的行政规章和监管制度一定要及时出台。例如在数据的采集、提供、交易等方面目前问题就不少,究竟什么机构、什么人可以收集什么样的数据,采集数据应该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样的数据可以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提供第三方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有偿地提供给他人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只能无偿地提供等等。我觉得都应该给予清晰地明确,在这些涉及到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中,紧紧依靠人们自律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对创新应该采取适当监管、包容性监管的态度,对哪些问题可以包容,对哪些事情的监管可以适度,包容、适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都应该尽量体现在规章制度中,制度不应该语言不详,更不应该制度规定是明确的,甚至是严格的,但在实践中又是可以根据形势的不同,允许从业者自己去考量、揣度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允许监管者拥有过度地自由裁量权,去认定哪些事情需要处罚,哪些事情可以放松尺度。这不仅仅不利于任何新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落实。 2、无论是联合贷款,还是助贷,银行都不应该将风控的事项外包给并不提供贷款、或仅仅是提供了少量资金的合作方。有部分银行由于自身人员或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对合作方引流导入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也没有自己的算法模型,于是就完全依赖和听信合作方的各种说法,本来说是参考,实际上变成了决策的结论,这样的做法风险很大,且不说由于合作方没有投入资金,或是仅仅投入了很少比例的资金,双方可能要承担的最终损失是完全不对称的,更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可以公司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是有限的,其提供数据的可靠性也是需要验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放松了风险控制,实际上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助贷或者联合贷款了,而成了完全放弃管理权的全委托贷款了。那样的话,对方一是要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二是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才行,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助贷业务、联合贷款业务不是同一件事情(是另外一件事)。 3、银行无论是利用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还是或多或少地依赖合作方提供的数据和技术,都需要梳理清楚机器适合做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人机结合适合做什么,要认识到目前在信贷业务中所谓的机器学习还是完全基于历史做出的判断,而依据这些历史过程还比较短暂,并没有经过多少轮完整的经济周期,或较长的客户行为周期的检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场景和业务之外,我觉得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所谓的秒贷。 例如对一些需要基于对借款人综合授信决策才能决定发放的贷款,对一些项目贷款,以及借款周期长、金额大的贷款完全依靠机器,在瞬间做出决定,显然即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我们经常想要提高效率,如果我们把银行业的提高效率仅仅定义为缩短、精简默写交易的处理流程,减少处理某些业务所需要时间的话,我认为需要思考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云计算、乃至区块链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不是仅仅是唯一的即“所谓提高效率”。它究竟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4、银行要建立健全数据审计和模型审计的机制,以确保无论是外部,还是自身所提供和采集数据的合法性、可靠性、以及有关模型的合理性。在数据信息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资源的条件下,在数据、信息已经可以给它的拥有者、使用者带来利益的情况下,我想数据的审计、模型的审计无疑是需要的。[详情]

IMF原副总裁朱民: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
IMF原副总裁朱民: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硏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 朱民 新浪财经讯 12月1日消息,2019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今日在京举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硏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出席并发表演讲。朱民表示,金融科技将颠覆整个金融业而不仅仅是赋能。在金融业面临根本的颠覆和改革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要升级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二是数字整合分析能力、三是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 以下为发言实录: 朱  民:今天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归纳成10个模块,这10个模块已经基本成型,拿来就用,有成熟的供应链。计算机视觉,语音和声音感知,这个是现在正在发展的自然语言处理,这三块是今天金融科技用的最根本的技术,再往下走是我们的风险管理,获客,都在这一块,信息处理、预测性分析,规划和探索是现在还没有到正在走向的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运营。在数字化分管获客走完以后,你能不能运营取决于这一块。所以,这三种技术现在基本上趋于成熟。下面这一块是人机互动,图像生成、语音生成,操作和控制,导航和移动就是客户体验。所以,我们正在从第一个三块的技术移向第二块、第三块,这十种技术完美地构成了金融机构,从分管获客开始一直到全部的数字化有效运营、一直到客户体验,这个技术今天基本上可以说完全成熟,拿来就可以用。 但这个时候5G出现了,5G因为它的带宽、它的规模把每平方公里10万-100万,因为边际计算严格意义上几乎可以无限地扩大使用,它降到1个毫秒,这就使得连接成为可能。无人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都是连接的问题,银行是做什么的?金融是做什么的?连接和互动、和协同,在5G的基础上成为可能。所以,5G的基础设施一铺,人工智能加上5G这个世界变了,我们第一次看到人可以在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自由地移动,在这个物理空间里,我们通过机器人它不一定具有机器形式,它不是自动化,而是数字化,通过无数感应器感知的数据,物联网储存的大数据,大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优化重新回到物理世界,超重、改变、优化物理世界,这个世界真的变了。 所以,未来的金融也一定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它一定是一个数字世界的,量化分析,互联网大金融在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和物理世界,这个物联网通过实时数据克服延迟,在云上的金融服务商通过风险管理、资产安全、效率、感受等最后让客户在虚拟和实体的两个空间不断地得到效率、得到服务、得到体验。 从银行业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讲到的这10个基本技术,现在已经逐渐地往上走了,前台、中台、后台,零售公司、投资银行产品已经基本上可以全部进入现在银行和金融业的各种领域,在逐渐进入的时候,人工智能和5G帮助金融业解决了几个痛点。金融科技从小微贷款突破智能金融的最典型案例是大海捞针,海量的客户通过人工不见客户,但是精准营销,而且是精准画像等等,都是通过人工智能,不见面通过生物特征等等,能够给客户画像。 所以,我们看到金融科技在两头的痛点,银行小微业务、高风险、高运营、高服务的成本,到企业融资难、融资慢和融资成本高之间,现在基本上有成熟的技术,能够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从风控、营销、产品角度解决问题。 我们以前说这是科技金融的专利,网上银行、蚂蚁金服、百信、微众,他们做的很好。但是我们今天同样看到,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同样用这个模式开始做大规模的贷款,建设银行今年上半年做了3000亿的小微企业贷款,占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的50%,不良率低于1%。所以技术有普适性,银行真的变了,科技并不只属于金融科技企业,建行的例子表明一个大象同样可以抱着西瓜跳舞,还可以捡芝麻。 我还是想强调,金融科技会颠覆整个金融业而不只是赋能金融科技业,金融业真的变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面,整个金融业面临根本的颠覆和改革,已经远远超过我在2016年看到的瑞士银行支付交易理财的变化,根本技术在走向场景化,基本是个场景化的技术,然后是标准化,最后是数字化的运营,这就是我后面讲到的十大技术当中的三个技术是数字化运营。 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成为场景的开发与合作能力,因为场景开发必须合作,数字审核和分析能力,包括所有的风险管理、大数据分析、运营、延展、拓伸,风险评估、客户构建、数字开发与运营能力。 归根结底,你要落实到运营,这是个全数字化的过程。所以这个核心能力变得很重要。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现在的金融科技企业走的比较好的是这一块,逐渐朝这一块走,已经初步有了这个规模。[详情]

专题评论加载中...

微博/微信扫一扫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