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照文件规划,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将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体老年人将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与之配套,养老金融也将升级服务赛道
文|杨芮 丁艳
编辑|袁满
“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1月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描摹了中国未来养老的新蓝图。
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2024年1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即对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进行了研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更为明显,将给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积极稳妥应对。”
为更好的保障近3亿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意见》从养老服务网络、服务形态等方面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和路径。此外,《意见》还首提了养老机构分类改革,明确将养老机构划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推动形成兜底有保障、刚需有服务、普惠有供给、市场有选择的服务格局。
2024年12月30日,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证监会、国家医保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则为养老金融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图”。
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聚焦银发经济的万亿赛道,保险业正探索养老金融的可持续闭环,助力养老服务。“解决老龄化问题将直接拉动一系列新产业发展,带动社会化养老产业兴起,在这其中,保险业做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而且从现在看,取得了很好成绩”,近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原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第三届中国保险养老与发展论坛上表示。
在陈文辉看来,老龄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全方位支持,通过积极应对,可以形成养老金融的可持续闭环。应对老龄化需要大量地发展养老金和长期寿险,这些长钱形成耐心资本,可以用于投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医药健康、人形机器人等养老前沿科创领域,可以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产业体系的建设投资得到良好回报,养老金与长期寿险资金的回报又可以回馈到老年人,使养老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贯通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1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养老服务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有效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活力,不断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意见》首次清晰回答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还首次提出了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强调了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4.1万个, 床位517.2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为58.9%);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3万个,床位305.8万张。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认为,《意见》提出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让三类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可以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也可以转介到养老机构,三类服务既各展其能,又相互支持,形成供给新形态。
具体而言,《意见》要求,首先,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完善老年人床边、身边可感可及的养老服务政策措施。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探索为居家失能老年人建设具有连续、稳定、专业服务功能的家庭养老床位,开展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技能培训等。
其次,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支持。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大力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整合周边场地设施等资源,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增强专业照护、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等。
在机构养老方面,根据服务对象和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调整完善供给结构。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由设区的市级政府制定支持办法,加强收费引导管理;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实行充分竞争、优质优价,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意见》还提及要促进医养结合。
据一位养老服务机构高管在交流时表示,目前养老服务的场景正发生变化,随着老龄社会不断深化,失能半失能、慢性病老人的比重持续增加,养老服务的场景也从机构养老为主向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协调发展、医康养融合的方向转变。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近年来我国支付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照护供给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及其床位数持续增长、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居家社区照护内容不断丰富,但养老机构以中小型机构为主、以公建公营型机构为主,床位利用率不高、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普遍能够实现收支平衡。面对老龄化速度快、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逐 年攀升而产生的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中国养老机构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 高、照护供给仍然不足。
《中国城市商业养老白皮书2025》显示,现代家庭关系下专业养老机构渐受青睐。在问及是否考虑入住养老社区问题上,59.9%的受访者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愿意入住养老社区,49.1%的受访者即使在有家人照顾的情况下仍愿意入住养老社区,其中中年受访者接受比例较老年受访者高19.1个百分点。
养老金融服务新解
在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方面,《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在此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则对养老金融的未来目标也进行了具象化的描述,到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养老金融意识普遍形成,养老金融供给水平有效提升,人民福祉得到有效增进。到2035年,各类养老金融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养老资金投资管理更加成熟稳健,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聚焦不同老龄群体提供多样化养老金融服务、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这与保险业的天然属性相契合。目前,保险机构正创新产品,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老龄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如为可完全自理老年群体提供旅居养老、老年旅游保险、意外健康保险等,为半自理老年群体提供长护险服务,支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等。
社区养老方面,“险企系”养老社区已成为养老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7年泰康保险开始涉足养老产业以来,经过17年对养老服务的探索,保险业布局的养老社区已超百个,对养老社区以及养老服务的模式探索亦越来越清晰。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今年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商业保险机构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数量(包括在建和建成)有129个。另据泰康保险相关负责人透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泰康之家、泰康医疗、泰康拜博口腔等共同组成的“长寿社区+长寿医疗”相关布局280家,覆盖56座城市,其中泰康之家已在36个城市建设43个项目,23家社区已开业运营,在住老年人超过1.4万人。
2020年宣布养老为核心战略的大家保险已在全国范围布局17家城心医养社区,在杭州、北戴河、三亚等地布局旅居疗养社区,同时在北京新华社皇亭子等地探索建立居家安养照护中心和服务网点。此外,中国太平、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均在不断落子养老社区。
随着养老社区的商业模式不断成熟,多家此前重点布局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已将养老服务产业布局延伸至居家养老、旅居、兴趣学习等多个生活场景,并且根据客户的不同养老阶段及需求来匹配相应的服务。据平安健康居家养老业务中心总经理姚瑶透露,平安居家养老聚焦“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服务场景,目前平安居家养老已累计服务超过15万客户,覆盖75个城市,是两年前的8倍。
长护险、个人养老金的创新产品,保险机构亦均在试点、推广。中国人寿集团首席投资官,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养老金融的逻辑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是涉及面最广的普惠性制度安排。只有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扩大第二支柱覆盖范围,增加第三支柱产品供给,推动三大支柱协同发展,才能共同做大养老金融蛋糕。
而作为耐心资本,为养老产业融资融智,王军辉认为,“金融机构需要在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发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保障服务。在供给端,要丰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货架,重点关注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推出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收益目标、适合不同人群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在需求端,要激发养老金融的社会消费需求,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工作,提升公众对养老金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作者为《财经》记者)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