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洹

颁奖典礼

1/24

张洹其人

张洹:我是艺术的奴隶、名和利的奴隶
张洹:我是艺术的奴隶、名和利的奴隶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5:22
张洹:佛性现世主义
张洹:佛性现世主义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5:50
张洹: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 放弃“行为”不想重复
张洹: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 放弃“行为”不想重复

新京报|2019年11月26日  16:05
张洹“创世纪”的浪漫主义
张洹“创世纪”的浪漫主义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6:01
他是谁?行为艺术家……
他是谁?行为艺术家……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5:18
纽约时报专访张洹:当代艺术的未来在中国
纽约时报专访张洹:当代艺术的未来在中国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5日  17:04
专访张洹:生产艺术的工厂
专访张洹:生产艺术的工厂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6:06
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张洹获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张洹获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6日  15:58
人物|张洹个人创作年表
人物|张洹个人创作年表

新浪财经综合|2019年11月25日  17:01

代表作

1/24

最新新闻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图为知名中国艺术家张洹在华美协进社成立93周年庆祝晚宴发表获奖感言(秦朗 摄) 新华丝路网纽约11月28日电(记者罗婧婧)因在中美交流中做出的特别贡献,知名中国艺术家张洹25日在华美协进社成立93周年庆祝晚宴上被授予年度奖项“青云奖”。 张洹以前卫、具有感官冲击性的行为艺术和视觉艺术闻名中外,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其绘画、雕塑和版画等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萨奇画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收藏。他跨界导演的中国版亨德尔歌剧《赛墨勒》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演出。 在颁奖典礼上,张洹表示,他衷心期望中美两国能够友好、和平地发展和共处,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帮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我期望所有的人都能用我们的行动和爱来支持并推动这个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共同努力,为促进我们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张洹说,“青云奖”是对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做贡献的一种鼓励。在美国的土地上,美国本土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会令人产生很多思考和疑问,而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理解,以创作的方式促进两国间的了解和交流。 “青云奖”由华美协进社于1984年设立,用以鼓励对加深中美友谊和了解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本届“青云奖”共有四位获奖者,除张洹外,还有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和华美协进社董事兼艺术赞助人盛华苏惠。此外,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获颁终身成就特别奖。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 责任编辑:博玉 [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1月28日 22:09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 总领事:对中美关系充满信心
华美协进社

  [详情]

央视 | 2019年11月28日 02:16
华美协进社成立93年庆 4杰出人士获「青云大奖」
华美协进社成立93年庆 4杰出人士获「青云大奖」

   来源:星岛日报 华美协进社25日晚在中城东方文华酒店举行成立93年晚宴,会上向4位人士颁发‘青云大奖’(Blue Cloud Award),皆在艺术、文化、商业领域对美中交流有杰出贡献者,包括中国行为艺术家张洹、万向集团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董事盛华苏惠、以及特别终身成就奖给哈佛大学退休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 华美协进社是全美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组织之一,今年庆祝成立93年,该社自1984年起来每年颁发‘青云大奖’,给在艺术、文化、慈善、教育、企业等各个领域中,对美中交流有贡献的人士;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James Heimowitz)表示,美中现正处在敏感低谷时期,‘青云大奖’正在唤发得奖者体现推进美中关係前进与信任的重要性,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也表示,中美两国有不少分歧,但依靠大家努力及华美协进社这些组织,必定可化解分歧成为伙伴。 得奖的中国视觉与行为艺术家张洹获后表示,为这奖从上海前来纽约,深夜他在时代广场閒逛,从色彩缤纷及具爆炸力的霓虹广告牌下,却有著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及胶袋随风而飘的景像,活力与孤独并存正是纽约迷人的地方,他将继续以‘画笔是我的枪,画布是我的战场’,把艺术创作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探讨世界与生命。 留学在美的华人倪频在1994年在美创立万向集团,至今收入已达40亿美元,员工接近2 万,多年来以‘诚信’成商业品牌,并与多个有历史的汽车製造商合作;倪频的业务也从汽车、洁淨能源(Clean Energy)拓展到房地产投资开发,在全美27个州都有商业足迹。 成功商人的倪频并设有教育计划,推动中美学生文化及教育上的交流。 艺术收藏家盛华苏惠不单多年致力于推广亚裔艺术与文化,她身为是华美协进社董事,五年前大力把在中城的旧址搬到现在曼哈顿下城,并且继续扩建现时会址,增设更多教育、艺术及文化活动,她表示,华美协进社提供美中交流平台,透过艺术、教育把两国民众有更紧密关係。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傅高义有多部关于中国、日本和亚洲研究的著作,多年来对于东亚关係研究透彻,于美中友好关係有相当的助益。 晚宴上总领事黄屏从中国带回来的景泰蓝瓷碟成为拍卖品,而可与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夫妇艺术工作室共享晚宴以高达12,000元拍卖成交,无怪乎拍卖主持人CK充满虔敬口吻说,华美协进社是他在2019年第100 个拍卖主持,所有慈善拍卖都是推动机构的运作,只有华美协进社的拍卖是在推进两国关係而努力,这种推动是‘神圣而令人感动的。’[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1月28日 00:34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晚宴隆重举行(图)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晚宴隆重举行(图)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左三)及夫人张爱萍(左二)、华裔企业家及慈善家靳羽西(左四)等与会嘉宾合影。  2019年“青云奖”获奖嘉宾张洹(右)和Sophie Sheng(左)。 【侨报纽约讯】11月25日,2019年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慈善晚宴和颁奖盛典在纽约曼哈顿文华大酒店(The Mandarin Oriental)隆重举行,到场嘉宾300余人,会上表彰为促进中美文化和艺术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今年获此殊荣的三位人物是:张洹(Zhang Huan)、Pin Ni、Sophia Sheng。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大使携夫人张爱萍应邀出席晚宴并致辞。 据介绍,本年度“青云”奖获得者张洹是一位全球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是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行为表演艺术。代表作有《12平方米》《为无名山增高1米》《为鱼塘增高水位》等。他的作品从人文、人性的角度,深刻的去表达和诠释,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诚,你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尺子,你想做的时候你就做这是一个完全的自由状态完全真实的状态。当你能做到真的时候美就出现了,“真”的能量真是太大了。 张洹在世界各大城市作艺术表演项目和举办过个展,作品广为国际各大都市的现代美术馆和艺术基金会收藏,公共收藏机构近百家,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法国蓬比杜当代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等。 张洹获得过奖项有:2010 年度罗博艺术家、中国,2014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 和2019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美国 。 华美协进社是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沟通。[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1月27日 23:26
“青云奖”获得者张洹:中国将会是世界文化中心
“青云奖”获得者张洹:中国将会是世界文化中心

  (图为张洹接受新浪采访) 新浪讯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5日, 由华美协进社举办的“青云奖”颁奖典礼在纽约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举办,数百位来自各界的精英人士和嘉宾出席晚宴。“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今年,来自中国的视觉及表演艺术家张洹、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理事和艺术赞助人 Sophia Sheng荣获“青云奖”并上台领奖,美国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荣休教授傅高义获得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之前,新浪网与获得本次“青云奖”的中国艺术家张洹进行了一场对话。张洹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1965 年生于河南安阳,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98-2005 年,他在纽约从事艺术活动并获得世界赞誉,在世界各大城市作艺术表演。回国后,藏传佛教的信奉对于张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采访中张洹表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是文化战略的问题。作为艺术家,应该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态度;中国将会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会给人类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话实录: 新浪:您作为一个早期就和西方的世界进行对话的角色来讲,您觉得东西方的对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不理解、甚至矛盾的状态出现。作为艺术家,您的角色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洹: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国家都在去讲文化战略。包括美国在20世纪初推动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在全球,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这些,这都是国家战略的问题。作为艺术家来讲,你做的东西如果说是没有鲜明的、自己的风格和态度,那你就可以不做了。 新浪:您在美国跟中国都特别深度了解当地的艺术需求,这两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艺术市场也同步经济在飞速发展。您觉得未来中国艺术市场会是怎样的? 张洹:所有的事物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生物学的角度去看,就会比较好理解。市场都有起伏,国家的国运、个人的命运都有起伏的,有始有落、有始有灭、无始无终。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将会引导世界,将会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将会给人类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新浪:外部环境对您的一个影响,包括西藏的信仰、回国后对中国文明的感触,哪一方面对您的创作有非常深的影响? 张洹:我去了北京、来纽约、到了西藏,到上海。这些都是非常大的不同。但最大的不同是西藏。到西藏第一个你的感觉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小命,这个小命不能丢,这是第一。在其他地方可以喝酒抽烟,但是一到西藏有这个高原反应以后,你马上就要谨慎了,所有一切都要克制,生命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西藏,它让你对灵魂和精神、对生与死的认识一下子就关注到了。在都市纽约上海,我们关注的是零碎事,关注的是物质世界。西藏之所以是西藏,是因为一个字:高,高原文化产生了西藏所有的一切。我们在平原,平原文化就是平原的。这是两个世界: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物质世界。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 -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年的青云庆典有百位来自美国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学者和媒体代表出席。其中新华社、中新社、央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美国中文电视台、侨报、星岛日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了晚宴典礼。(新浪财经北美站 刘硕 发自纽约)[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27日 13:55
中国艺术家张洹:做艺术就是要舍得
中国艺术家张洹:做艺术就是要舍得

   (图为“青云奖”获奖者张洹) 新浪讯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5日, 由华美协进社举办的“青云奖”颁奖典礼在纽约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举办,数百位来自各界的精英人士和嘉宾出席晚宴。“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今年,来自中国的视觉及表演艺术家张洹、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理事和艺术赞助人 Sophia Sheng荣获“青云奖”并上台领奖,美国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义获得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之前,新浪网与获得本次“青云奖”的中国艺术家张洹进行了一场对话。张洹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1965 年生于河南安阳,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98-2005 年,他在纽约从事艺术活动并获得世界赞誉,在世界各大城市进行艺术表演。2005 年在上海建立工作室,不断拓展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边界,他创新的香灰画为艺术史增添了新的画种。牛皮雕塑、门板木刻、羽毛版画等艺术形式都是张洹的首创。 在采访中,张洹认为年龄会让人思考角度进行改变,年轻的时候他多关注“大的自我“,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就会变成关注“小我”,最终方向到“我”;艺术家要“舍命得天下”,如果用生命去创作,将会得到艺术世界。张洹也谈到了近年来的歌剧创作《塞魅丽》。 新浪:您在早期也导演了一 个歌剧《塞魅丽》,是什么样的灵感和现象启发了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您觉得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所在? 张洹:我简单说一下《塞魅丽》 。《塞魅丽》是十年前的一个项目,刚刚在上海结束它十年庆的“十年巡回展”。《塞魅丽》是一个古希腊的故事,是爱情、情仇、情杀的故事。我当时找到了一个老建筑,里面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个中国普通的家庭的情杀的故事。我把这两个故事揉在一起,在里面重新创作了《塞魅丽》的故事,借用了明代老祠堂直接作为我们的舞台,女主角也跟着我们全球演出。这个就特别有意思。我们借用了西方亨德尔的歌剧形式,但我心中的《塞魅丽》是金美,这么一个观念。 新浪:您早期访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您说生活状态决定了艺术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变化,您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理解的? 张洹:年轻的时候,多数关注这个自我--大的自我、大我。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就会从大我变成小我,最终方向到“我”。关注的生命更多、(关注的)人类更多,所以这个思考的角度就变了;当时是一个人吃饱全都不饿了;现在不行,现在一个人吃饱,很多人还要吃饭,所以是两回事。但是有个不变,三千年前商纣王的DNA不变。 这也就是我老是讲的“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命得天下。如果你用生命去创作,你将会得到你的艺术世界。(新浪财经北美站 刘硕 发自纽约)[详情]

新浪财经 | 2019年11月27日 06:44
青云奖有多牛?基辛格曾获奖 表彰促进中外交流人士
青云奖有多牛?基辛格曾获奖 表彰促进中外交流人士

  以下内容为中国青年网2017年报道 中国青年网11月2日电 2017年度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晚宴于美国时间11月2日在纽约举行。本届盛会汇聚了300余名商业、文化及时尚领域的全球领袖们,并为五位杰出人士颁布了年度“青云奖”,包括纽约州州长Andrew M. Cuomo,麦克安德鲁斯和福布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纳德·佩雷尔曼,著名婚纱设计师王薇薇,中美建设主席兼董事长袁宁以及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 据了解,“青云奖”的授予方“华美协进社”是一个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在参加西雅图晚宴时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国政府、地方、友好团体、各界人士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呵护。特别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中政策基金会、美国商会、美国中国总商会、百人会、华美协进社、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协会、布鲁金斯学会等友好团体和一大批友好人士,长期为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奔走努力。 “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获“青云奖”。2016年得奖人之一的郭培女士是第一位受邀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办秀的华人设计师,也在当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当今,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包括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大学和智库机构及各界人士,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在东西方人文交流方面架起一座友谊桥梁,增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作为本次“青云奖”获奖者之一的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表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交流在增强不同国家人民互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美世界一直致力于提供资源与机会,促进双边或多边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分享彼此的文化精粹。 图注: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发表获奖感言 1929年,梅兰芳应美国邀请率领梅兰芳剧团前往好莱坞演出。当时梅兰芳“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征服了美国观众,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多年来,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化,设立“孔子学院”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等各种交流活动,为美国人民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平台,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详情]

中国青年网 | 2019年11月26日 16:38
美国2017“青云奖”揭晓
美国2017“青云奖”揭晓

  2017年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晚宴于美国时间11月2日在纽约举行。本届盛会汇聚了300余名商业、文化及时尚领域的全球领袖们,并为五位杰出人士颁布了年度“青云奖”。 据了解,“青云奖”的授予方“华美协进社”是一个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16年得奖人之一的郭培女士是第一位受邀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办秀的华人设计师,也在当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作为本次“青云奖”获奖者之一的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表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交流在增强不同国家人民互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美世界一直致力于提供资源与机会,促进双边或多边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分享彼此的文化精粹。 1929年,梅兰芳应美国邀请率领梅兰芳剧团前往好莱坞演出。当时梅兰芳“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征服了美国观众,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多年来,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化,设立“孔子学院”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等各种交流活动,为美国人民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平台,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11月26日 16:33
美国华美协进社颁发2018年度“青云”奖
美国华美协进社颁发2018年度“青云”奖

  来源:中华商报(2018年11月28日) 11月28日,有近百年历史的美国华美协进社在纽约曼哈顿The Pierre酒店举办2018年“青云”慈善晚宴和颁奖盛典,向四位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颁发“青云”奖。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大使和夫人张爱萍应邀出席。 黄屏总领事致辞祝贺四位获奖者,表示华美协进社多年来为推动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出积极贡献,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使中美两国人民获益,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文化和人文交流是促进中美关系,特别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的重要途径,需要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明年即将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再过几天中美两国元首即将在阿根廷举行会晤。我们期待会晤取得成功,期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和其他嘉宾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当前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华美协进社期待和各界一道继续不遗余力促进中美人民文化互通和心灵沟通。 本年度“青云”奖获得者为美国亚洲医学合作基金会主席米皓文、北京大学Arthur M.Sackler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主要赞助人赛克勒、中国著名水墨画艺术家刘丹、梁氏家族基金会创始人梁仕源。他们分别在促进中美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创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无党派、非盈利教育机构之一,旨在增进中美相互了解。[详情]

新浪财经综合 | 2019年11月26日 16:30
2017青云奖:完美世界萧泓、时装设计师王薇薇等获奖
2017青云奖:完美世界萧泓、时装设计师王薇薇等获奖

   以下为人民网2017年报道 人民网纽约11月3日电(记者 殷淼)美国华美协进社2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下城金融区举办成立91周年庆典暨青云奖颁奖典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纽约州副州长凯西·霍楚、华美协进社董事长贝建中、社长贺志明、海航资本国际总裁杨光等约300位各界嘉宾出席。 当晚,华美协进社向纽约州州长科莫、中建美国公司总裁袁宁、中国网游企业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华裔时装设计师王薇薇,以及美国私募基金公司总裁唐纳德·佩雷尔曼颁发了2017年度的青云奖,以表彰各位获奖者对推动中美文化、教育、艺术、商业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几位获奖者在发言时表示,中美发展友好关系对两国及其人民至关重要,愿意在各自领域继续推动中美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说,今晚的盛典既是庆祝华美协进社迎来91岁生日,同时也是庆祝华美自搬入下城金融区新址后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华美将拓宽自身使命和关注点,通过教育、文化和商业等领域的众多项目,我们将更一步协助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海航资本国际总裁杨光也表示,海航对华美协进社推动中美文化、艺术、教育及商业交流的宗旨深为认同,因此很荣幸赞助本届度华美“青云奖”的颁奖典礼。他表示,希望同华美协进社一道,促进中美间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 期间,来自中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著名女子合唱团体“雪莲三姐妹”还为嘉宾演唱了《青藏高原》等优美的藏族歌曲。 据介绍,海航集团是当晚颁奖盛典的赞助商,该活动也是海航集团庆祝“HNA中美新航线”系列活动之一。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徐辰、复星国际纽约首席执行代表薄伟,以及多位中美企业高管主管也出席了庆典活动。著名美籍华人靳羽西和华美协进社董事何梅担任庆典共同主席。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孟禄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郭秉文等共同创建。作为非营利的民间文化机构,华美协进社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各种项目,来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搭建中美友谊的桥梁。   [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11月26日 16:14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图为知名中国艺术家张洹在华美协进社成立93周年庆祝晚宴发表获奖感言(秦朗 摄) 新华丝路网纽约11月28日电(记者罗婧婧)因在中美交流中做出的特别贡献,知名中国艺术家张洹25日在华美协进社成立93周年庆祝晚宴上被授予年度奖项“青云奖”。 张洹以前卫、具有感官冲击性的行为艺术和视觉艺术闻名中外,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其绘画、雕塑和版画等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萨奇画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收藏。他跨界导演的中国版亨德尔歌剧《赛墨勒》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演出。 在颁奖典礼上,张洹表示,他衷心期望中美两国能够友好、和平地发展和共处,以文化和艺术的形式帮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我期望所有的人都能用我们的行动和爱来支持并推动这个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我希望所有的人能共同努力,为促进我们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张洹说,“青云奖”是对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做贡献的一种鼓励。在美国的土地上,美国本土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在对话交流中会令人产生很多思考和疑问,而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理解,以创作的方式促进两国间的了解和交流。 “青云奖”由华美协进社于1984年设立,用以鼓励对加深中美友谊和了解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本届“青云奖”共有四位获奖者,除张洹外,还有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和华美协进社董事兼艺术赞助人盛华苏惠。此外,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傅高义获颁终身成就特别奖。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 责任编辑:博玉 [详情]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 总领事:对中美关系充满信心
华美协进社

  [详情]

华美协进社成立93年庆 4杰出人士获「青云大奖」
华美协进社成立93年庆 4杰出人士获「青云大奖」

   来源:星岛日报 华美协进社25日晚在中城东方文华酒店举行成立93年晚宴,会上向4位人士颁发‘青云大奖’(Blue Cloud Award),皆在艺术、文化、商业领域对美中交流有杰出贡献者,包括中国行为艺术家张洹、万向集团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董事盛华苏惠、以及特别终身成就奖给哈佛大学退休教授傅高义(Ezra Vogel)。 华美协进社是全美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组织之一,今年庆祝成立93年,该社自1984年起来每年颁发‘青云大奖’,给在艺术、文化、慈善、教育、企业等各个领域中,对美中交流有贡献的人士;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James Heimowitz)表示,美中现正处在敏感低谷时期,‘青云大奖’正在唤发得奖者体现推进美中关係前进与信任的重要性,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也表示,中美两国有不少分歧,但依靠大家努力及华美协进社这些组织,必定可化解分歧成为伙伴。 得奖的中国视觉与行为艺术家张洹获后表示,为这奖从上海前来纽约,深夜他在时代广场閒逛,从色彩缤纷及具爆炸力的霓虹广告牌下,却有著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及胶袋随风而飘的景像,活力与孤独并存正是纽约迷人的地方,他将继续以‘画笔是我的枪,画布是我的战场’,把艺术创作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探讨世界与生命。 留学在美的华人倪频在1994年在美创立万向集团,至今收入已达40亿美元,员工接近2 万,多年来以‘诚信’成商业品牌,并与多个有历史的汽车製造商合作;倪频的业务也从汽车、洁淨能源(Clean Energy)拓展到房地产投资开发,在全美27个州都有商业足迹。 成功商人的倪频并设有教育计划,推动中美学生文化及教育上的交流。 艺术收藏家盛华苏惠不单多年致力于推广亚裔艺术与文化,她身为是华美协进社董事,五年前大力把在中城的旧址搬到现在曼哈顿下城,并且继续扩建现时会址,增设更多教育、艺术及文化活动,她表示,华美协进社提供美中交流平台,透过艺术、教育把两国民众有更紧密关係。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傅高义有多部关于中国、日本和亚洲研究的著作,多年来对于东亚关係研究透彻,于美中友好关係有相当的助益。 晚宴上总领事黄屏从中国带回来的景泰蓝瓷碟成为拍卖品,而可与著名艺术家蔡国强夫妇艺术工作室共享晚宴以高达12,000元拍卖成交,无怪乎拍卖主持人CK充满虔敬口吻说,华美协进社是他在2019年第100 个拍卖主持,所有慈善拍卖都是推动机构的运作,只有华美协进社的拍卖是在推进两国关係而努力,这种推动是‘神圣而令人感动的。’[详情]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晚宴隆重举行(图)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晚宴隆重举行(图)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左三)及夫人张爱萍(左二)、华裔企业家及慈善家靳羽西(左四)等与会嘉宾合影。  2019年“青云奖”获奖嘉宾张洹(右)和Sophie Sheng(左)。 【侨报纽约讯】11月25日,2019年华美协进社“青云奖”慈善晚宴和颁奖盛典在纽约曼哈顿文华大酒店(The Mandarin Oriental)隆重举行,到场嘉宾300余人,会上表彰为促进中美文化和艺术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今年获此殊荣的三位人物是:张洹(Zhang Huan)、Pin Ni、Sophia Sheng。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大使携夫人张爱萍应邀出席晚宴并致辞。 据介绍,本年度“青云”奖获得者张洹是一位全球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是中国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主要从事行为表演艺术。代表作有《12平方米》《为无名山增高1米》《为鱼塘增高水位》等。他的作品从人文、人性的角度,深刻的去表达和诠释,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诚,你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尺子,你想做的时候你就做这是一个完全的自由状态完全真实的状态。当你能做到真的时候美就出现了,“真”的能量真是太大了。 张洹在世界各大城市作艺术表演项目和举办过个展,作品广为国际各大都市的现代美术馆和艺术基金会收藏,公共收藏机构近百家,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大都会美术馆、法国蓬比杜当代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等。 张洹获得过奖项有:2010 年度罗博艺术家、中国,2014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法国 和2019 华美协进社青云奖、美国 。 华美协进社是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沟通。[详情]

“青云奖”获得者张洹:中国将会是世界文化中心
“青云奖”获得者张洹:中国将会是世界文化中心

  (图为张洹接受新浪采访) 新浪讯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5日, 由华美协进社举办的“青云奖”颁奖典礼在纽约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举办,数百位来自各界的精英人士和嘉宾出席晚宴。“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今年,来自中国的视觉及表演艺术家张洹、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理事和艺术赞助人 Sophia Sheng荣获“青云奖”并上台领奖,美国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荣休教授傅高义获得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之前,新浪网与获得本次“青云奖”的中国艺术家张洹进行了一场对话。张洹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1965 年生于河南安阳,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98-2005 年,他在纽约从事艺术活动并获得世界赞誉,在世界各大城市作艺术表演。回国后,藏传佛教的信奉对于张洹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采访中张洹表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实际上是文化战略的问题。作为艺术家,应该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态度;中国将会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会给人类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话实录: 新浪:您作为一个早期就和西方的世界进行对话的角色来讲,您觉得东西方的对话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不理解、甚至矛盾的状态出现。作为艺术家,您的角色在其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洹: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国家都在去讲文化战略。包括美国在20世纪初推动了一大批当代艺术在全球,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这些,这都是国家战略的问题。作为艺术家来讲,你做的东西如果说是没有鲜明的、自己的风格和态度,那你就可以不做了。 新浪:您在美国跟中国都特别深度了解当地的艺术需求,这两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艺术市场也同步经济在飞速发展。您觉得未来中国艺术市场会是怎样的? 张洹:所有的事物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生物学的角度去看,就会比较好理解。市场都有起伏,国家的国运、个人的命运都有起伏的,有始有落、有始有灭、无始无终。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将会引导世界,将会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将会给人类提供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新浪:外部环境对您的一个影响,包括西藏的信仰、回国后对中国文明的感触,哪一方面对您的创作有非常深的影响? 张洹:我去了北京、来纽约、到了西藏,到上海。这些都是非常大的不同。但最大的不同是西藏。到西藏第一个你的感觉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小命,这个小命不能丢,这是第一。在其他地方可以喝酒抽烟,但是一到西藏有这个高原反应以后,你马上就要谨慎了,所有一切都要克制,生命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西藏,它让你对灵魂和精神、对生与死的认识一下子就关注到了。在都市纽约上海,我们关注的是零碎事,关注的是物质世界。西藏之所以是西藏,是因为一个字:高,高原文化产生了西藏所有的一切。我们在平原,平原文化就是平原的。这是两个世界:一个精神世界、一个物质世界。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 -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 今年的青云庆典有百位来自美国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学者和媒体代表出席。其中新华社、中新社、央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第一财经、美国中文电视台、侨报、星岛日报等多家媒体参加了晚宴典礼。(新浪财经北美站 刘硕 发自纽约)[详情]

中国艺术家张洹:做艺术就是要舍得
中国艺术家张洹:做艺术就是要舍得

   (图为“青云奖”获奖者张洹) 新浪讯 美国东部时间11月25日, 由华美协进社举办的“青云奖”颁奖典礼在纽约文华东方酒店(Mandarin Oriental Hotel)举办,数百位来自各界的精英人士和嘉宾出席晚宴。“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今年,来自中国的视觉及表演艺术家张洹、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华美协进社理事和艺术赞助人 Sophia Sheng荣获“青云奖”并上台领奖,美国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义获得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之前,新浪网与获得本次“青云奖”的中国艺术家张洹进行了一场对话。张洹是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1965 年生于河南安阳,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98-2005 年,他在纽约从事艺术活动并获得世界赞誉,在世界各大城市进行艺术表演。2005 年在上海建立工作室,不断拓展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边界,他创新的香灰画为艺术史增添了新的画种。牛皮雕塑、门板木刻、羽毛版画等艺术形式都是张洹的首创。 在采访中,张洹认为年龄会让人思考角度进行改变,年轻的时候他多关注“大的自我“,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就会变成关注“小我”,最终方向到“我”;艺术家要“舍命得天下”,如果用生命去创作,将会得到艺术世界。张洹也谈到了近年来的歌剧创作《塞魅丽》。 新浪:您在早期也导演了一 个歌剧《塞魅丽》,是什么样的灵感和现象启发了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您觉得的有什么样的意义所在? 张洹:我简单说一下《塞魅丽》 。《塞魅丽》是十年前的一个项目,刚刚在上海结束它十年庆的“十年巡回展”。《塞魅丽》是一个古希腊的故事,是爱情、情仇、情杀的故事。我当时找到了一个老建筑,里面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发生了一个中国普通的家庭的情杀的故事。我把这两个故事揉在一起,在里面重新创作了《塞魅丽》的故事,借用了明代老祠堂直接作为我们的舞台,女主角也跟着我们全球演出。这个就特别有意思。我们借用了西方亨德尔的歌剧形式,但我心中的《塞魅丽》是金美,这么一个观念。 新浪:您早期访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您说生活状态决定了艺术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变化,您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理解的? 张洹:年轻的时候,多数关注这个自我--大的自我、大我。到了五十知天命的时候就会从大我变成小我,最终方向到“我”。关注的生命更多、(关注的)人类更多,所以这个思考的角度就变了;当时是一个人吃饱全都不饿了;现在不行,现在一个人吃饱,很多人还要吃饭,所以是两回事。但是有个不变,三千年前商纣王的DNA不变。 这也就是我老是讲的“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命得天下。如果你用生命去创作,你将会得到你的艺术世界。(新浪财经北美站 刘硕 发自纽约)[详情]

青云奖有多牛?基辛格曾获奖 表彰促进中外交流人士
青云奖有多牛?基辛格曾获奖 表彰促进中外交流人士

  以下内容为中国青年网2017年报道 中国青年网11月2日电 2017年度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晚宴于美国时间11月2日在纽约举行。本届盛会汇聚了300余名商业、文化及时尚领域的全球领袖们,并为五位杰出人士颁布了年度“青云奖”,包括纽约州州长Andrew M. Cuomo,麦克安德鲁斯和福布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纳德·佩雷尔曼,著名婚纱设计师王薇薇,中美建设主席兼董事长袁宁以及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 据了解,“青云奖”的授予方“华美协进社”是一个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在参加西雅图晚宴时指出,中美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国政府、地方、友好团体、各界人士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呵护。特别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中政策基金会、美国商会、美国中国总商会、百人会、华美协进社、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协会、布鲁金斯学会等友好团体和一大批友好人士,长期为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奔走努力。 “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获“青云奖”。2016年得奖人之一的郭培女士是第一位受邀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办秀的华人设计师,也在当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当今,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包括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大学和智库机构及各界人士,长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在东西方人文交流方面架起一座友谊桥梁,增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作为本次“青云奖”获奖者之一的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表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交流在增强不同国家人民互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美世界一直致力于提供资源与机会,促进双边或多边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分享彼此的文化精粹。 图注: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发表获奖感言 1929年,梅兰芳应美国邀请率领梅兰芳剧团前往好莱坞演出。当时梅兰芳“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征服了美国观众,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多年来,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化,设立“孔子学院”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等各种交流活动,为美国人民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平台,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详情]

美国2017“青云奖”揭晓
美国2017“青云奖”揭晓

  2017年华美协进社“青云奖”颁奖晚宴于美国时间11月2日在纽约举行。本届盛会汇聚了300余名商业、文化及时尚领域的全球领袖们,并为五位杰出人士颁布了年度“青云奖”。 据了解,“青云奖”的授予方“华美协进社”是一个非盈利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是第一个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文化,从而致力于成为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窗口。“青云奖”旨在表彰对宣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16年得奖人之一的郭培女士是第一位受邀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办秀的华人设计师,也在当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作为本次“青云奖”获奖者之一的完美世界CEO萧泓博士表示,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交流在增强不同国家人民互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美世界一直致力于提供资源与机会,促进双边或多边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分享彼此的文化精粹。 1929年,梅兰芳应美国邀请率领梅兰芳剧团前往好莱坞演出。当时梅兰芳“男唱女角”的中国“男旦”写意艺术特色,征服了美国观众,使得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精粹叹为观止。多年来,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前往美国学习西方文化,设立“孔子学院”课堂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及各项文化讲座等各种交流活动,为美国人民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知平台,敞开了一扇透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让世界重新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详情]

美国华美协进社颁发2018年度“青云”奖
美国华美协进社颁发2018年度“青云”奖

  来源:中华商报(2018年11月28日) 11月28日,有近百年历史的美国华美协进社在纽约曼哈顿The Pierre酒店举办2018年“青云”慈善晚宴和颁奖盛典,向四位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颁发“青云”奖。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大使和夫人张爱萍应邀出席。 黄屏总领事致辞祝贺四位获奖者,表示华美协进社多年来为推动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做出积极贡献,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使中美两国人民获益,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文化和人文交流是促进中美关系,特别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的重要途径,需要两国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明年即将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再过几天中美两国元首即将在阿根廷举行会晤。我们期待会晤取得成功,期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和其他嘉宾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表示当前中美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华美协进社期待和各界一道继续不遗余力促进中美人民文化互通和心灵沟通。 本年度“青云”奖获得者为美国亚洲医学合作基金会主席米皓文、北京大学Arthur M.Sackler艺术和考古博物馆主要赞助人赛克勒、中国著名水墨画艺术家刘丹、梁氏家族基金会创始人梁仕源。他们分别在促进中美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创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无党派、非盈利教育机构之一,旨在增进中美相互了解。[详情]

2017青云奖:完美世界萧泓、时装设计师王薇薇等获奖
2017青云奖:完美世界萧泓、时装设计师王薇薇等获奖

   以下为人民网2017年报道 人民网纽约11月3日电(记者 殷淼)美国华美协进社2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下城金融区举办成立91周年庆典暨青云奖颁奖典礼。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纽约州副州长凯西·霍楚、华美协进社董事长贝建中、社长贺志明、海航资本国际总裁杨光等约300位各界嘉宾出席。 当晚,华美协进社向纽约州州长科莫、中建美国公司总裁袁宁、中国网游企业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华裔时装设计师王薇薇,以及美国私募基金公司总裁唐纳德·佩雷尔曼颁发了2017年度的青云奖,以表彰各位获奖者对推动中美文化、教育、艺术、商业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几位获奖者在发言时表示,中美发展友好关系对两国及其人民至关重要,愿意在各自领域继续推动中美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华美协进社社长贺志明说,今晚的盛典既是庆祝华美协进社迎来91岁生日,同时也是庆祝华美自搬入下城金融区新址后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华美将拓宽自身使命和关注点,通过教育、文化和商业等领域的众多项目,我们将更一步协助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海航资本国际总裁杨光也表示,海航对华美协进社推动中美文化、艺术、教育及商业交流的宗旨深为认同,因此很荣幸赞助本届度华美“青云奖”的颁奖典礼。他表示,希望同华美协进社一道,促进中美间的友好交往、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 期间,来自中国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著名女子合唱团体“雪莲三姐妹”还为嘉宾演唱了《青藏高原》等优美的藏族歌曲。 据介绍,海航集团是当晚颁奖盛典的赞助商,该活动也是海航集团庆祝“HNA中美新航线”系列活动之一。美国中国总商会会长徐辰、复星国际纽约首席执行代表薄伟,以及多位中美企业高管主管也出席了庆典活动。著名美籍华人靳羽西和华美协进社董事何梅担任庆典共同主席。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孟禄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郭秉文等共同创建。作为非营利的民间文化机构,华美协进社以美国社会为对象,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各种项目,来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搭建中美友谊的桥梁。   [详情]

华美协进社为赛克勒等4名中美人士颁发2018青云奖
华美协进社为赛克勒等4名中美人士颁发2018青云奖

  新华社纽约11月29日电(记者马建国)致力于加强中美交流的华美协进社28日在美国纽约举行成立92周年庆祝晚宴,并向4名为中美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颁发年度奖项“青云奖”。 获颁今年“青云奖”的是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吉莉安·赛克勒、美国著名华裔企业家梁仕源、中国画家刘丹和美国企业家霍华德·米尔斯坦。 担任华美协进社共同主席的著名美籍华人靳羽西为4人颁奖。她表示,美中友好不仅惠及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 有300多人出席的晚宴气氛热烈,席间进行的竞拍环节募集了近30万美元捐款,用以支持该机构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的项目。来自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的中国学生们现场演奏了优美的中国传统音乐。 华美协进社社长詹姆斯·B·海莫维茨说,在美中之间架起沟通、交流、友谊的桥梁一直是华美协进社孜孜以求的目标,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推动两国交流的事业中来。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详情]

促进中美交流:赛克勒等荣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促进中美交流:赛克勒等荣获华美协进社“青云奖”

  新华网纽约(2018年12月1日) 颁奖、歌舞、竞拍、义卖——11月28日在纽约举行的一个盛大晚宴,为致力于加强中美交流的华美协进社92周年庆生,并向4名为中美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颁发年度奖项“青云奖”。 嘉宾合影。新华网发 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一家五星酒店举行的晚宴上,身着由中国设计师郭培为她量身定做的黑白相间长裙的吉莉安·赛克勒女士上台,从现任华美协进社共同主席的靳羽西手中接过了该机构的年度最高奖项 —— “青云奖”。 这位与北京大学合作开办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名誉馆长,同时还担任美国外交政策协会主席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主席。赛克勒女士的丈夫是美国著名艺术品收藏家阿瑟·姆·赛克勒先生。他收集了两万五千多件艺术品,被收藏界称为“当代美第奇”。 赛克勒女士在晚宴现场讲话。新华网发 1987年赛克勒先生去世后,吉利安·赛克勒一直担任赛克勒基金会主席,并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与投资工作。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1986年破土奠基,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的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 赛克勒女士在晚宴现场。新华网发 在华人圈内被认为是“中美文化交流使者”的靳羽西说,“把‘青云奖’颁发给赛克勒女士是名至实归,对文化情有独钟的赛克勒女士和他的丈夫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中美友好上所做的贡献事实上已经创造了历史。”她同时表示,中美两国的友好不仅会惠及中美两国人民,也会惠及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美国著名华裔企业家梁仕源、中国画家刘丹、美国企业家霍华德·米尔斯坦同时获得了“青云奖”。 梁仕源自上世纪70年代就在美国投身房地产开发业务。在他提出的“知识=力量”的投资原则下,他的公司已经发展到在美国和欧洲拥有和管理价值100多亿美元房地产资产的集团企业。在房地产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梁仕源关注和推动中美交流,并在2015年设立“全球华人慈善行动”。 来自南京的国画家刘丹则是活跃在中美的中国水墨画家。他曾先后将自己作品带到哈佛大学的赛克勒美术馆和布鲁克林等地展出,推动艺术交流。 另外一位获奖者美国企业家霍华德·米尔斯坦则是一位三代在商业、健康和慈善领域颇有建树的家族代表。米尔斯坦从1980年开始就通过在中国南方引种优良的香蕉品种与中国结缘,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友好。 晚宴现场。新华网发 有300多人出席的颁奖晚宴气氛热烈。在竞拍环节,大约20分钟内募集了近30万美元,用以支持该机构中美文化交流项目。来自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的中国学生们为嘉宾们表演了优美的中国传统音乐。 穿着一身传统中国唐装的美国人、华美协进社社长詹姆斯·B·海莫维茨(贺志明)说,在美中之间架起沟通、交流、友谊的桥梁一直是华美协进社孜孜以求的目标,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推动两国交流的事业中来。 华美协进社于1926年由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和中国著名学者胡适等人共同创建。作为非营利的民间文化机构,华美协进社以美国社会为对象,旨在通过文化、教育、商业等领域的项目,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每年,华美协进社都会对推动中美文化、教育、艺术、商业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授予他们“青云奖”。该奖往届的获得者包括美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华特迪士尼乐园和度假区主席包正博、IMAX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葛尔方、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以及设计师郭培等。 [详情]

专访张洹:生产艺术的工厂
专访张洹:生产艺术的工厂

  来源:大好先生(2010年1月2日) 英国伦敦皇家学院 《三腿佛》(张洹 2007 年) 2009 年12 月10 日,张洹在佩斯画廊举办“如来”个展。一尊用香灰做成的5 米多高的佛祖如来雕塑被身体内的“大火”烧得通红;缕缕青烟从雕塑的身体内冒出,弥漫了整个展厅。 导语:12月,张洹在著名的佩斯画廊举办“如来”个展。和往常一样,开幕式后,所有作品被抢购一空。张洹是最早和佩斯画廊合作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一,他还是欧洲最著名的白立方画廊代理的唯一中国艺术家。为此,张洹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占地50亩、国内最大规模的艺术家工作室。这是一个高速运转的艺术“加工厂”,“工厂”以几百人的团队完成大型绘画、雕塑、装置作品和公共艺术项目。张洹说:“工作室的形式虽然像一个工厂,但是我们的工作本质和生产电脑或相机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作品都只有一件,是独一无二的。” 12月10日,纽约曼哈顿,画廊林立的切尔西艺术区,中国艺术家张洹名为“如来”( Neither Coming Nor Going)的个展广告旗在微风中飘扬。不断有人涌入22街著名的佩斯画廊,他们很想知道,这一次张洹又有什么“新花样”。 进入佩斯画廊,参观“如来”个展的人们发现,屋顶的横梁已经被拆掉。展厅正中央,一一尊用香灰做成的5米多高的佛祖如来雕塑被身体内的“大火”烧得通红;缕缕青烟从雕塑的身体内冒出,弥漫了整个展厅;四周的墙壁上布置着八幅巨大的版画。 和张洹以往的个展一样,“如来”一如既往的火爆。美国画坛巨星查克.克劳斯、日本著名摄影师杉本博司、美国最有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MoMA的专业人士等都到场观摩,来自美国金融界、奢侈品行业的收藏家也到现场抢购。开幕式后,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瓜分”。 出生于1965年的张洹,是1990年代中国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他曾在“北京东村”的厕所内,赤裸着身体涂满蜂蜜,任凭成千上万只苍蝇爬满全身;他也曾在北京郊区的一座无名山上,和另外八名裸体的艺术家,一个迭一个地摞成一堆人山,为得是给这座山增高一米。1998年移居纽约后,他全身贴满生肉片,演绎一块巨大的生肉如何行走……2005年,在做完《我的波士顿》后,张洹的行为艺术嘎然而止。 同年,张洹载誉归来,他选择在上海生活创作。在上海郊外松江,他用四年的时间打造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艺术家工作室。这是一个高速运转的艺术“加工厂”,“工厂”以几百人的团队完成大型绘画、雕塑、装置作品和公共艺术项目。张洹在佩斯画廊办的“如来”个展、在布鲁塞尔皇家马奈歌剧院导演亨德尔的歌剧《塞魅丽》,都是这个“艺术工厂”的“产品”。 个展结束,张洹回到上海。早上八点,他从湖南路的家中出发,花一个小时赶往松江的“加工厂”。厂区内各个“工种”的工人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门口立着八米高的铜铸菩萨《三头六臂》,厂房内有许多裹着牛皮的庞然大物。此时,纽约画廊区的艺术明星张洹,摇身变为这个占地50亩的“艺术王国”的老板。张洹却笑言,平日里自己就是个“上班族”,过着家和厂区之间两点一线的日子。 “艺术工厂”的老板 2005年从纽约回国之前,张洹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公共空间不停地做各种表演项目。从美洲、欧洲到亚洲,有时候下飞机时他还没有好的想法,有时在表演前他会突然改变所有的方案。 “你的工作室在哪?”那时,时常有人问这位当红的艺术家。 “我没有工作室,我的头颅和美术馆才是我的工作室。”张洹总是这么回答。 2005年底,从事艺术创作多年的张洹决定在上海创办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室。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回忆,和现在50亩的厂区相比,当时7000多平方米的张洹工作室只能算是几个车间。 如今的张洹工作室原本是上海液压容器厂厂区,有二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厂房。厂区中间的一排两层小楼是这个厂区的办公室。紧密门窗,打开空调,这里依然寒冷难耐。窗外飘着小雪,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都裹着臃肿的棉衣。张洹的装扮单薄而利落,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两个助手分别叫他去看作品进度。张洹走路飞快,助手要小跑才能跟上。 记者现场所见,散落各处的张洹作品,往往有着令人吃惊的庞大规模与精湛工艺。每间厂房内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有的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有的则是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他们分为绘画、铸铜、香灰、木雕等多个工种或小组。工作室内起重机、梯子、脚手架随处可见,为了搬运那些巨大的作品,工人们往往要爬上屋顶,利用这些专业的移动平台。 厂区门口的锻铜雕塑《三头六臂》,灵感源于藏传佛教中的菩萨。这是个规格为18*10*8米的“巨无霸”。由于雕塑面部表情丰富,仅泥巴塑头部的制作就需要一个十人团队才能完成。随后,锻铜组还要再工作一个月。锻铜组分成6个小组,每个组约7个人,分别负责一个局部的制作。各部分做好之后,再进行组装。张洹每天都去现场和锻铜师傅交流,并细化局部。 除了厂房、办公区,这个艺术“加工厂”还有食堂、宿舍等生活区域。在市区,张洹工作室的办公地点在高安路的一栋洋房内,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和外联等工作。这个庞大的“艺术帝国”有着严密的组织架构,艺术总监、生产总管、后勤和采购等各司其职,“张老师”是他们对于艺术家“老板”张洹的共同称呼。 厂区的宿舍里装着空调,工人们说张洹工作室“伙食还可以”。快60岁的老李是张洹工作室的“大管家”,负责后勤工作。一年的中秋节,他因母亲有病跟张老师请假。“他不但允许了,还叫财务给了我500块钱,要我孝敬母亲。”这让老李格外感动。 张洹承认,从人员工资、奖金,到吃住、差旅、原材料和税收等,这个庞大的艺术“工厂”每年都需投入巨资,但他拒绝透露具体数字。 装置、雕塑、歌剧 2009年9月,张洹在世界著名的白立方画廊首次举办个展,主题是在废墟中存活了49天的“抗震英雄”“猪刚强”。为此,张洹在画廊里搭设了一个猪圈,这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 “猪刚强”比建川博物馆买下的“猪坚强”在废墟中活得时间更长,张洹花费一万多元把“猪刚强”买了下来,并在自己的工作室为它安了家。展览现场,除了两组绘画,“猪刚强”在上海生活的实况直播屏幕与他的“伦敦情人”牛津花(伦敦母猪)同时展出。张洹说,他希望表达生存本能所带来的勇气,以及不可避免的生命的更替。 几天之后,张洹再次撼动欧洲。他导演兼舞美设计总监的亨德尔歌剧《塞魅丽》,在历史悠久的布鲁塞尔皇家歌剧院上演,连演九场,场场爆满。《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报》同时刊登评论文章,褒贬参半。而对于在欧洲的华人而言,《塞魅丽》一时成为流行话题,靳羽西在她的博客里发表“《塞魅丽》:布鲁塞尔的巴洛克歌剧启程!”一文,并发布自己和歌剧演职人员合影。 《塞魅丽》以张洹工作室从中国浙江衢州买来的一座明代祠堂做背景。当时买下这个祠堂时,张洹意外发现了一本祠堂男主人方世锦生前的日记,日记中凌乱地记录着他发现妻子与他人偷情之后的心路历程。爱她,又恨她,让她走,又想念她,最终,方锦生将情敌杀死。张洹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把中国农村的现实悲剧和希腊的神话悲剧相互穿插,就成为张洹版的《赛魅丽》。表演前,为了让观众闻到有着450年历史的中国老木头的味道,产生触摸到灰尘的感觉,张洹不惜巨额费用,将明代祠堂的建筑构件和石墩运到比利时。 邀请张洹出任总导演的,是拿督黄纪达基金会主席黄铃玳,她是《塞魅丽》的策划者和主要资助人。2010年,《塞魅丽》将作为比利时的文化项目参加上海世博会。 此外,张洹工作室还拿到了上海世博会公共雕塑设计制作的“入场券”。这一次,张洹要用镜面不锈钢做成两只名为“和和谐谐”的大熊猫,这将在上海世博园区永久留存。而张洹的另一个大型雕塑“三腿佛”,即将在美国Storm King Art Center落户;这个占地4000多亩的雕塑公园,收藏了许多世界雕塑艺术大师的代表作。 带着记者参观自己的“艺术帝国”时,张洹并不愿意透漏厂房里已经完成的那些作品的具体价格。1998年去美国之前,张洹每次行为艺术表演时,都会邀请朋友或摄影师拍照。《12平方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等摄影作品,当时几百元的价格也少人问津。去美国后,他于2001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和平》,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出40.8万美元。 张洹是最早和佩斯画廊合作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一,他还是欧洲最著名的白立方画廊代理的唯一中国艺术家,后者也是英国著名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代理画廊。张洹创作的大型装置、雕塑等作品的价格为数百万美元。 2008 年初,张洹用几百张牛皮制作、长着人脸和身体的不明生物“巨人1”和“巨人2”被法国巴黎春天百货集团董事长朗克斯·皮诺特收藏,世界奢侈品教父、LVMH 集团缔造者伯纳德·阿诺特也是张洹作品的收藏者。 艺术家or资本家 一年多前,张洹的个展同时在纽约佩斯画廊的两个空间开幕。开幕前,所有的作品都被预订一空。世界各地对于张洹作品的收藏和展览需求,以及作品本身的庞大与复杂程度,造成他和他的工作室都会非常忙碌。 即便是在采访过程中,助手们也会时不时地向张洹报告作品的进展。作为老板和构思者,他要随时掌控制作过程,也要从每个人的工作中寻找新的灵感。“有一次,我给木雕组一个命题创作,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做一条伤感的腿。”张洹得意地说:“后来我发现他们做得很棒,有位师傅在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裤子卷起,用手不停地摸着自己的一条腿,边看边雕着手中的木雕腿,做出的作品实在太生动了。”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致力于创作高度戏剧性的作品,他们的大型装置或雕塑往往使用巨量的人力物力,由专业工厂和技术人员按照艺术家的意图设计、制造和安装。众多的艺术明星如达明安.赫斯特、村上隆、杰夫.昆斯登等,都以这种方式创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而闻名。” 巫鸿在《张洹工作室》一书中这样介绍。而在国内,艾未未、张晓刚等艺术家的工作室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雕塑、绘画、影像、戏剧……张洹工作室涉及到的门类越来越广泛,他甚至对游戏设计和电影业充满兴趣。“我想工作室未来的主创人员应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佛学、机器人研究、生命克隆、天文学、时尚设计、建筑、周易学、文学、电影等等。大家都从各自的体系走出来,我的团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兵队伍,有人才,有资源,有想法,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但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也受到各国评论家的指责,他们发问:当艺术品像商品一样被大规模生产时,是否还具有艺术的独创性?当艺术家摇身变为“资本家”时,他们是否依旧敏锐? 著名艺术评论家冷林认为,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艺术家是单枪匹马还是兴师动众,“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做艺术品,最终还是要从成果本身评判艺术家,艺术家要靠作品影响别人。”  “张洹具有极大的热情和想象力,并且把热情和想象力发挥到每个角落。”高名潞将张洹称作社会艺术家。  B=《外滩画报》 Z=张洹 我的作品跟“暴力”没有关系 B:1998年,你从北京去了纽约。纽约在当时的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看来,就是艺术的天堂。对于你的行为艺术来说,是不是阶段性的提升? Z:其实也不是。我觉得国内是一个很好的土壤,生活就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去了美国以后就是旅行者的身份,对一个城市的理解非常表面和简单。 在国外我水土不服,语言听不懂,吃东西不适应。我在纽约头一个月每天吃批萨饼,把一辈子的批萨都吃完了,后来就再也不想吃了。但我的原则是走到哪里都要表达我的生存状况。比如《我的波士顿》这个作品,就是表达我最直接的感受。波士顿对我来说就是满城都是教授,是很有学问的一个城市。 B:在这个作品之后,你的行为艺术嘎然而止,这是为什么?你说艺术就是寻找最简单的一种表达方式,再穷的人也做得起。停止是不是说明你的物质条件改善了,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了? Z:停下来是因为我开始感觉到在重复自己,没有突破了,没有新的东西能够超越我自己了,就停止了。我当时只是想暂时结束,现在来看是彻底结束了。因为我的内心、各方面都不需要了。 B:2005年开始,你从美国回到国内,并选择在上海创办工作室和安家。现在,你画画、做装置的过程中,行为艺术的背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在行为艺术中的大胆、“暴力”与夸张,被延续到了其他艺术形式中? Z:再回到传统的媒介和艺术形式里,判断会更准确,清楚,会放一些新的元素进去,尺度更宽了。 我的作品跟“暴力”没有关系,从来没有“暴力”过。我到国外去做表演,结束之后美国人、欧洲人赞美一片,其实他们根本也不懂。行为艺术只有自己做了才能知道在做什么,观看者怎么能体会到一个行为艺术家的感受? B:你以往最具代表性的行为艺术作品,一直在挑战人的视觉极限,激进而极富争议。你现在的创作已经涉及到为世博做的公共雕塑,是上海这个城市把你变得温和,还是有一个线索连接了过去与现在? Z:变得温和也好,早期你理解是激进也好,都是一个试验性的。主要是自己的阅历在发生变化,年龄在发生变化,对艺术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这几个原因导致表面上看张洹的艺术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但是仔细看每一个作品的背后,其实是一致的。“和和谐谐”这两个大熊猫,我做的时候没有采取写实的方法,而是用镜面不锈钢,代表了中国的外交以及和台湾的关系。憨态可掬的熊猫背后也有尖锐的现实问题。 “工厂”的所有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B:工作室的运作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的? Z:刚回国时,我只是觉得应该找一个地方,200平方米自己做点东西。结果做着做着就不够用了,以至于换成了50亩的空间。工作室的人就从3、5个到10个,再到上百人。我的想法很多,我都想把它变成能看到的东西。 B:工作室每年巨额的开支,都是靠卖作品来支付的吗? Z:作为艺术家,除了与作品相关的收益之外,恐怕只有抢银行了。其实我在纽约这么多年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即使回国以后不卖作品也够一直做下去,温饱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B:为什么要在香灰这种材料花费那么多精力? Z:我刚刚回国时,在静安寺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摸着石佛的脚,自言自语,长达几个小时。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善男善女都来朝拜?朝拜真的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吗?我发现,香燃烧之后的灰烬,寄托他们的祝愿和梦想,有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灵魂、愿望和记忆的聚集。从另一个方面说,香灰也是很环保的材料。 B:在这种“工厂式”的制作模式下,作品的独创性何在? Z:我最忌讳并且最反对重复,所以我一直在变化,从年轻到现在,我做那么多种形式的作品,就是想不重复。工作室的形式,虽然像一个工厂,但是我们的工作本质和生产电脑或相机是完全不同的,所有的作品都只有一件,是独一无二的。 B:作品的实施要靠助手或工匠们,如何保证你原本想法的完整体现? Z:我要随时掌控作品的制作过程,所以和他们一样,我每天早晨8点出门,晚上8点回到家,有时候干脆住在工作室,一周六天在工作。从每个人的工作的进程中,我又经常能找到新的灵感。[详情]

张洹: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 放弃“行为”不想重复
张洹: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 放弃“行为”不想重复

  新京报2010年5月27日 北京开个展,把艺术工作室公司化 张洹:私画“香灰画”犯法 曾经在北京东村公厕内坐一小时,直到苍蝇爬满全身;曾经披一身血红的牛肉行走在纽约的街头……肆无忌惮的身体呐喊、爆发过后,2005年张洹开始放弃行为艺术,转而“遁入”香灰的世界。近日,张洹携其香灰画和牛皮雕塑新作“放虎归山”,出现在798的佩斯北京画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张洹却一反常态,对自己从事的艺术进行了调侃,说“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但他也承认自己只能做个艺术家。 谈“复出” 做艺术家的选择失败 新京报:这次北京展览是你的首次个展,为何选择了“放虎归山”这个主题? 张洹:“放虎归山”基本的原始状态大家应该都知道,让不好的事情回到原处,把虎放入它真正应该生存的环境。说的是虎,但其实是说我们的人类、生命。 就像世博会的主题是好的城市,好的生活。换个角度想,就因为太糟糕的城市、太糟糕的生活才要提出这个概念,让大家去追求好城市、好生活。 新京报:之前你的行为实践让人触目惊心,但去纽约后国内对你了解不多。今年我看到你频繁在国内办展。2月在上海,这次又在佩斯北京办个展,听说你接下来还要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办个展,感觉你在高调“复出”啊? 张洹:早年也好,现在也好,回国看看,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一个艺术家的经验不足挂齿。我的总结是前面一部分是浪费掉了,我做艺术是选错了专业。我的选择是失败的,做任何事情都比艺术好。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 张洹:艺术家做的都是垃圾,不断地在造垃圾。能造多少垃圾就造多少,因为你总得把时间度过去,总得找到打发时间的方式。我内心就没把艺术当回事,它确实也不是回事。 新京报:那你为何不想现在换个领域? 张洹:我什么都不会。文字我也不会写。电脑我不会敲一个字。 谈“行为” 放弃“行为”不想重复 新京报:你曾经以自己的肉身为媒介,创作了《12平方米》、《65公斤》的行为艺术,为此上世纪90年代你也因自虐式行为艺术创作而闻名。但后来有评论认为当时以你为代表的东村艺术家是想博出位? 张洹:是事实。你想一个河南人,出生时满眼黄土,什么都看不见,就往北京跑,你不大喊,谁知道你啊?这是年轻人的一种表达,很自我,很灿烂。我当时的状态是,生活是什么我就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20多岁荷尔蒙过剩,就一直在消耗。现在则被淹没了。 新京报:你2005年回国后就很少见动静了。你觉得功成名就了,可以换个领域创作? 张洹:我没觉得功成名就,还没开始呢。2005年我一年做了3个行为(艺术),在波士顿美术馆、瑞士的国家美术馆,然后就告别行为艺术了。当时告别没想到真正告别,只是因为不想再重复自己。没想到一告别就彻底离开了。我当时还想如果MOMA请我,我还会再做,但现在看来是不会再做了。 新京报:现在大家评价行为艺术认为它已经不再是反收藏、反商业,而更多的是表演,你怎么看? 张洹:行为艺术本身就是小众文化,是一条河流的支流。就像我的名字,安阳殷墟旁边的一条小河。[详情]

张洹“创世纪”的浪漫主义
张洹“创世纪”的浪漫主义

  来源:外滩画报(2010年3月19日) 作为上世纪90 年代中国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张洹5 年来都在创作比行为艺术更容易“登堂入室”的作品,他说:“一旦艺术家动画笔,就暗含着被收藏的可能性”。 一个巨大的车斗倾斜着,满载的青灰色石砖铺满地面,令人不由想到:是哪个“大力士”撼动了车斗,倾倒了石砖?散乱堆砌的青砖,高矮不一地连绵成三座小山峰。车斗里还残存着整齐排布的青砖,站在上方的棕色“小野马”俯视着过往的观众。 这件名为《创世纪》的作品,是张洹个展上最受瞩目的一件。2010 年2月,上海美术馆为张洹的个展准备了跨越春节假期的最佳时段。5 年前,旅居海外多年的当代艺术家张洹将上海选作自己的创作与生活之地。他一手打造了“张洹工作室”,用半个世纪前安迪·沃霍尔式的“工厂”,创作着一件又一件体格庞大、做工考究、构思缜密的艺术作品。这一次,堪称张洹回国5 年来的“汇报展”。 新闻发布会上,张洹不愿介绍自己的作品。他说:“让艺术家讲自己的作品是没有道理的。作品出来了就不用再过多解释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就是要提出问题。无论是生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这样艺术才有价值。” 作为90 年代中国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张洹曾在北京的厕所内赤裸着身体涂满蜂蜜,任凭苍蝇爬满全身,创作了中国行为艺术历史上很有名的作品《12 平方米》。装置作品《创世纪》使用的是上海一些地区拆迁后遗留下的老青砖。通过这些承载历史印记和文化意味的青砖,张洹似乎在表达亿万国人处在高速变迁时代的原始奋斗激情。两件绘画作品《大运河》和《水库》,并非用普通的颜料创作,寺庙里常见的香灰成为张洹独创的绘画新材料。在《纽约时报》艺评人Benjamin Genocchi 看来,《创世纪》的原材料使用拆迁后的青砖,表达了高速城市建设中付出的代价是对旧事物的摧毁。而《大运河》和《水库》使人联想到70 年代国家大建工程,以转型为工业经济型社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观众们无法从眼下这个展览中获得太多骇人听闻的行为艺术信息。相反,回国后的5 年里,张洹与西方收藏家的联系从未中断,他一直都在创作比行为艺术更容易“登堂入室”的作品。与美国顶级画廊佩斯画廊的合作,更使得张洹作品成为顶级藏家们追逐的对象。 上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美术馆的一次青年艺术家联展上,只穿一条短裤的张洹背着一个大大的军用帆布包“出场”。他在地上铺了一张白布单,从包里取出腌制咸菜的大坛子,“哐”地砸在地上。床单顷刻间被染成红色,玩具娃娃的头、手和脚等散落在床单上。张洹把娃娃重新组装好,捆在绳子上,挂到一幅绘画作品前。刚从美术馆出门,张洹就被“抓”到,在罚款2000 元和“进去一段”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对于我来说,当时的2000 块比现在的20 万还多”,他说。 现在的上海美术馆内,一座由青砖砌成的钟形宝塔上方开了个小小的窗口,一头小猪的标本像正好奇地往外张望。这头小猪标本的“原型”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废墟下被掩埋了49 天的传奇小猪“猪刚强”。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把“猪刚强”放在宝塔里时,张洹煽情地说:“我看到猪刚强被埋在废墟下49 天奇迹存活的新闻时,立刻说这是我呀,这是我早期的一个缩影。它就是我所有早期表演艺术作品的总结。” 2005 年以后,张洹再未做过行为艺术。当被问及行为艺术的暴力、夸张与骇人听闻时,他坚持把自己归为“浪漫主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行为艺术家,经常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而张洹则完全没有。“我的注意力是体验,体验一种过程、一个环境。完全是肉体和精神状态的体验,是很浪漫的事,你怎么能称作暴力呢?”一个欧洲的银行家把他所收藏的拍摄张洹行为艺术的作品《12 平方米》挂在餐厅里。照片上,苍蝇爬满了张洹赤裸的身体,似乎散发着厕所那个狭窄空间的熏天臭气。但那位80 多岁的藏家却觉得,越简单的生活越是“高境界”,挂在餐厅很合适。 以下为外滩画报采访实录 B=《外滩画报》Z= 张洹 B:对于很多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你的行为艺术作品,比如《12 平方米》、《为鱼塘增高水位》等。从第一个行为作品《天使》到最后一个《我的波士顿》,你做了十几年的行为艺术,你是怎么看这种艺术形式? Z:行为艺术是小众文化,小到人们都不认识它,就像是黄河的支流的支流,以至于大家都不认为这个支流还是属于黄河了。高兴的时候,吃饱了喝足了,可能会看一眼,忙碌的时候它就被遗忘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行为艺术基本上是年轻人在做,到了三四十岁就放弃,改做其他,能一直做行为艺术的不多。行为艺术是用一种身体语言,阐述跟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强烈、更直接、更单纯,它没有其他任何非艺术的想法在里面。一旦艺术家动画笔,就暗含着被收藏的可能性。我当年在做行为艺术的时候,没有想到可以换成钱,成为一种工作。当时就是做的时候舒服,做完了也“清爽”。 B:行为艺术还是很容易夺人眼球,如果不是因为夸张、骇人的行为艺术,你也不会像今天这么有名。 Z:对于我而言,行为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受人关注,而是最直接和单纯地表达想法,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作品。像我做《12 平方米》的时候,坐在厕所里,能体会到现实的真实。很多苍蝇在趴脸上、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浑身,这是一种体验。 B:从美国回来后的国内首次个展,你只带来5 件作品,会不会太少了? Z:我现在看完这个展览的空间,倒是觉得太多了,应该有两件作品就够了。当时在工作室,因为空间很大,觉得这些距离就够了。一旦放到现场确实感觉不一样。每个作品之间稍微会打架一点,互相抢一些气场。这是比较遗憾的。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对作品有一种将错就错的摆布,产生一种新的关系。 [详情]

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张洹获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张洹获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来源:艺术新闻(2014年5月21日) 2014年5月20日, 艺术家张洹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接受法国政府颁授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以表彰其在促进法中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张洹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全球文化艺术界享有声誉。他曾在巴黎、伦敦、纽约、佛罗伦萨成功举办个展,由他执导的歌剧《塞魅丽》正在全球巡演,2015年春天将于纽约BAM歌剧院公演。 张洹1965年出生于河南安阳,90年代活跃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于2005年在上海成立其个人工作室。他多以行为艺术表达其以人性为中心的反思。例如在创作于东村的早期作品《十二平方米》中,张洹全身涂满鱼油和蜂蜜,在一间环境恶劣的公共厕所里静坐一小时。张洹在挑战人对痛苦或肮脏的承受能力的同时,也向公众抛出与生存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此外,创作于2001年的《家谱》试图探索并质问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艺术家本身所感受到的不可脱离的宿命感。在21世纪初移居纽约之后,张洹创作了《我的纽约》,全身挂满鲜肉行走街头,以此表达对于外来者来说难以融合的文化摩擦。文化的冲击和交融不断为张洹带来新的灵感和作品。张洹的创作始终以人为核心,他的生活经历则与其创作相辅相成。 张洹的作品被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共机构收藏。张洹与夫人胡军军创立的高安基金会,在全国贫困地区建造了三十余所“张洹希望小学”,并对教育、文化艺术、佛学等相关机构提供赞助。 张洹与法国文化艺术界的合作广泛且深入,在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小皇宫博物馆、密特朗艺术中心、法国主流画廊等均有藏品和项目计划。张洹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行为艺术创作,如《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其身份的构建也是张洹不断拷问与探索的重要话题。从身体到身份,张洹的艺术从未离开过他的本体。这可能也是为何,张洹从创作初期开始既选择了行为艺术作为媒介。 在授勋仪式现场,张洹用家乡方言向其家人、团队、藏家及与会嘉宾致谢, 同时也回顾了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之路:“撞到西撞到东,一撞撞了三十多年过去了。经过这么长时间,铲出了一条我热爱的艺术道路,这条路是不寻常的路,这是一条走心的路,是一条走魂的路,更是一条命运的路。” 张洹的创作得到了艺术界以及公众的关注,从某种层面上,张洹此次获此殊荣有助于提高中国公众对本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了解和认可。[详情]

张洹:从行为艺术到藏传佛教
张洹:从行为艺术到藏传佛教

  来源:纽约时报(2013年9月22日) 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曾给一个骷髅头镶满钻石,村上隆曾在画布上画满卡通版的骷髅头。但是当艺术家张洹创作类似的图像时,他画的是油画,而且每幅画各有千秋。不久前的一天,他坐在自己的上海工作室里,忙着为周五(9月20日——译注)在切尔西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开幕的新作品展“罂粟田”做准备,周围有几十个西藏死亡面具。 “罂粟田”是这位艺术家的新方向。他的工作室很像一个工厂,有100多名助手在大量炮制巨大的铜质佛像,用从寺庙里收集来的香灰绘制图画,制作刻有文革场景的门、不锈钢熊猫以及毛绒牛马,有一次还做了汉德尔歌剧中的一幕。他的理念是制作任何他想象到的东西,不考虑连贯性。 “西方的大师们在成熟之前总是坚持一种风格,我跟他们不同,我总是在不断改变,”张洹在翻译的协助下通过Skype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断除旧迎新,但是这些变化背后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我的DNA。” 他最近的变化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变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对色彩极为敏感的油画家,而他之前的作品大多是黑色、白色和灰色的。新的“罂粟田”系列作品与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比如2007年在亚洲协会回顾展上展出的那些作品——那是他搬回中国两年之后的作品,之前他在纽约住了差不多十年。 在新画作中,画布表面布满了成百上千个模仿西藏面具的骷髅头,看起来像一张张笑脸,有着凸起的眼睛和柴郡猫式的露齿微笑。从远处看,画布变成一团模糊的颜色,从某个距离看是白色、粉色和蓝色,从另一个距离看又变成了黑色、红色和金色。但是从近处看,你能看到人群中的每一张脸,像是从外太空聚焦一个拥挤的体育馆。“这些画代表了今生对幸福的幻觉、对恐惧和孤独的幻觉,以及对来世幸福的幻觉,”张洹说。 当被问及图画中明亮的色彩时,他说,“假如你的幻觉中没有颜色,那里便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佩斯画廊的创始人阿恩·格里姆彻(Arne Glimcher)回忆起两年前跟张洹的一次谈话。当张洹说自己在创作油画时,“我当时觉得油画这个媒介对他来说太传统了,”格里姆彻说,“但是他跟我说,‘我的油画会跟其他任何油画都不同。’” 这差不多跟格里姆彻2006年首次参观张洹的上海工作室一样,令他十分震惊。当时张洹最知名的作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内脏行为艺术,先是在北京东村的波西米亚飞地进行行为艺术,后来是在美国的多个博物馆演示(他的另一个更知名的作品是在一个公共厕所一动不动地坐10个小时,身上涂满鱼油和蜂蜜,让苍蝇聚集在他身上)。 当时格里姆彻对张洹生产线的规模感到震惊,工作室里充满了雕塑、绘画和装置作品。而这一次,他震惊的是这位艺术家几乎完全不依靠助手就完成了这些新画。 这位艺术商说,张洹在创作每张油画之前,先用电脑做一张图,规划好每个面具的位置。通过采用这种方法,他让那些画看起来非常自然,好像是浑然天成。 佛教和死亡仪式是张洹永恒的主题,他在八年前受戒当了和尚。文化大革命时政府禁止信教,而1965年出生的张洹记得看见奶奶去庙里在佛像前烧香。成年后,他定期去寺庙。1998年搬到纽约之后,他还每周末到皇后区法鼓山跟备受尊敬的圣严法师学习,后来给纽约州肯特镇贝聿铭设计的庄严寺捐了一些佛像。 在2007年亚洲协会回顾展“改变的状态”的目录文章中,该博物馆的馆长招颖思(Melissa Chiu)写道:“张洹过去15年的作品反映了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声音的追求,先是在北京,而后是在纽约,最后是在上海。” 她指出,张洹“越来越注重中国素材,在对祖国的符号、故事和素材的共有记忆中找到了极佳的灵感”。但是他对藏传佛教的信奉让他区别于其他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藏传佛教是个罕见的主题。 2005年的西藏之旅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张洹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在拉萨的某一天,我凌晨四点就起床去大昭寺,那是西藏最大的寺庙。我看到男人们和女人们排起了几英里长的队伍,”张洹说。他说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叹,朝圣的队伍缓慢地向寺庙移动,在现代与古老传统的表面冲突中前行。“我去过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博物馆,但我从没见过这样震撼的场面,”他说。 他还目睹了西藏的天葬,一个僧人取出人尸体中的内脏,把肉留给秃鹰吞食,把骨头捣碎。据说这个过程可以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以便平静地去往来世。“大多数人看到这个仪式会感到毛骨悚然,不忍直视,”张洹说,“但是我在观看这个仪式时,有一种幸福的幻觉,我感到自由。” 他说他死了以后,这个仪式一定会是他最后一个表演作品的一部分。 当被问及美国人是否能理解他的“罂粟田”绘画作品时,张洹说,“如果他们活着,他们会爱上这些作品。但是如果他们死了,他们会把这些作品埋葬。”[详情]

张洹:佛性现世主义
张洹:佛性现世主义

  来源:艺术时代(2010年9月11日) 张洹.《十二平方米》.表演.1994年 不逃避沉重苦难的现世,直面问题并投身现世,不断超越并将佛性渗入现世;此所谓之佛性现世主义。作为一位艺术家,张洹在通过艺术践行这一过程。他曾长时间徘徊于现世的底层、边缘,经历社会的残酷与沉重;然而,他没有自杀,而是选择活下来;他没有沉沦,或简单地回以绝望的发泄、报复或摧毁,而是选择通过强韧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一步一步去提升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境界,印证生命中的信、和谐与爱。 死亡、与葬礼相伴,是张洹深刻的童年记忆[1],影响着他早年的创作。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前表演的《Angels》是张洹在公共场所的第一件行为作品,缘于当时许多女生的堕胎事件。浑身血色的张洹手持玩偶,令人触目惊心:生、死竟是与当事人无关的暴力行为。然而,对一个已经落地的人来说,出生,肯定是无法选择的,可以选择的,只有死亡。所以,摆脱自绝于世的念头、决心活下去的时刻才是生命的真正开始。张洹与死亡的决裂在于1995年的一次行为实验,他计划把自己关在一只铁柜子里放到山上待24小时,但在家里预演的时候失手把自己反锁到柜子里,后来呼救被人发现。这一行为最后没有付诸现实,但经过这次意外,张洹对活下去有了坚定的信念:对于一个活着的人来说,活着就是最重要的。活着,是第一位的。 决心活下去,并不意味着等在你面前的是一个美好世界。张洹需要对抗的,是一个贫困无望的北京东村艺术家深陷于其中的严酷现实。《12平米》、《65KG》等作品即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死磕式的反省。身处残酷之中而无所察觉的下场,无疑就是自我麻痹及随之而来的平庸与沉沦。《12平米》等作品让他警醒。《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朝拜——纽约风水》等作品是挑战现实的失败。张洹试着把山增高、把冰融化,但最终山没有变高,冰也没有变成水,反而是他自己被冰冻僵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次行为仍在《12平米》等作品的逻辑之内:围绕残酷现实展开。虽然山最后没有变高、冰最后没有变成水,但张洹的现实改变了。他来到美国并开始被美国社会认可,成为一位职业行为艺术家,被邀请至各地表演。《我的美国(水土不服)》、《我的日本》、《我的澳大利亚》等一系列行为是张洹受邀而做的表演,张洹把表演当作自己的职业,更投入地体验不同文化与自身的碰撞。以“我”为中心的命名方式在刻意强调身份的同时亦是身份的迷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几百年前高更的提问在当今依然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绕不开的问题;于现世中存在,不仅需要身体意志,更需要精神的扶持之物、灵魂的安放之处。 2005年,张洹回到中国并开始信佛,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宗教给了他新的力量。 这一年,张洹在上海拜师成为一位居士。佛法使他安静、平和。然而,对于从泥泞的现实中匍匐起来的张洹来说,佛教只是一个好梦;如果人们在佛教里生活,会让他们生活的好一些,平静一些,思想纯净。然而,安静、平和固然有助于我们自知,更重要的却是自知以后的行动。否则,现实不会有丝毫改变。《大佛》是张洹新尝试的开始:他用死的物质——骨头,做了一具坐佛;《牛皮佛脸》也是用死(整张的牛皮)去表现永生(佛)。张洹用自己人生做的注脚粗砺而有力:佛或永生,并非一味的欢乐祥和,抵达它的通道是这血淋淋的死(残酷的人生)。爱,亦并非一味的温暖明亮,只有挣扎过寒冷的暗夜才能深切的感知。 2006年,张洹偶然在旧书店买到一本《推背图》,发现它是独立于东西方系统之外的第三种系统,非常绝妙。张洹开始研究和学习《推背图》,在它的启发下,创作了《推背图》系列版画,接下来又做了《尧系列》、《舜系列》和《唐系列》。这一系列在张洹的作品中并不突出,相比其他作品,它们所带有的“张洹风格”太弱了。但轻描淡写的画面背后是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气韵,这些给张洹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回归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重拾东方文化中的高贵气质与精神内核,张洹对物欲横流、生态失衡的当代文化进行个人化的、直觉性的正本清源,在接下来的《放虎归山》中,我们看到了张洹提出的矫正方案。这一组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材质:香灰。在当下的中国,寺庙是一处蕴涵神奇的所在,在那里,人们沉静、虔诚、善良;无数人的祈愿和祷告随着青烟飘渺,最终归结为一堆灰烬。在张洹看来,香灰是具有灵魂性的,是一种集体的精神寄托和祝福。放虎归山,即是怀着此种信念与爱而让事物各就各位、成其所是,即是大和谐。然而,这里的和谐并非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归山的是老虎,是百兽之王,是最有力量的事物。这是张洹的和谐。 《希望隧道》展览展出了被汶川地震摧毁的火车及轨道,它们就像被张洹认领的猪刚强一样历尽磨难。不同的是,猪刚强已经又像以前一样肥圆,而这节火车却永远停留在被摧毁时的样子。展厅的墙上一轮轮地播放着这节火车从震区到展场的经历,片中的张洹说,人类一直以来都遭受着这些灾难,悲剧一直都在上演。但灾难过后,仍然有希望。 混沌,是这个世界一直以来的的样子。人身处其中却从未忘记随时仰望高空、提醒自己混沌之上有个近似无限透明的纯粹,怀抱希望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达到。为此,混沌中的苦难、无常都成为一种养料、一段阶梯,敦促我们不断前行。而张洹,正是通过自己的原始本能与身体真真切切的感受,对抗着生活中的苦难与当下过度、失控的当代文明;他的“信”与“爱”使他的作品逐渐具有了超越性的光辉,给我们带来启示与力量。[详情]

张洹:我是艺术的奴隶、名和利的奴隶
张洹:我是艺术的奴隶、名和利的奴隶

  来源:搜狐 2011年12月15日 张洹简历:当代艺术家 1965年生于安阳,1984年就读河南美术学院。1991年移居北京,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院。1994年后,张洹的创作概念开始著眼于将自我内心骚动的情绪直接经由行为表演传达。张洹以自虐式行为艺术享誉国内外,曾多次参加国际重要当代艺术展…… 01 中国没有经历观念艺术这个时代 请艺术家们先“乱”起来 搜狐艺术:你现在作为一个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你曾经也在圆明园、东村等等也曾经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也曾经“星”过,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觉得艺术创作当中,以至于到今天70,80后,最重要的是一个保持什么样一个的状态? 张洹:我觉得从三个方面来讲,今天中国不仅仅是年轻人,包括我们这一代,包括上每一代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艺术的理解,从高度层面上,无论是站的高度,还是思维的高度,这些都需要去努力的。 第二是广度,就是视野上,思考的视野,思想开放的视野,你的经历,你在全球的视野,这些都不够。 另外年轻艺术家们,更应该是从远离艺术的角度,来切入到艺术,给艺术带来更新的内容,这是我看完这次展览的一个感受。 搜狐艺术:从我们中国新当代美术史发展过程当中,比如说原来有79年的星星美展,然后到85新潮,或者89大展等等,从原来批判文革时代的红光亮,高大全之外,又进入一个“集体”创作的一个概念。 到后来的70后,可能更多是有一些是对青春的一个表达,80后有一些是自己个人微小的一种体验,比如说情绪上的表达。像这样一个角度来说,现在年轻人更多是反而没有像你说到,关注一个大的国际视野,或者把自己置身于国际中,或者是中国当代的文化事业当中,而是沉浸在一个自己的微小的情感当中。 张洹:这是一条错误的路,这样是没有出路的,也出不来大师。首先我的理解是要放开,思考要放开,国家的这种政治和知识也要相关活跃起来,各种流派,各种胡思乱想,不靠谱的这些艺术家越多的话,先乱起来,乱起来以后就开始活跃,思想真正的发展方向,然后慢慢的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在观念艺术也好,在平面艺术,还是装置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要放开,都要认识,现在还没有乱,就是说中国没有经历观念艺术这个时代,一直是一个具像艺术。 搜狐艺术:是不是可以说,真正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开放,或者是包容的这样一个视角去进入,而不是局限于装置或者是绘画,或者水墨什么的? 张洹:这是表现为主,主要还是人的思考,思考如果是深度,如果是一些新的角度去切入到艺术里面,你用的材料都可以产生一些变化的。 02 当代艺术是为社会、为文化服务 艺术家需切入现实中 搜狐艺术:其实我一直想问你一个问题,比如说你从最早,比如说做行为艺术的作品,或者在你面部上有书画这种,包括出国做了很多的行为艺术,一直面临着艺术家和当代社会文化一个传接或者思考表达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你是怎么样把握自由的尺度,或者怎么样更好的传达,你是有一个什么样的视角? 张洹:我觉得从开始在东村的时候,在北京这七八年,后来又离开中国,又回来,我所运用的这些材料,或者是展示作品的形式,这些表现的变化,其实内在的东西一直没有变化,我觉得当代艺术要有一个责任,我不知道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对艺术的理解是什么,所谓当代艺术,就是跟古典艺术,其他的所有艺术的形式,它的责任是不一样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为宗教服务的,在文革时候是为政治服务的。在今天是为社会,为文化服务,这种责任通过艺术家的作品,他思考的这种内容,关注的主题,跟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这就不成为当代艺术家,当代艺术就要一下子切入到你关注的社会中,现实中的一个层面上。不管是政治,还是环境,还是我们的根等等,你必须切入进去,如果老是沉浸在个人小的精神状态,找不到的。 搜狐艺术:所以我们也知道很多的艺术家,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或者是一些文化,或者是某些所谓的图象式的符号去做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当中,我们知道有一些是利用中国元素,但是却远离中国现实,你觉得这种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张洹:太功利了,或者说思考不到位,里面没有这个意识,怎么做也不行。就是一个人从开始到最后,这一生,有时候与你努力与否没有关系,更多的是命。 搜狐艺术:你这样说,岂不是对很多的年轻人,或者很多新星艺术家有一些心理创伤。 张洹:所以就是这样,不能跟命运做斗争的。 搜狐艺术:所以你一直以来都是从自己艺术方式去创作,然后有一个轨迹,或者是冥冥当中有一个方向? 张洹:是变数的,而不是你决定的,父母给了你整个的一个身体,你只能按照这个去走。 03 张洹:一切皆是命 我是艺术的奴隶、名和利的奴隶 搜狐艺术:刚才你也提到,我们当代艺术有很多功利主义,不一定是在艺术里面呈现,我们说在改革开放这些年当中,比如说食品或者是建筑,安全,很多方面都有这种体验,在这个领域当中,你觉得是不是缺少一个独立判断,独立认识,或者是自我,或者是被发现一个角度? 张洹:都有,我觉得商业也好,政治、艺术、文化,功利是可以考虑的,就怕是一个小功利,如果做一个大功利,对大家都好,就怕是一个小功利,没有把这个功利做透,做到底时候都是大功利,就是大的商业,就怕是一些小的东西。 搜狐艺术:我冒昧问一句,你作品当中有没有这种功利?如果有的话属于什么层面上? 张洹:我作品当中,我思考,我这个人侧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我这个人现在是一个艺术的奴隶,我同时又是名和利一个奴隶,我正在思考如何拔出来。 搜狐艺术:你说名和利的一个奴隶,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现在很多成功大牌艺术家,为时尚或者是某些冠上艺术明星这样一个符号或者称呼,你觉得比如说艺术明星这样标签加在你身上,在你创作上很难抽离一个状态? 张洹:还是刚才说的,如果你是一块砖头,永远是一块砖头,如果你是一块金子,你不管穿上什么衣服,涂上什么,几百年再拿出来,它不会变的,还是跟他的命有关系。我年轻的时候讲承受力,一个人对财富承受力,对贫穷的承受力,这两种能力有的话,他就不怕。再穷,再苦,他都能渡过,不会影响他的追求,他的视野。再富裕,再有钱,再有名,再进入时尚也好,边缘也好,无所谓。他的承受力有多大,他的心胸能装多少事情。 搜狐艺术:所以更多是一种革新? 张洹:命。 04 坚定立场,自己就是艺术中心 远离市场,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搜狐艺术: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报道艺术或者做艺术家选择的角度,所以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当代经历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思潮影响中,成为很多符号式或者是波谱似的在世界上亮相的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比如说波谱艺术确实是在时间段,能够起到一种作用。当西方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到某一个时间段的时候,希望出现一个新的艺术面貌能够呈现,是不是除了波谱,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作品中? 张洹:我觉得因为你经过传统绘画也好,利用传统元素创作作品,这些没有错,看你怎么用了,看你能走到哪一步,首先我们通过这个状态上,我们不要考虑美国人看,还是欧洲人看,很多现在国外的一些批评家,我身边事情都做不完,我没有兴趣关注那些,我也没有那个精力关注,我们自己事情,我们这块地还需要去耕种。我觉得艺术家就应该关注自身的,把这个视角,把这个思考,回到自己的脚下。那么就可以做的实实在在的。为什么用中国符号做不好?因为他思考的是外面的,美国是中心,它看到是什么,我是不是应该拿一个表现丰富的东西给他。那个状态就不对了。 我记得我当年在全球去做项目的时候,我自己是中心,我到每一个地方,都属于少数民族,对于我来说你就是少数民族,因为我身上装的是我的东西,我在这里实验新项目,你的文化跟我中心文化有一个结合。还是关注点,你的立场,你身上能看的,还是你做你自己的事情,你先考虑的是美国人看你,你不要去看,不要管,在这个艺术世界,你越远离艺术系统,你越远离这个市场,你才能赢得这个更大的市场。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年轻时代,那么一个人坐在公共厕所里,那是艺术吗?大家说那是艺术吗?哗众取宠,不会画画,乱搞,后来为什么我这一条道路坚持,反而赢得更大的市场,更大的认可,我目前做的实际上依然沿着这个原则往下走,不会有变化。 搜狐艺术:可能你刚才说,比如说整个的新的领域里面,大家提到说有一个,比如说通过中国的传统元素或者怎么样一个更多的去… 张洹:我没有听到过,你们媒体这些,我从来不关注这些,我不看这些东西,甚至国外的媒体发表,包括我们国内,我都不看的,我都说过的话,我看了干吗?爱怎么评论怎么评论,如果你看的多了,你天天关注人家怎么看你,人家怎么骂你,怎么说你,艺术本身就是很专断的事情,很主观事情,如果你听了人家讲,你出笔都没有办法出笔了,就不敢做了。 搜狐艺术:所以保持独立的,清醒的,个人的… 张洹:不一定清醒,就是保持你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就完了,这是最简单的,该干吗就干吗,这种状态对于年轻艺术家特别重要,少关注,当然学习跟关注是两个概念,学习要学习。 搜狐艺术:所以现在年轻艺术家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比如说信息,包括以及市场或者是这样一个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有一些名师或者是做训导过程当中。 张洹:太脆弱了。是一种充满希望的一代,这一代整个就是(17:45)这种感觉。这个太让我失望了。[详情]

他是谁?行为艺术家……
他是谁?行为艺术家……

  来源:前线 2017年10月10日 以下内容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浏览 *Warning: some images below may offend 他是谁? 他让无名山山增高了一米、 他为鱼塘增高水位, 体验着脱胎换骨的感觉, 他的现实也改变了, 他因此而成名。 ▼ 他 邀请来北京打工的外省民工 及其孩子四十余人参与, 年龄从四岁到六十岁。 作品表达对水的一种理解与诠释, 而为鱼塘增高水位是无效的行为。 ▼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洹创作了一系列与性别以及日常题材有关的行为艺术作品,他的作品曾倍受争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张洹——探索自我 Zhang Huan – Exploring the Self 裸体站立,将动物尸骨套在身上,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战士的护甲 张洹,中国当代艺术家。河南安阳人。14岁起开始学习素描及油画。20几岁时放弃油画,将自我内心骚动的情绪直接经由行为表演传达。在上世纪90年代,张洹让人不安的行为艺术一度招来无数恶评和政府关注。1998年9月,在 “蜕变与突破:华人新艺术”展中,张洹以他的创作作品“为鱼塘增高水位”引起全球艺坛高度关注。 当年他为了追求艺术来到北京,把多年的艰难与坎坷视为人生的财富。今天的张洹已是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对于艺术,他始终信奉以生命来换取。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年 北京郊区的一座无名山顶上 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朱冥、段英梅,共同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1个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裸叠”,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轻的伏在上面,身体叠罗为一。 东村 为理想相聚 ▼ 当张洹在1992 年搬进东村的时候,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班的一名进修生。搬进这个村子标志着他的艺术生命的一个崭新开端。所谓东村以纽约的艺术地区命名,为尝试裸体和耐力实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 12m2, 1994,Performance表演, 张洹早期的行为表演并非反映社会环境,而是试图以身体作为一种媒介并探索其可行性。1994年的作品《十二平方米》中,他在一个肮脏的公厕里在自己的身体上涂抹大量鱼油和蜂蜜,在那里静坐了一个小时后缓慢地走到附近的池塘并在里面沐浴。这场仪式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通过行为艺术表演的形式映射关于身体的本源问题。 他由什么制成? What Is He Made of? ▼ “我发现每个媒体除了我的身体从我自己都很远。于是,我认为,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惟一的途径是用我的身体作为我的艺术的基本媒体和语言。” “我发现每个媒体除了我的身体从我自己都很远。于是,我认为,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惟一的途径是用我的身体作为我的艺术的基本媒体和语言。” 他的主要问题是:他是谁?他由什么组成?在作品《65KG》里张洹用一个更加激进的方式做了身体的耐力测验。他将自己裸体悬挂在东村一个房子的天花板上,嘴也被封住。此时的他动弹不得,一旁医生抽取了他250cc的血液,血液放在油锅中被煎炸。此时伴随着他汗水与血液的味道的臭气充斥着整个房间。观众无法逃避他的身体,他们看到他在受苦,而他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我的纽约 ▼ 他意识到自己组成自己的不仅是血和肉,还有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思想。尽管他在不断地探索自身,也能不确定他能够从血液里认识到自己“张洹”的身份。作品《我的纽约》中他穿着肉做的超人服在路上散步,身上的血与肉层层覆盖着我们的期望和社会角色。人们看向他时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他。如果有天关于我们的个性判断全部错误,我们也许可以与张洹一样用几公斤诡异的材料包裹住自己。 《我的纽约》,2002.表演 不仅仅是身体 More than Just a Body 搬到纽约后张洹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了发掘自己的身份特质,于是开始探索自身的差异性。作品《我的美国 (水土不服)》中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区别。这一行为表演中六十位裸体志愿者根据张洹的指令躺在地上,做太极拳或把面包向他投掷。灵感来源于一次他在美国被误认为乞丐的经历。 《家谱》,2000 另一方面,身体本身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对象。2000年在美国创作的《家谱》摄影作品中包含九张自画像特写镜头照片。这些照片显示出他的脸一步一步被笔墨书写的成语与传说掩盖起来,甚至在最后一张上脸全部变黑了。他的面部特征“消失”而张洹在巨大的文化传统背景下变得面目全非。 《希望隧道》,作品是在地震中被埋的21043次货物列车。地震的瞬间也被定格在列车的残骸中。 艺术何去何从? 问孔子 张洹作品一尊巨大的孔子雕塑。基本概念源自于张洹长期以来所思考的壹系列问题:在经济和社会的剧烈变革之中,在面对能源和气候所提出的挑战之时,我们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地位越发重要,我们所应该和能够担当起来的责任是什么?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归属又在哪里? 没想到“孔子”真的来了... 如今张洹虽不再用痛苦做探索性实验,但自毁仍然是他艺术的主要部分。他想表达的不是他看起来是怎样的,而是意在向大家呈现固有文化观念之下的被忽视的个性。然而他的作品表示,如果不能理解个体的差异性那么就无从去认识一种文化。 他有三头六臂,你呢?[详情]

纽约时报专访张洹:当代艺术的未来在中国
纽约时报专访张洹:当代艺术的未来在中国

  来源:纽约时报 张洹:当代艺术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艺术家张洹给那些崇尚作品连续性的艺术家取了个绰号:“恐惧派艺术家”,他解释说这类艺术家“因为害怕改变,害怕丢掉市场,害怕丢掉他的地位,就永远不变地那么无聊地往下走。” 张洹显然是“恐惧派”的反面,他处于不断变化中。张洹曾经作为中国当代最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行为艺术家,创作过一系列极端又令人不安的作品。1990年代,他用逼近身体极限的方式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鱼塘增高水位》、《12㎡》等行为艺术作品。其中在《12㎡》中,张洹裸体坐在北京东村的公厕中,浑身涂满鱼油和蜂蜜,招惹苍蝇爬满身体。此后张洹在1998年移居美国纽约,继续行为艺术的创作,如2002年在惠特尼美术馆展出作品《我的纽约》,他用几大块鲜红的生肉把自己包裹成体态极端发达的样子由几位农民工抬出,随后他走上纽约街头,把一个笼子里的鸽子按照东方佛教传统拿给路人请他们放生,通过这个作品他在质疑有的事物看似强壮实际却不堪一击的同时也试图展现自己身份背景带来的影响。2005年,在好不容易在纽约得到广泛认可后,他却突然回到了中国,同时暂停创作行为艺术,开始尝试规模宏大的香灰画、公共装置等创作形式。 2013年10月,在纽约佩斯画廊开幕的张洹个人展览《罂粟田》中,他又采用新的艺术形式:富有宗教意味的油画。 艳丽的颜色、传统的艺术媒介、藏传佛教的主题,让人很难和他以往任何一件作品联系到一起。 张洹说《罂粟田》系列是源自于西藏文化、藏传佛教带给他的巨大震撼和感动。 张洹创作方式的转变与他生活处境的转变紧密关联: 2005年离开纽约之前,他没有工作室,只得戏称自己的大脑就是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也歇斯底里地表达着他处于社会边缘、物质贫乏的生活状态。1999年《我的美国(水土不服)》,他一丝不挂地带领几十个自愿全裸的表演者做完一系列朝拜表演后,自己再独坐在场地中央,承受着站在周围铁架上表演者们不断砸过来的面包,这近乎自我侮辱的片段源自于他在纽约街头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一起领取救济面包的经历。今天,张洹说他在上海郊区拥有国内最大的当代艺术工厂:占地40 多亩、手下100多个员工,而他的作品也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直接关系,试图以此表达他对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式思考。 虽然张洹并不在意作品的连续性,甚至得意于作品连续性的缺乏,但又不断强调“一个杰出的大师,看起来他的形式语言在变,其实他内心深处的这根线是永远不断的”。 那根线是什么?或许是张洹对中国和他本人逐渐增强并愈发绝然的自信。他认为中国的强盛带动了各方面的强盛,这使中国当代艺术“机缘具足”,未来五至十年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新艺术体系,甚至颠覆世界艺术版图;而他本人,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长久驱动力和根本问题,是“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师”。 2013年10月,应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要求,张洹在纽约接受了电话采访。以下是对谈实录,经过编辑和删节,未经张洹本人审阅。 问: 2005年回中国前后,你的艺术形式转变非常大,为什么? 答:几个原因:一是,之前行为艺术我做了那么多年,到2005年底,我发现我不能超越自己了,如果再往下做,我在重复自己;另外一个原因,我身体里的荷尔蒙已经让我不能再继续做表演艺术了。回到中国后,我看到了很多让我感动的东西,一草一木,让我想起我的童年生活。离开了很久再回来,中国这么多年来的转变,我感觉很新鲜、有很多灵感、创作不完的东西,这种能量一下激活我。所以在纽约到05年底的时候,我感到再不回中国我就死在那里了,一个艺术家没办法超越自己的时候就死掉了。所以我感受到行为艺术是个尽头,没办法再超越的时候,我就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切入艺术。 另外,我这个人本身是一个极端主义者,我永远喜新厌旧,一旦一种形式在我身上成为一个顽固而保守的东西,我马上就转变掉了。你看我在北京八年、纽约八年,在上海马上就要八年,我又准备要换地方了。 问:回来后,就是你近几年的作品,开始比较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入点了,这跟你当时在纽约观察到的西方当代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点有关系吗? 答:我对他们的看法一点兴趣都沒有。去纽约之前,那时我年轻,中国艺术也在起步阶段。但是到了今天,我对于欧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艺术没有任何兴趣。我们自己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完,哪有功夫去管他们怎么看待我们。 问: 但你的国际声誉还是更多地通过西方当代艺术体系建立起来的。 答:那是西方媒体、西方的体系需要这么一个人物。我1998年到纽约,他们需要一个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把他树立起来。他们要找到一种关系,一种对话,或者说找到一个能够表现“西方的文化如何影响了东方”的人。如今,我们的任务,我们这一代和我们下一代的工作就是“如何让东方文化影响西方”,这是我们要做的。现在很多欧美的学生给我来信说,“张老师,我们集体在模仿你早年的行为艺术,我们在做你的论文”,也接到很多想要来工作室实习的欧美年轻艺术家。近八年来,我的很多作品不断地在西方平台上展示,都是东方文化对欧美文化的对话。一年前我的《三腿佛》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开幕的时候,美术馆的主策展人跟我开玩笑:“张洹,你这么大一个庞然大物从中国降落到我们伦敦,这不是对我们文化的一种侵略吗?” 问:你以前就说过中国艺术家被讨论时,大家还是会专注于“中国”两个字,而不会就艺术更本质的问题进行讨论。你现在还有这种感受吗? 答:过去20年内,欧美的艺术系统,包括博物馆、艺术评论家,只要他们写文章,没有一篇文章不提到1989年,他们不提到这个好像这篇文章就没有办法写下去。但为什么非要提1989呢?没有1989难道中国艺术家就不活了,就不创作了?他们站在地球那边,看待我们站在地球这边发生的事情,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怎么样重要,我可以去理解。但是为什么不能专注在学术上,专注在当下的艺术发展上呢? 问:按照之前你的描述,今天中国艺术在西方世界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你觉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造力集体爆发了,还是中国整体国力的增长和社会矛盾的突显所创造的关注呢? 答:中国经历从清末到文革结束走了近百年的下坡路之后,她在复兴,这种复兴是必然的,总体国力的强盛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强盛。昌盛的同时肯定有负面的东西,在发展中就会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那带来的这些问题呢,也带给了我们经验和思考,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时候,如何解决。对当代艺术来讲,用佛教的讲法就是,机缘具足。现在,这个缘分具足的时候就到了。我跟你讲一下,放眼全球的艺术世界,现在是疲软状态。因为艺术世界从1960年代在欧洲掀起一个高潮;到1980年代美国到了鼎盛时期;然后2000年左右,全球艺术都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但近十年开始走了下坡,没有杰出的、激动人心的作品出现,近五年尤其明显。那这就意味着新的群体,新的意识、新的观念、新的作品、新的艺术家会产生。未来可能还需要五年、十年,我们来迎接另外一个高潮。 问:回到你的转变,其实当你决定转变艺术创作方向的时候,从艺术创作上来讲你几乎是需要重新开始的,这个过程困难吗? 答:这个看对谁来讲。一个杰出的大师,看起来他的形式语言在变,其实他内心深处的这根线是永远不断的,他的DNA是永远不变的,他要表达的世界观、他对事物的看法、他的原则是不变的。所以对一个优秀的人、杰出的人,没有什么困难。 问:那这根不断的线对你来讲具体是什么? 答:对我来讲,我是一个中国人、60年代出生在中国、我的名字是张洹,这几个词就锁定了我所有的文化,所有的审美,所有的未来我要做的事情,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我老是讲,所有的事情都和命有关,你最难以挑战的就是你的命。这跟努力没有关系,我的同事都觉得我是工作狂,但我是很幸福地工作,我没有觉得苦。我是苦中作乐,这就是我的命。 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我曾经失去过信心,曾经几次想要放弃艺术,但是最后转行都失败了,就是我不适合做艺术之外的事情。在北京,去纽约之前那段时间,已经做不下来了,已经看不到希望了。我当时觉得,抗战八年都胜利了,我做个小艺术八年了怎么还没饭吃。那个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艺术。后来到了纽约的时候,大概2004年左右,回上海之前,也有一次怀疑自己,在想怎么来纽约也不解决我的根本问题呢。 问:根本问题是什么? 答:成为一个大师的问题。对我来讲,一分钱没有,我也能生存下去;我有很多财富,我也还能生存下去。生存对我来讲早就不是问题。没钱的时候,我过着借钱、还钱的日子,就算借不到钱我也还能活下去,就算我没有任何钱,我都可以做艺术搞下去。就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师,这个梦,这是我终极的梦,应该也是我不断工作的最大动力。这是人的一个价值,人生的一个意义,活着的一个价值。[详情]

专访视频

2019年11月26日 15:04|播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