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节日里的时间源流:
看似寻常的一天,流传千年
从时间的自然属性来看,每天都是日出日落24个小时,每年也都是季节交替的轮回。究竟是从哪个节点,有了时间?其中的某一天,又是如何从其他日常中脱颖而出、获得非同寻常的含义的?
“有些日子,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我们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在这些节日里,人们的行为不再以满足(日常)实际需要为主,而去做一些象征性、符号化的行为。我们遵循着共同的行为模式,获得共同的文化意义,从而获得身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说。
![图/Unsplash](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287/w1080h807/20250129/9226-0050f669af96a5322eb4e5225cccb1e8.jpg)
就说春节,时间从这里重启,万象自此更新。
正月初一的初昏时刻,北斗星勺柄指向东北方的寅辰,斗柄指寅天下皆春。太阳从南回归线回归一个月左右,气温明显回暖,大地回春。月亮也开始从无到有,重新出现。无论是从天文还是地理来看,它都是一个新的开端。早在周代,除旧布新的新年庆祝活动就已经普遍存在。
时间是我们思想和理解世界的出发点,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遇到的节日,构成中国人对时间的重要感知,也构成我们理解一切的原点。
![图/Unsplash](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200/w1080h720/20250129/dd19-23b07dd3bd353a096917592f2fbc68da.jpg)
习俗背后的生存策略:
古人的大智慧(9.380, 0.07, 0.75%),不容小觑
千年农耕文明下的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与自然节气紧密结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节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清明节作为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承载生死相交的两重职能:一面是祭祀祖先的庄重仪典,一面是顺应天时的踏青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一时节尽显,如《易经》所书,“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梦华录》剧照](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792/w957h635/20250129/ba01-a4180cb319eb56f764ad217e6353eeb8.jpg)
中秋佳节,月圆人团圆的美好寓意,蕴含着阴阳平衡的思想。月的圆满象征了自然和谐,盈亏变化遵循天道规律,体现宇宙秩序之美。而人的团圆,满载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宁。阴阳交感之中,世间万物得以平衡协调,生生不息。
穿越时空的节日仪式,从来都不只是“古老的习俗”。它们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今天,重新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意味着向古人汲取智慧,还能帮助我们顺应时代,建立起新的不失自我又积极开放的文化,在飘摇中稳住心神。
这次,三联中读邀你一起,打开《非遗里的中国节》,跟随陈连山教授,走近6个传统节日,看懂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
课程首发56元
(01.26—02.26)
日常价69元
随课赠送《全国传统习俗观览指南》
(包邮寄送)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362/w1000h962/20250129/aaa7-0a2740b04ed0baed29284e4ad6483728.jpg)
▼点击开启试听▼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360/w900h260/20250129/6578-gif8c734269b10e2a75a28e5de9650cdd8f.gif)
北大教授、民俗专家亲讲
讲透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这门课程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连山。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491/w771h520/20250129/88b7-86ab2acb24f439817dc7f9bb3bd360ac.png)
陈连山教授在民俗学领域有深厚的研究,深入探究各节日的起源、习俗与文化内涵。对于一个传统节日,他所涉猎的,比我们熟知的民俗要更深更远。例如,春节,他能从习俗讲到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人伦关系;端午节,他对各种习俗了如指掌,还能找出这些习俗的内在一致性——辟邪除瘟。
可以说,跟着陈连山教授,我们能轻松理解一个节日的“前世今生”、和我们自身的关联。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360/w900h260/20250129/7001-gif01120fa4db39c4c75237cc74c1e7d900.gif)
6个非遗传统节日
在文化遗产里看懂中国
课程选择了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带大家在数字社会重新理解传统节日的价值。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159/w934h825/20250129/3494-bc24e805fbb5429c645bb434e6f619d7.png)
老师在讲解时,会穿透外层表象,进入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你是不是也想了解:
作为人类非遗的春节,如何象征时间的新开端?
春光明媚的清明节,为何演变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中秋节,如何承载中国人特有的团圆哲学?
……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22/w1000h622/20250129/54bf-4f0eed1e72b3855b78fedcae04520632.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360/w900h260/20250129/09d0-gif73a08f35c76885af8bfda1790f1649ce.gif)
跨学科,跨领域
全方位呈现你未曾了解的中国节
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背后,是农耕社会完整的运转体系。因此,这门课程将打破学科的界限,跨领域展现节日和身后错综复杂的文明脉络。
在民俗学里,理解风俗习惯的深层意义:
元宵节的狂欢,与农业文明有何联系?
用文学,感触文明里的信仰情怀:
端午节的传说,如何体现古人气节?
用哲学,体察文化中的古老智慧:
重阳节登高望远,为何能沟通天地?
……
课程大纲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477/w1000h2677/20250129/96f9-7c5c6d8d1a9ff3b971042849e09646a5.png)
随课赠送《全国传统习俗观览指南》电子版
(纸质版将于2月15日后陆续发出)
中国各地的非遗传统节日与地方特色习俗
一目了然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362/w1000h962/20250129/f71a-912af2b3b2b1d1172fb44f7c43b39189.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455/w1000h1055/20250129/0e35-0fce3bbaf3533be4c5f51785591e5bda.png)
![](http://n.sinaimg.cn/spider20250129/588/w1000h1188/20250129/c980-e7becc50698890c585a5fa5b9807e261.png)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